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藏头诗”,这种中国化改编让人服气!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文史
今天能在世界剧坛立足,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而毫不逊色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戏曲。自莎士比亚戏剧进入中国以来,探索莎剧演出的中国气派、气韵已经成为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莎剧改编已经成为中国舞台演绎莎剧的主要形式之一。
原文 :《莎士比亚与“藏头诗”》
作者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李伟民
图片 | 网络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冬天的故事》在莎剧中不算生僻的戏,世界莎剧舞台上经常有该剧的演出。我们也以越剧的形式成功演绎过《冬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描写了西西里国王因怀疑王后与波希米亚国王行为不轨,将王后监禁。王后在狱中生下公主潘狄塔,国王怀疑不是自己的女儿,命将小公主弃于荒野。潘狄塔被一位老牧人收养,长大后与波希米亚王子相爱,国王阻止儿子与牧羊人的女儿结婚。王子与潘狄塔一起逃往西西里,老牧人揭开潘狄塔的真实出身,骨肉最终团圆。越剧《冬天的故事》将剧中人物姓名中国化,公主名为李盼。改编为莎剧表演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历和舞台呈现方式,是莎剧在中国的越剧变脸。《冬天的故事》的改编以其中国化的建构形式为我们探索莎剧的形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越剧《冬天的故事》为了解决原作中的矛盾,增强文学的趣味性,将中国诗词的“藏头诗”形式嵌于故事的矛盾设置和真相水落石出的情节之中,为中国化的莎剧增加了神秘色彩和文字趣味。“藏头诗”又被称为“藏头格”,因其颇有文学游戏的机趣和诗歌深藏不露的弦外之音,既委婉含蓄,有意在言外的隐喻意义,诗的背后又往往隐匿着有趣的故事、情节、矛盾、情愫,适合表达当时环境难以或不能出口之意,故多在民间流传,亦颇得一些诗人喜爱,可谓既有“藏词”“藏情”,也有“匿意”的文学隐喻功能。例如《望江亭》中谭记儿与白士中定情,谭记儿吟诗“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凤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愿随君去”表明了主人公情真意切的心迹,可谓韵味悠远。戏剧家徐渭赏西湖秋月所做“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连起来乃“平湖秋月”,一派湖光月色的感慨。明代唐伯虎的“我画兰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轻楼。”乃“我爱秋香”之绵绵爱意的抒发。
英文中亦有“藏头诗”一说,被称为acrostic(又译离合诗),可能是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而汉语中“藏头诗”的修辞格式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指在某一律诗的尾联中点明题意,前三联均不说出诗歌主旨,直到结尾最后两句,才含蓄指出诗歌的主题;其二,“藏头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皆藏于上句的结尾之中,实际上是“歇后诗”;其三,最常见到的是作者将欲说之事或全诗答案或主旨分藏在诗的各句之首,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答案。
越剧《冬天的故事》中的“藏头诗”属于第三种形式。在第四场“灰飞烟灭”中,安褆“奉王命,弃婴儿……小公主”,剧作在这里设置有藏头诗一首,“放在你的身上,你能否活命,全靠天神保佑了!”当姜阿乐捡到公主,认出藏头诗中的一句“盼得明春花再开”,遂为公主取名“盼儿”。第六场“雏燕归巢”,包夫人向众人念藏头诗:
公子王孙息国来,主人沽酒尽余杯。李桃梨杏魂消逝,盼得明春花再开。
“四句的前一字相连,就是诗歌的谜底‘公主李盼’”。原作襁褓中婴儿身着王后的罩衫,“琥珀项链琉璃镯,秀闼生香芳郁郁”,颈挂母亲的珠玉,犹如大海中美丽的浪花,证明她是国王的女儿。越剧《冬天的故事》这首“藏头诗”的第二句“主人沽酒尽余杯”,初看以为用韵存在问题。最后一个“杯”字,易被怀疑为印刷错误,应该为“怀”韵。因为“杯”字与“怀”字,在打印中容易误植。其实“杯”字没有错误。因为“来”“杯”“开”均系“十灰韵”。杜甫的《客至》即用此韵,《客至》押平水韵“十灰韵”,唐代诗人作诗用平水韵,故不能以汉语拼音来判断;“怀”乃为“九佳韵”,“十灰韵”与“九佳韵”不能通韵。所以这首“藏头诗”用韵是非常妥帖的。
中国剧作家将这一颇富中国诗歌风味的修辞方式运用于莎剧《冬天的故事》前后的矛盾设置与解决之中,既增添了文学融通的趣味,丰富了改编莎剧的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莎剧的特色,又使“藏头诗”这种修辞方式有机成为剧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戏曲改编莎剧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式。此外,其他一些诗体如回文诗、连句诗等,自古也为文人雅士所青睐,成为表现他们的隐秘情感和慧心灵性的艺术品,甚至成为社会斗争的一种武器。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