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从那以后,我转入了汉石经《鲁诗》的研究……

虞万里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和《七朝石经研究新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二书是石经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但它离我接触石经、借助石经文本研究经学已有近二十年历史。最早浏览石经著作,是1978年在上图自习时所见屈万里的汉石经《周易》《尚书》残字集证,读后随即烟消云散,不复记忆。后因文字考订之需,复印马衡《汉石经集存》,亦不常用。本世纪初缘于考证新出上博简《缁衣》,取校唐石经文本,才开始关注石经,留意汉魏残石文字,开始收集相关资料。《缁衣》课题完成,我转入了汉石经《鲁诗》文字的专题研究。

原文 :《石经研究的回顾与断想》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 虞万里

图片 | 网络


之所以对汉石经残字抱有浓厚兴趣,厥亦有因。自南宋洪适集录北宋出土之熹平石经残字于《隶释》,自后数百年竟乏人问津。清代经史小学勃兴,乾嘉学人始取残石文字印证经学,无奈只能局限于《隶释》所录范围。上世纪二十年代洛阳出土大量汉魏石经残石,字数倍蓰于《隶释》。


汉熹平石经《春秋·僖公》


请看一组《隶释》与出土残石的对比数据:《尚书》547字/200字;《鲁诗》173字/1430字;《仪礼》45字/696字;《公羊》375字/493字;《论语》971字/283字。《隶释》所无而出土所有的《周易》1365字,《春秋经》1291字,这仅是截止到六十年代以前的字数。八十年代洛阳考古又发掘一批残石,字数尚未统计在内。总量超过八千字的珍贵残石,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大陆学术界基本将它搁置一旁,视而不见。即使有个别学者取《鲁诗》残石文字研究,也仅从异文的声韵上作比较,将原本内涵丰富的石经残石局限于文字层面,可谓买椟还珠。回溯乾嘉经学,段玉裁著《古文尚书撰异》,陈寿祺、陈乔枞撰《三家诗遗说考》和《四家诗异文考》,王先谦纂《诗三家义集疏》,用《尚书》残石印证今古文,借《鲁诗》残石区分毛、韩、齐三家诗。但因取证材料有限,只能更从两《汉志》师法家法上梳理区别。而我就《鲁诗》残石1430字中的一百多个异文分析考证,发现两陈和王先谦在考定《鲁诗》的结论上仅对一半,另一半与残石文字不符。段玉裁研究《尚书》古文,由于没有亲见魏石经残字,汉石经《尚书》残字又不多,也留下不少遗憾。这使我对汉魏石经残字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石经残字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更应深入到师法家法的文本中去。即凭借汉魏石经残字,我们虽然不能走进汉代经学,至少可以走近汉代经学,较清人更真切地看清汉代经学的实际样貌。  


更新了自己的学术理念,我开始全面关注、搜集七朝石经资料,自2013年国家课题立项后,更是全面排摸大陆和港台、日本图书馆和公私收藏的石经拓本和著作稿本,有序地推进石经研究。随着课题深化,有效地总结前人成果,揭示出熹平石经《周易》即《汉志》所记分为上下经十二篇,《文言》为第三第四篇,《象传》为第五第六篇,与传世将《文言》散入《乾》《坤》二卦,《彖》《象》散入六十四卦的文本不同。《尚书》用伏生所传二十八篇的欧阳本,与传世梅颐所献五十八篇《古文尚书》也不同。《鲁诗》与今传《毛诗》差异更大,不仅三百零五篇的篇次错舛差忒,大小雅每一什的组合也不一样,更有甚者,《式微》一二章前后颠倒,《都人士》只有四章少第一章,完全证实班固所说西汉初年传诗是或以风或以雅,靠讽诵流传的记载。《仪礼》用大戴文本,其《乡饮酒》篇末记文较今传郑玄注刘向本少二百多字,显示西汉《仪礼》文本之样貌,逮及武威汉简《仪礼》出土,其记文与传世本亦有多寡,可觇十三篇所附记文系秦汉经师逐渐附加,让我们看到了今本《仪礼》的形成过程。

  

魏正始三体石经《尚书·召诰》


宋代出土熹平残石《尚书·无逸》,其叙述殷商帝王是太甲、中宗、高宗;民国出土三体石经《无逸》巨碑,所述三王是中宗、高宗、太甲。笔者梳理西汉《尚书》传授源流,借简牍形制来复原《无逸》文字,得出汉魏石经三宗的互异,是简牍错乱所造成,其年代在战国与秦汉之际。

  

唐开成石经是据太和文本校勘后上石,代表了唐代历朝正字最标准的文本,后唐长兴刊本即取以校勘翻刻。但孟蜀广政石经兼刻经与注,其经文可参据唐石经拓本,而注文则不得不依据太和写本。今以蜀石经注文取校在长兴本基础上校勘的宋本,发觉蜀石经注文讹误较多,但亦有可正宋本经文者,使得我们对唐以后、五代北宋经书从写本到石经再到刻本的细节有了清晰的了解。

  


以上所举,如果没有石经文本,我们就无从窥探汉魏和唐宋经典文本内在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即此数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石经对于传世古籍尤其是经典文本整理校勘之重要作用。但以往半个多世纪,即自马衡《汉石经集存》出版之后,石经研究逐渐消沉几至偃息。即使在近数十年儒家简牍不断出土,经典因之而热之时,与儒家经籍关系最为密切的石经之学仍然门前冷落。究其原因,除了复杂的历史错位和人为趋新外,珂罗版、石印书籍难觅,旧杂志论文少见,台湾学者论著希觏也是一个客观因素。有鉴于此,我决心编纂一部《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将少见、希觏的论著汇集一处,提供学界参考,推动石经利用与研究。同时将近年课题组的部分成果,编为《七朝石经研究新论》,作为辅助参考。并撰文表明:一、石经异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学上的声韵异同,更有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本学信息,藉此可以窥见儒家经典在二千年中的流变;二、石经学是一门集文献、文字、文本、碑刻、经学史、历史于一身的学科,七朝石经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利用空间;三、在当今文化自信的历史进程中,在儒家简牍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深入研究,恰当利用与经典最密切的石经文本,是值得经学、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碑刻学、书学诸多学科共同深思的问题。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4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读书 | 改变中国人的十四个观念……

读书 | 《点将录》从“沙场”转向“文论”,火药味从未停止

读书 | 《今日简史》:激变时代来临,事关人类命运的大议题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