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前10名是他们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既是全球区域合作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前不久,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审议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目标是将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为经济充满活力、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高效、高端人才汇聚、资源流动畅通、绿色美丽共享、具有全球资源配置亚太门户功能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发布了《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8)》。
原文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评估》
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曾刚
图片 | 网络
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及长三角城市群3省1市统计局近几年来公布的官方统计资料,采用由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保护四个领域23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权平均并求和的计算方法,对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计算,对2018年度各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内在驱动因子等进行了详尽地比较分析。
根据综合计算结果,形成了 2018 年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从榜单可以看出,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合肥、温州、镇江、南通10个城市居排行榜的前10名。在排行榜的最后10个城市则分别为淮南、马鞍山、衢州、铜陵、宿迁、安庆、淮安、淮北、亳州、池州。从总的格局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依然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较高的态势。相对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来说,安徽省城市的排名均较为靠后,仅省会城市合肥排名较为靠前,位居排行榜的第7名。
长三角城市群各地级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与其位序近似服从Zipf的规模位序分布规律,得分的对数与其排序的拟合优度达到了 80.13%。然而,前几名城市和后几名城市的协同能力明显偏离拟合的整体规模—位序分布曲线。说明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协同发展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排序靠后的城市,从另一方面来讲,排名靠后的城市在协同发展能力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协同发展能力差距仍然比较显著。使用自然断裂点分析方法,根据本报告的现实数据,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的自然断裂点分别为 58、27、14和9。据此,可以将长三角城市群 41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类城市:龙头城市(得分100分)
上海的协同发展能力在长三角城市群 41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首位,得分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位的南京,是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龙头。上海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能力得分都位居榜首,仅在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能力上得分较低。上海不仅具有规模可观的外资、科创资源,还具有辐射全流域的交通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在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协同发展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优势和前期发展经验,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第二类城市:枢纽城市(得分27-58分)
包括排名第2至7位的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合肥,共计6座城市。这6座城市是对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枢纽城市。这6座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领域拥有雄厚的基础,在三个排行榜中均名列前茅。然而在生态保护领域表现一般,6座城市中在生态领域排行最靠前的合肥,仅排名第13位,其余5座城市均排名中下游,杭州甚至跌入生态领域排行的后五名之内。这6座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2.9分、23.8分、41.9分和30.7分。
其中,南京在合作专利数量、重点高校数量,以及飞机铁路客运量等处于领先地位,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科创中心和交通枢纽;苏州在合作专利数量、财政科技支出以及制造业500强总部数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科创中心和经济中心;杭州在铁路客运数量以及重点高校数量处于领先地位,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铁路节点和科创中心;宁波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在交流服务领域名列前茅,在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也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突出,是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科技创新重镇,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第三类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得分14-27分)
包括排名第8至19位的温州、镇江、南通、金华、台州、常州、徐州、舟山、扬州、宣城、盐城、黄山计12座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在综合能力上逊色于前一类城市,但往往在个别分专题领域表现突出,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例如徐州在交流领域表现优异,是辐射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宣城和黄山在节能减排方面表现突出,在生态领域分别排行前两位,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生态集约型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第四类城市:一般节点城市(得分9-14分)
包括排名第20至30位的嘉兴、芜湖、绍兴、滁州、蚌埠、丽水、湖州、六安、连云港、泰州、阜阳计11座城市。这类城市总体协同能力并不突出,当前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般节点城市。不过,这些城市大多是地方性经济中心,在当地对邻近区域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个别专业化的城市依赖当地某类自然禀赋(如部分旅游城市、矿业城市),在个别领域有较强的对外服务功能,其未来的协同发展能力提升空间较大。
第五类城市:地方城市(得分<9分)
包括排名第31至41位的宿州、池州、亳州、淮北、安庆、宿迁、铜陵、衢州、马鞍山、淮南计11座城市。这类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薄弱,与前四类城市相比差距显著。限制这类城市协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存在生态保护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短板,且经济基础薄弱,而其他领域又不突出;二是对外联系强度很低,交流服务能力较弱,城市内几乎没有任何突出的对外服务功能,属于完全靠内生服务功能支撑的地方城市。这类城市未来亟待补齐短板、增强对外联系, 积极融入区域整体的协同发展。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0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