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家庭教育,可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马早明 曾娇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等,儿童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中学生心理健康在最近几十年总体上有下滑趋势。

原文 :《呵护心理健康从家庭教育开始》

作者 |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马早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曾娇

图片 | 网络


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当下,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有人首当其冲地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于学校教育,也有人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于社会大环境。从某种角度看,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作为家长是否从自身去寻找过原因?笔者认为,很多时候家庭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按照弗洛伊德理解:如果在童年没有接受好的待遇和教育,甚至受到了压抑和打击,他长大之后就会做噩梦甚至可能出现种种精神疾病。反之,一个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将充满自信。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根若不好,谈何成长为参天大树。

  

说起教育,人们总会把目光聚焦在学校教育上,上什么样的学校意味着孩子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因此,优质的学校总是大家争夺的稀缺资源。殊不知,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任何一种教育的缺失或低质,都会给个人和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父母的事情,也是国家的事情。然而,我国并无《家庭教育法》,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处于边缘化位置,缺乏规范的指导和监督,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最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第一种是家庭教育缺失,第二种是家庭教育低质。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爱与安全感。心理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往往是既有爱又有安全感,心理出现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正是那些既没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孩子的爱与安全感来自生命的起源——父母。伏尔泰曾说过:“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无疑,有父母在的家,就是孩子的天堂。可惜,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将来,孩子总有一天能明白父母的苦心,但事情真相却是:父母的缺失正将孩子置于潜在的危险中,为孩子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种家庭教育,父母(更多的是母亲)围着孩子转,却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家是他的天堂。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可想而知。这种家庭教育还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同时,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孩子比家长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一个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感叹的“儿童是人类之父”。所以,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既然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如何推进家庭教育发挥功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呢?首先,从国家层面,议加快推进国家层面对家庭教育立法,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让国民重视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其次,从社会层面,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社区建立“父母学校”或开展“父母课堂”,多普及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最好能让让年轻父母“持证上岗”。再次,学校应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促进家校合作。最后,父母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主动承担起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

  


呵护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任重而道远,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春天,一片生机勃勃,让人充满了希望与畅想;春天是小树苗生根发芽的季节,家庭教育正是孩子的“培根教育”。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8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趣谈 | 大学专业心理学,可我真的不会算命……

荐读 |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一场心理治疗师与佛学的对话……

观点 | “锦鲤”营销后的五种心理,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