观点 | 地域文学流派的兴起,起初和士人“结社”分不开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以社群为基础的地域性文学流派的数量增加,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当前亟待构建以社群为基础的文学流派新的图谱分布。
原文 :《创建地域文学流派研究新格局》
作者 |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张涛博士
图片 | 网络
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
以20世纪五十年代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和21世纪作为高校新编教材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代表的几部文学史著作,在书写明末清初文学时皆选录复社与几社,士人结社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逐渐引起学界关注。
叶君远教授于《中华读书报》2017年11月15日发文《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的视角切入文学》指出:“文人结社,自古有之,至明代末年达于极盛。各种各样的文人社群星罗棋布于大江南北、太行山左右,就连偏僻之乡、边徼之地亦往往有之,还出现了合众社而成、规模空前的复社,其声势笼罩全国,声气通于朝廷。在社群中,文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立社规,定程墨,或研磨时文,或切磋诗词,一些文学创作主张正是通过社群得以迅速传播,成为普遍认同并且奉行的圭臬。”
学界对士人结社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几成“显学”,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朱倓《明季社党研究》,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日本学者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东林党和复社》为此代表。
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文学流派,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由魏晋至宋,文学流派多以代表作家、时代、总集、题材及风格来称呼,而以地域称呼某一文学流派较少。
明初则形成以吴、越、闽、粤、江右五个地域文学流派鼎足而立的文坛格局,明胡应麟言:“国初吴诗派昉季迪,越诗派昉刘伯温,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诗薮续编》)明末清初士人结社在各地蜂起,植根于本地社群与本土文化的地域性文学流派大量兴起(在命名上多以地域为主),“以往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明末清初这样一下子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地域性诗派”。(《吴梅村与娄东诗传》)
地域性文学流派与士人结社有关
此期文坛涌现出众多的地域性文学流派,实与士人结社有关。某一地域文学派别是否兴盛,往往与这一地区的士人结社是否繁盛,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关。如福建闽中文坛,明初以林鸿为领袖的“闽中十子”结社形成闽中诗派;明中叶郑善夫等人结鳌峰诗社,闽中诗派再兴;明万历以后,邓原岳、赵世显、徐熥结芝山社,首开晚明闽派结社风气。从万历初年到万历四十一年先后结社17家,以邓原岳、赵世显、徐熥、曹学佺、谢肇淛、徐兴公等为社群领袖形成与公安派不同主张和不同风格的闽中诗派。明启祯之际,闽中地区社群仅2家,闽中诗派呈现衰落趋势。此后,闽中诗派由此不振。
士人结社联络了众多作家,促进了社群文人间的广泛交流,这就极易使得社群文人形成大致一致的文学主张和风格。某一地域结社是否繁荣,与该地文学流派的兴起、文学运动的繁荣有直接关系。社群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这种以社群为基础的地域性文学流派的数量增加。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有关此期地域性文学流派研究的鸿篇巨著亦大量出现,如刘世南《清诗流派史》,钟林斌《公安派研究》,邬国平《竟陵派与文学批评》等。以上著作既有历时态文学流派史梳理,又有共时态文学流派个案研究,对明清文学流派图谱建构和梳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但皆未涉足士人结社与文学流派的关系问题。
目前还未曾看到从士人结社视角对明清文学流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专著,特别是对文学流派为何呈现地域特征更是少有论及。虽然刘勇刚《论云间地域与名门望族对云间派的影响》一文提到,此期文学流派呈现地域色彩主要受当地人文历史环境、家族关系、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但却忽略了文学社群在形成众多地域性文学流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构建文学流派新图谱
因此,当前亟待从士人结社视角切入文学流派研究,侧重梳理士人结社是如何形成地域性文学流派的,重点构建以社群为基础的文学流派新的图谱分布等。
当前研究的难点在于:找出文学流派形成地域色彩的文学社群因素及其流派形成的机理机制,以及在社群背景下文学流派的活动与创作等。比如,明代士人结社繁盛,文学话语权下移,逐渐由庙堂转向民间,身处民间的士人创作不再受大一统文学思想影响,他们有自己理解文学经验的方法和选择文学传统的方式,当地的文坛巨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师法统系,如常熟地区以冯班为领袖的成社选择了本地文学家钱谦益为师法对象,娄东太仓十子社则选择本地文学家吴梅村为师法对象,等等。
可以说,不同社群选择本地乡贤文人为宗,完全是社群文人群体地域观念与利益的表现,这也导致在文学社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学流派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这样的地域文学流派在创作上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必须要搞清楚的。
当前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划分出哪些文学社群能够形成文学流派,哪些文学社群虽然为社群组织却未能形成文学流派,梳理社群形成文学流派成员组成及其创作方向等。笔者建议,以社群为构建基础的地域文学流派应按照“一点多线”方法组织结构:一点即某一地域文学磁场中心,多线指这一文学磁场范围内的文学流派。
具体分为五大文学磁场:太仓、松江、常熟、吴江文学中心(包括太仓地区、松江地区、常熟地区、吴江地区),浙西、浙东文学中心(包括西泠派),江西临川文学中心(包括豫章文派),河南商丘文学中心(包括雪苑社文派),岭南粤东文学中心(包括岭南诗派)。
总之,从士人结社视角切入文学流派研究,的确是当前中国文学史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士人结社视角切入明清地域文学流派研究,不仅可以为文学史撰写提供新的思路,亦可为地域文学流派新的图谱建构提供参考,还为当前中国社团组织提供借鉴,为繁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4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