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原文 :《新型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
作者 | 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薛晴
图片 | 网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性工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可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爱农业是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高度,指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是对马克思的“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思想 的坚持和发展,凸显了农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系统而又逻辑严密地诠释了“爱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必须”揭示了“三农”问题与中国强起来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了“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意义,要求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爱农业”的精髓和要义;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三个不能”表明了党始终紧抓“三农”问题不松劲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求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认清和把握“爱农业”的使命和担当;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不仅再次申明了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意志和决心,也深刻诠释了“爱农业”的实现路径。
懂技术是核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农业的出路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农民只有“懂技术”,才能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农民科技素质提升问题,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就倡导开展了“农村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强调要“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就提升农民科技能力、构建职业农民队伍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新观点、新论断,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强调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指出“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第二,强调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要求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第三,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善经营是关键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进入新时代,尤其是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农业经营主体也逐步由单一的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作为新时代的农民,面对瞬息万变的农业市场,如果对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力,对市场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经营理念和思路跟不上市场形势变化,习惯用老思路解决新问题,就会使“三农”问题裹足不前,农业发展乏力、农村举步维艰、农民增收困难,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善经营”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思想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如何在这个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是每个投身乡村振兴的有志之士必然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跳出问题表象,直面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深层规律和逻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直接相关的。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生产”,目标是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主要手段是加大劳动投入;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经营”,目标是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主要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重点是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
因此,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习近平提出的培育“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思想,不仅体现为现实需求,而且使现实本身趋向于这一思想,塑造、矫正并引导着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体现了该思想巨大的实践力量。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农民阶层分化的趋势特征及引导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KS061)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5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