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记载钟氏先辈是从宁波鄞州鄞江桥迁移到北仑柴桥的,先祖都务农,到了他祖父钟豫旋,在柴桥镇上开了一家“润德染坊”,有工人十余个。钟观光的父亲名叫钟惠临(1845年—1897年),字青原,号云史。生有三个儿子,长子钟观光,次子钟观诰,三子钟观昕。钟惠临有个弟弟,名叫钟祥临,谓兆熊,生一个儿子,叫钟观翰(蔚章)。
钟青原自小喜爱读书,平时端肃沉毅,不拘言笑。弟弟钟祥临天性憨厚,开朗,认为自己天赋不如兄长聪明,因此在染坊的力气活都抢着干,以便让哥哥有更多时间去读书研究学问。邻里坊间都说,钟家的哥哥可敬,弟弟可爱。
为了家里的生意,钟青原十四岁时,就在染坊里帮忙染布干活了,但这并非他的本意,所以后来他把读书的希望都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他在十四岁前,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因此会初步的生意计算,平时喜欢看一些通俗小说,以提高文学素养,读通鉴和史书来开阔眼界,特别喜欢研究南宋真西山的《大学衍义》以及清代顾亭林、方望溪、张扬园的三家思想,空闲时摘录他们的精义语录,累积起来有百卷之多。这样就“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能了解“古今社会演变之道,衡量当世利弊之所在”。
钟青原平时沉默不语,但如遇到同道中人,交谈起来就会词源滚滚,涛涛不绝。当时同里乡上学问最好的是虞家的虞本初(敦甫)和虞澹初(景璜)(1863年-1894年)。这二人研究经世之学和古文辞,深受钟青原佩服,因此安排两个儿子前去求学。
随着钟观光兄弟的渐渐长大,需要建造房子成家立业。在光绪十年(1884年)钟观光16岁时,钟青原兄弟商量在离镇上三里地的瑶(姚)江岸(钟观光祖母的娘家大溟村),买地建造起了房子。房子是典型的江南农村木结构七角屋。坐西朝东,由一排正堂屋五间两弄、一排串堂屋五间两弄和左右厢房四间围成一个四方形。中间有一个约100平方米大天井,正堂屋后面和串堂屋前面,各有一个小天井。大门开在串堂屋前的小天井北首,大天井南北首各设有一扇小门。房子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占地约900多平方米。房子四周都是农田,种满了庄稼,因而雅称叫做“蔬绕轩”。
瑶(姚)江岸新屋地处旷野,宁静而有野趣,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弟弟钟祥临体谅兄长读书的爱好,因此镇上染坊里的活大多由他来承担。因此,钟观光和弟弟钟观诰从私塾回家,就可以经常在父亲一旁学习。每当夜晚读书要打瞌睡偷懒时,一看到父亲还正襟危坐在看书时,兄弟俩就感到惭愧,继续学习。
钟青原看到两个儿子读书有希望,同弟弟商量,染坊生意也不是很好,如果以后染坊关了,要早点谋划生计。钟祥临认为,种桑养蚕收入不错。于是,他们在房子四周种了五百棵桑树。钟青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过世,享年五十三岁。这里需要一提的是,钟观光母亲俞氏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修家谱民国七年(1918年)七十四岁时还健在,而不是有些文章写的“钟观光七岁丧母”。
翻读《钟氏宗谱》,最大的发现还是确认了钟观诰就是钟观光的亲弟弟。钟观诰这个名字在《宁波奢旧诗选》、《四明清诗略续编》、《北仑诗词选》都有记载:“钟观诰,字衡臧,清诸生,镇海人,著有《衡臧韵言》”。当时就猜测他是钟观光的弟弟,但苦无证据。家谱记载:观诰,字凤章,一字衡臧,历充(上海)理科专修学校校长,江苏第二师范(今上海中学)及(上海)澄衷学校理科教员。
继续查找资料,在上海史料《上海早期的新式学堂》载:
1904年,公共租界河南路棋盘街科学仪器馆经理镇海虞含章设理科讲习所于科学仪器馆。此所延镇海钟观光独任讲授。观光每日上午讲授四小时,半年讲完物理、化学、人体生理、动植矿物,为理科专修之创。学员有蒋维乔、蓝公武、姚明烊等四十余人。续有其弟观诰(字衡臧),开办理科专修学校于法租界宝昌路口。
钟观诰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初七,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社员。著名爱国人士,南社社长柳亚子曾在他的学校里学习过理化。柳亚子在1940年11月的《自撰年谱》中记载:“丙午,纪元前六年(一九〇六)二十岁。春,至上海,入钟衡臧先生所办理化速成科,习实用化学,思制爆裂弹,以实行暗杀,学未成而中辍。”后人写柳亚子传记文章时,把钟衡臧误认为钟观光,其实是其弟弟钟观诰。
钟观诰还翻译编著了很多理化科的教材,《动物学通义》(1905年)《新中学化学》(1914年)、《新中学矿物学》(1931与人合作)、《物理学》(1925年)、《化学》(1925年),如今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可找到不少。他在早期研究地质学,这在《四明清诗略续编六》他的诗作中就可以找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