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硕博点激增,“人均硕士”的时代要来了?

太空与网络 2024年08月24日 21: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冰川思享号 Author 青柳






















































他们更像是提高了就业市场的水位——无论什么工种,技术含量如何,都是硕士起步,这成了一个职场的通行证。



撰文丨青柳

最近有个新闻引发了不小的关注: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此次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这是什么概念呢?

此前,全国硕博授权点有18442个(2022年公布),也就是说,这回一次性增长了15%;而且新增长的硕博点里,硕士点占了75%。

有媒体梳理了新增硕士点的学校,说满屏都是“学院”二字——这个说法当然不准确,但从一些统计里确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新增新增硕士点最多的淮阴师范学院,共有15个,其次大连民族大学、台州学院和南京工程学院各拟新增硕士点14个,而且他们的通过率皆为100%。从统计表确实能看出,通过率较高的大多不是超一流名校。

图/高绩网

在人们的印象里,现在社会上的硕士已经不少了,求职满坑满谷都是硕士,大学宿舍都不够住了,再增加这么多的硕士点,未来会不会迎来“人均硕士”的时代呢?

甚至,套用人们评价国外一年制硕士的说法,未来会不会是个“人均水硕”的时代?

       

01

       

研究生到底多不多?

放到整体来看,不算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人口占比为0.95%。

这么看,确实不算多。但是如果对数据进行一番筛选,马上就会得出不一样的观感。比如在北京,这一比例达到了9.01%,上海则达到了5.4%。而在2023年,北京的硕博毕业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本科毕业人数。

这才是正常的。众所周知,高校的集中程度差别极大,少数地区高校、人才扎堆才是常态。

以杭州为例,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杭州以占全省18.76%的就业人口数,却拥有占全省34.22%的大学本科学历、56.98%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和65.42%的博士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口。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觉得硕士多、博士多的原因,因为他们全集中在少数的学校、少数的地方。

图/VCG

那么由此也能理解这次硕博点新增的思路——大量不在一线城市的学校开始新增硕士点,事实上有某种平衡学历分布的意图。

当然,这只能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一个读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硕士,很难想象他的就业地选择会特别广泛。大概率,他还是要去少数城市里卷起来。

那么,如果大家现在已经觉得“研究生太多”,那么未来只怕会进一步加剧。

      

02

    

事实上,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有更多机会读到硕士、博士当然是好的,更长的教育年限,肯定会带来更高的素质,更宽广的视野。

对于大学来说,多一些硕士点、博士点当然也是好的,这肯定能提高学校的层次和质量。

而且硕士、博士多本身也不见得是问题。如果说金融学的硕士都去了券商,自动化的都去了车企,法律的都去了律所,想必也人们也不会觉得硕士多是个问题,这反倒是个好事,起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人力资源错配越来越明显。

2021年时,中部某省的卷烟厂发布录取名单,其中“一线生产操作岗”录取的135人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其中硕士学历共41人,高达录取总人数的30%。

此外,诸如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东京大学硕士入职街道办,211高校硕士毕业生在火锅店做保洁,浙大毕业生到机场当驱鸟员,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去应聘普通安检员,招聘保安要求“硕士毕业”等等的新闻,都十分地刺激眼球。

图/VCG

当然,也有人会说,一个“素质更好、学历更高、视野更全面、人格更丰满”的年轻人,去“卷”香烟,这也挺好的啊。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工作不需要读到研究生,他多读的几年书对于职场来说,完全是内卷式的无效投入?

而这可能才是人们感觉“研究生太多”的原因,他们找不到很好匹配自己专业的工作,他们更像是提高了就业市场的水位——无论什么工种,技术含量如何,都是硕士起步,这成了一个职场的通行证。

所以这些年反倒出现了另一个现象,即主动放弃高学历,拥抱稳定性。比如今年就有不少高分考生选择了报考提前批,包括公费师范生、定向委培生、警校,也上了不少热搜。

这不能说他们“没有远见”,他们也许只是更精打细算:与其拿一个高学历去碰运气,倒不如把时间和经济成本节省下来,“带编入学”。

可以想象的是,现在大量学校新增硕博点,至少从“有学可上”的角度看,学生当然更容易了。2024年考研人数438万,考录比约为20%,相比于考公这已经很高了,未来只怕还会进一步抬升。

所以,看到新增硕博点,可能让很多人难言滋味——增加的未必是多少工程师之类的专业人才,而是海投简历的求职者,“学历通胀”未来只怕还会继续加剧。

    

03

   

事实上在新增硕博点之外,人们还能看到一个趋势——延长学制。

比如过去有不少硕士、尤其是专业硕士,培养年限是两年,硕士是三年。现在不少学校开始明确硕士三年、博士四年的学制。

据媒体统计,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等都出台了类似举措,由此媒体判断“研究生学制延长,已逐渐成为常态”。

再和新增硕博点的新闻一对照,人们似乎也听到了某种弦外之音:这是不是把学校当成一个蓄水池,去对冲就业压力?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从教育本身的规律来说,学校提升培养层次,提高培养质量,这当然是有益的。

但仍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果教育直观的经济回报越来越不清晰,这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

比如前面提到的时间、金钱。且不说学费,一些学生“二战”“三战”、全力考研的生活费,各种补习学校的补课费,甚至因为学校宿舍住不下、而不得不付的房租。

图/图虫创意

在当前的人口形势下,这些20多岁、年富力强的年轻人,非但不能挣钱,还要投入越来越高额的支出,汇总起来其实是一笔巨大的社会成本。

而不可见的心态挫败感,同样是一笔社会成本。无论如何,一位读到研究生的年轻人,他必然是位孔乙己。这个教育阶段一定会学一堆无用的“屠龙术”,抽象思考、规律总结、论文写作,这是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如果很多人最后只能去找一些简单的体力型、重复性工作,这一定会带来巨大的落差和不适,以及年轻人整体的自我矮化、生气萎顿。

这也是为什么一方面社会早就知道学历贬值,但又对“硕士干保洁”之类的新闻唏嘘不已——人们心里明白,这当中一定存在错配和浪费,也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恐怕也很难说广设硕博点可以降低上岸的难度。就像现在考本科也不难,但高考依然很卷,因为好学校总是有限的。

所以,有更多的报考选择,未必是有更多的“岸”可上,而是把“岸”推远了——你必须游得更远、更持久,才能抵达那个真正带来就业优势的梦校,而不是仅仅有个学历。

教育的问题,恐怕还不能只从教育本身想办法。研究生多不多,这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多寡终究是相对的概念。

研究生多了其实也没什么,只要与专业匹配的岗位也足够多。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活跃市场、产业升级、创造知识密集型的岗位。

归根结底,教育的回报只要令人满意,其实人们就不会觉得“读研究生亏了”,社会也不会觉得“研究生太多了”。

>End


>>>                        
本文转载自“冰川思享号”,原标题《硕博点激增,“人均硕士”的时代要来了?》。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中途夭折的商业火箭起步之旅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二)难以复制的SpaceX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三)中国商业火箭未来之路怎么走?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

·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编辑:艳玲、哈玫,周泳、邱莉、黄榕、娜娜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5910858067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太空与网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