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岳麓书院来了一位“洋院长”!
安德鲁·布里特尔,
这位来自英国,
拥有22年教学经验的国际学校校长,
突然来到岳麓书院,
并且当了岳麓书院一天的院长?
在中国课堂,
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来了一位外国人上课?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而这一天,
这位“洋院长”会遇到哪些事?
我们快来看一看!
“书院制度是中国,应该是说是儒家、汉族文化圈比较特殊的、独有的东西。不同的东西引进来,就会产生影响。
对岳麓书院的了解,必须放到湖南这个范围内。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要基于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内,视野不同,对他的认识也会不同的。”
——邓洪波
作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至南宋时发展成熟,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为学堂。
千百年来,继往圣、开来学,书院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而且是卓越人才的培养者、造就者,还辐射到韩国、日本等诸多国家,至今仍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进入新时代,书院该如何活在当下,继续扮演好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我们又该如何推动书院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时代话题。
初夏的岳麓山,林深叶翠。拾级而上,及至山门,宋神宗手书的御匾映入眼帘时,岳麓书院便到了。
如果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开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算起,岳麓书院的历史已逾千年。千百年来,岳麓书院人才辈出,正如院门旁悬挂的对联所描述的那样——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是一个流水对,成于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介绍,彼时书院大修完工,学生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出了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贡生张中阶应声对出“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在书院尤其兴盛。
“‘惟楚有才’可以说是岳麓书院的一个真实写照。自成立始,岳麓书院始终立足于学术前沿,一直是三湘学子乃至天下学人向往的儒家文化圣殿。”肖永明说。
宋代,岳麓山被誉为“道林三千众,书院一千徒”;南宋时期,胡宏、张栻等著名理学家曾经在此讲学、授徒,以岳麓书院为中心,形成湖湘学派。著名学者朱熹不远千里来访,在长达两个月时间内与张栻讨论“太极”“中和”问题,留下了“朱张会讲”的佳话,开书院发展史上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
明中期,王阳明来到岳麓书院拜谒朱张祠,讲学传道。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在这里求学。
清代,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都从岳麓书院走出,留下“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的美誉……
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这些中国书院的代表者,虽天各一方,却沿着相似的轨迹演进着。它们和中华大地上存在过的其余8000多所书院一起,继往圣、开来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成为卓越人才的培养者、造就者,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渠道。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朝鲜世宗二十一年(1439年),朝鲜李氏王朝君臣借鉴中国书院制度发展其教育事业,成为中国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此后,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地,也成为中国书院传播的目的地。
时至晚清,历经辉煌的书院,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引起中国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书院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肖永明介绍,光绪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将教学内容分为“经义”“治事”两门,增加算学、译学两门“西学”,还在每月的院考中废除八股文的内容。王先谦还购买宣传“新学”的《时务报》发给学生读。不过,受制于时代,王先谦的改革立足点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在书院之外增设学堂以传授西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迫于时势,采纳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诏全国书院改为学堂,省书院为大学堂,府、厅、直隶州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书院为小学堂。这一指令在第二年逐渐推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新到任的湖南巡抚赵尔巽将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课程有经学、史学、国文、舆地、算学、物理、化学、生理、英文、体操等。
至此,延续千年的岳麓书院,从传统书院发展成为一所近代高等学堂。此后又历经多次变革,终于在1926年,于岳麓书院旧址成立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1950年,毛泽东同志手书“湖南大学”匾额,一个近代教育的新阶段开始了。
20世纪70年代,湖南省委托湖南大学管理、修复岳麓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岳麓书院如今是被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传统书院,目前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在传统文化日渐复兴、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断高扬的今天,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应充分发挥接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一方面扎根中华大地,立足民族文化传统,从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中吸取智慧、挖掘资源,从中获得启示与借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另一方面又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形成融通古今中西的学术体系,培养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现代人才。”
——肖永明
书院在当下,老树开新花。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书院的思想文化价值,以书院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活动,在保护和利用书院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很多经验。
“存世的书院理应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现代人才作出更大贡献。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挥书院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社会服务几个方面。”肖永明说。
在肖永明看来,书院精神是书院的灵魂,是古代书院制度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人文精神不断失落、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当今社会,书院精神越来越显现出其价值,需要我们大力的弘扬和传承。
“中国古代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其具体表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院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重视生命意义、以人为本、立德为先、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疑误定要力争’的自主精神。”肖永明说。
传统书院结晶的这些宝贵财富,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珍视,在国内,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都纷纷展开书院制试点。2014年7月,这四所高校还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在北京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探索传统书院精神和现代大学精神融合共生。
“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首先需要对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其次,需要在现代的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借鉴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从中获得启迪。”肖永明说,现在很多学校,重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操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书院教育强调“求道”“求学”统一的人文精神,不失为矫治这一偏弊的良药。“当下,不少大学新生在卸掉高考重压、摆脱严格管束之后,学习动力不足,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深入思考。书院教育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怀疑精神的强调,可以为克服这种倾向提供帮助。”
“我国正面临着构建现代大学精神、大学价值理想的任务,传统书院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经世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自主精神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在对这些精神价值重新进行诠释、阐发之后,将其纳入现代大学精神之中。”
——肖永明
来源 / 光明日报 凤凰视频
图片 / 往期推送
编辑 / 廖珂昕
我的老师在湖大⑦ | 马传秀:或许这一节课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的老师在湖大⑥ | 李军:1700小时“酿制”“夜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