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视 | 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将发生巨大变革

范周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从2008年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63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的2.43%;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722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的4.2%。十年时间,不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相关产业,不论是数量还是增速,文化产业的变化之快有目共睹。2018年10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核算,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正在快速且稳步的发展。


原文 :《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 范周

图片 | 网络


黄金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反思


纵观这十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2008年到2010年,是文化产业的振兴时期。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开始快速投入。从2011年到2015年,各行各业稳健发展,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媒体逐渐崭露头角。从2015年至今,文化产业则迎来了一个井喷期。一方面,新技术催生文创新业态,抖音、喜马拉雅、分答等纷纷出现,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时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产业迎来改造升级,这又是一个“有中出新”的时期。



过去的十年,可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与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第一,创新是文化产业永远的核心。创新离不开原创力,更离不开人才。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如今18年过去了,日本已经拿到了18个诺贝尔奖,而90%的诺贝尔奖都产生自世界排名20%的大学。反观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大学若想真正跻身世界前列,还需要加大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要打造基于大IP的全产业链模式。国内电影收入的90%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衍生品收入只占10%,而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投资回报30%靠票房收入,70%靠其他收入。在这方面迪士尼IP帝国的打造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第三,文化作品的创作在快消费时代仍需要精雕细琢。不能一味追求数字繁荣,更要保证质量、打造精品。在这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让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不能让点击量、阅读量的指挥棒转移着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形成文化创作独立的衡量标准。



那么,在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呢?未来十年充满不确定性,但确实能为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因此人才培养计划要针对未来五年后甚至十年后的新兴产业进行匹配。


消费战争中,文化产业形态如何变化


5G背景下的数字文创:“让光传播的速度更快”


我国自2015年起就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数字经济领域进行了宏观规划,数字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期。


1G时代,出现了模拟技术的无线语音通话,开始进入移动通信时代;2G时代,出现了更高质量的语音通话;3G时代,人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移动端网络在此时井喷式增长;4G时代的到来,让移动网络的速度从绿皮火车上升到了高铁的级别。5G时代,高速率、高可靠低延时、超大数量终端网络的特征,将使数字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期。



技术进步带来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又影响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预期。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生产方式的革新,也加速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升级。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文化传播呈现辐射广、速度快、影响大等特点。这听起来虽然抽象,但实际上和每个人的日常密切相关。可以看出,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必定为文化的生产方式带来无限可能。


文化产业如何借AI东风


最近十年,许多国家都预见到人工智能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专门做了智能化产业发展未来十到十五年的规划。中国政府也于2017年3月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标志着我们向人工智能迈出了步伐,文化产业也应该借AI的东风实现快速发展与提升。



在这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驱动是大势所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例如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中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借书已经开始使用。此外,前沿核心技术的多维应用正重塑文化产业新业态,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助力。因此,各个行业应根据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多维度合理应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使经济效益倍速增长。最后,要以技术为支撑的价值创造。人工智能一方面被广泛提及于技术层面,另一方面已然成为一个大型IP,抽离于技术层面成为内容可供创作。因此,文化产业大可于此做足文章,在游戏开发、影视作品、文学创作、主题乐园等领域以人工智能为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互联网下半场的商业变革:新型创业的新模式


新型创业的新模式也应引起大家的关注。如今B2C、C2C、B2B、C2B、O2O等多种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涌现,商业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同时需要注意这是一个不再讲究面向大众的时代,分众文化已然成为一个趋势。



B端商业逻辑,从用户诉求、购买决策、产品设计、消费风险与成交耗时来看,都与C端呈现完全不同的形态,而商业模式是整个产业当中利用率最高的部分。中国人口和流量红利正在消失,To C的重要前提被削弱。企业如何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普遍共识。为了适应新的业态发展,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企业开始调整产业布局,包括加大对各种智能技术、AI实验室、量子实验室等的投入研发等。互联网下半场注定充满风险和竞争,我们要摒弃传统的互联网经济经验,重新审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思考新的商业逻辑。在互联网下半场,谁掌握了粉丝即用户、内容即品牌、媒介即渠道、分享经济、社交众筹和游戏化思维者六大定律,谁就掌握了未来。


银发经济中的文创蓝海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社会正面临严重老龄化的问题。有数据预测,中国老年产业的规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和22万亿元,对GDP的拉动将分别达到6%和8%,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之一。这时候的老年人,可能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产业服务的重要对象。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提出过一个理论:专注力是与岁月对抗的力量,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老年人的经验、知识、能力和爱心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力资源是老龄化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面对银发经济,除了思考基础层的养老护理、养老保险、老年医疗等,还应该涉及产业的延伸层,如老年文化消费、老年精神慰藉、老年创业、老年金融等。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所谓良性发展中,老年文化消费的供求失衡问题仍然突出。老年人可以消费的场所和产品十分单一,市场对老年人的需求了解还不足。因此,我们应该定位老年细分人群,抓住行业痛点;提供定制化、个性化老年人文化产品与服务;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拓展文旅领域新业态。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文化消费展望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十年定会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转移。近年来农民收入逐年提升,随着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习惯的培育提升,农村将成为巨大的经济蓝海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率接近60%,离75%左右的高城市化率还有一段距离。这意味着,农民“进城”的空间仍比较大,很多农民家庭正在为“进城”做准备。


在互联网影响下,农村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一部分留守或返乡的居民,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其消费行为和城市无异,文化消费等逐渐在农民家庭支出中占据了相当比重。目前,农村文化消费与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居民收入偏低致购买力不足,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受传统消费观的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消费市场供给单一。



因此,思考农村居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时,首要考虑农村居民的文化需要,同时应该让这两亿村民与城市居民有机交流;对城市到农村创业的群体应给予关注,鼓励他们将互联网新内容、旅游新业态带到农村。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文化贸易的新思路


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增长点。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176.2亿美元,增长18.5%,占比18.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但“一带一路”不仅仅是文化宣传,更是以“民心相通”为核心的文化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间关系的交好既要有政府高层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民心灵交流的软助力。也正是如此,“民心相通”被视作“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外宣传渠道建设,传播也是生产力,重视国内主流媒体海外分站的传播力量,同时也要重视外宣传播产品生产,提炼适合对外传播的元素,积极利用符合当地交流习惯的新媒体平台发声。


此外,还要重视平台建设,拓展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北京、上海、深圳已陆续建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枢纽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加速“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绝不只是依靠所谓的宣传品,一定是依托经贸活动、文化产品。


没有围墙的文化产业


全世界100强的高校,70%—80%的学校把最好的精品课程用世界各国语言在网上免费放送,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免费选择这样的课程,慕课、“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模式正在一点点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管理形态。



2017年全球新增了2000多万人学习慕课课程,而慕课学习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7800多万人,有超过800所大学参与到慕课中,这些信息值得所有教育从业人员深刻思考。在慕课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对人才观要有新认识,注意各种新形式的变化,关注终身学习。


未来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和人相结合的,而人才的素质提高,不能靠一次学历教育就管终生,而要不断出新,也因为这样才要在课程当中提出新的学习模式,包括创业模式、孵化模式,让新的学习模式带来新的启迪,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1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观点 | 这所犹太大学,竟然给我们这么多文化传承的启示!

观点 | 广告:文化霸权的时代角力场

文化 | 一双筷子,承载了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