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唤醒“活文化”的当代价值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则是“活着”的文化。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纵贯南北,流经8省(直辖市)35个城市,在长达3200公里的大运河沿线,不仅分布着27处世界遗产河道和58个世界遗产点,还涵盖了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以戏曲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在大运河广博的价值内涵被广泛关注之时,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活化利用唤醒其当代价值,成为了新的时代命题。
原文 :《大运河:文化引领、融合创新》
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范 周
图片 | 网络
保护、传承、利用环节矛盾凸显
在充分认识到大运河遗产价值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当前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从保护来看,作为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资源存量巨大,不同时期和不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这就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一方面,当前还缺乏全面普查与系统梳理,缺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内涵挖掘;另一方面,大运河沿线涉及的管理部门和产权单位众多,多头管理导致保护效率不高,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另外,多元投入的长效保护机制也尚不完善,制约了大运河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系统性整体保护。
从传承来看,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不足。一方面,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展示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视度不足;另一方面,对运河沿线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不足,导致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受到新技术、新生活方式的冲击而面临消逝的危险。
从利用来看,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各区域间项目同质化建设问题严重,部分优质资源长期闲置;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文化旅游产品谱系不完整,体验性、互动性、科技感不强,难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一条主轴,多点联动,统筹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大运河是一条文化线路和线性遗产廊道,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有机整体。《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将沿线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的空间区块和资源要素统筹整合,实现点轴扩散、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
突出保护,合理利用,创新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模式
当前,大运河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保护能力亟待提升。针对目前的现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划纲要》明确了“科学规划、突出保护”的原则,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重点任务。
文化引领,双向融合,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
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应当以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
当前,大运河文化和旅游“两张皮”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大运河在新时代的功能发挥和价值体现。《规划纲要》提出,要从“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精品路线和统一品牌,完善旅游市场和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四个方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双向、深度融合,以此为支点撬动沿线区域资源对接、产业合作及优势互补,促进关联产业及经济社会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保护是根本,传承是方向,利用是动能。文化和旅游融合贯穿其中,是关键的战略支点。就此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建议做好大运河文化去粗取精的工作,摒弃帮会文化、青楼文化等传统糟粕,以健康先进的文化引领发展。要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佳连接点,促进二者双向融合、互促提质,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其次,坚持“全域统筹、因地制宜”的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目前沿线“运河之都”“运河小镇”等提法重复,项目同质化严重。需加快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路径和领导协同机制,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再次,坚持“创新创意、开放共享”的策略,借助科技和市场力量,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体验。建议运用AI、VR、5G、舞美等现代科技,创新内容与形式,丰富产品供给,例如山东的尼山圣境、杭州的《遇见大运河》;加大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多元参与,积极总结杭州运河集团等企业的经验;以创意设计为手段,推动大运河工业遗存转化利用。
最后,坚持“战略+项目”的“哑铃模式”,策划建设一批重大的载体与平台类项目。建议在国家发改委的统筹下,八省联合共建“中国大运河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等经典旅游线路,推动沿线20余家大运河主题博物馆(已建约10家,规划建设近10家)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构筑博物馆展示体系。通过抓项目,促协同,出实效。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9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中国河流生态调查(一)丨社会科学报
中国河流生态调查(三)丨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