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仑区人民医院急诊室故事,泪目!

2017-04-04 北仑发布

急诊室,是医院里故事最多的地方,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生死时速”。北仑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徐蓉常常需要赶到急诊一线协助开展辅助抢救工作。因此,工作多年的她,看到了很多生离死别的场面。

“有我和你爸在”


徐蓉回忆,年初的一个晚上,急诊室里来了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因冠心病突发被父母送到医院救治。“当我赶到时,我看到男子全身发紫,眼睛充血,病情严重。他的父母70多岁了,脸上挂满了泪水。”徐蓉说,“在给男子进行气管插管前,我跟他妈妈说,有什么话要嘱咐儿子的,一定要赶紧说。”就在这关口,徐蓉听到老人跟患者说:“家里的2000元钱放哪儿啦,你放心让医生治,其他的都有我和你爸在。”说完不久,患者被推进了ICU,两位老人在门口抱头痛哭。


事后,徐蓉了解到,原来这位单身患者家境困难,这2000元钱是家里仅有的积蓄。后来,治疗花光了这笔钱,两位老人四处筹借,才让儿子看完了病,顺利出了院。


“或许都是解脱”


徐蓉说,两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她接到电话赶往急诊室插管。在一张儿科的抢救病床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男孩已被医生宣布死亡。


他的父母站在床尾,神色平淡,似乎早已预知了一切。徐蓉走到床头,例行为男孩进行气管插管。她看到男孩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眼睛微闭,身上只穿一件单薄的棉毛衫,脚上套着一只袜子,模样甚是可怜。


听男孩妈妈讲述,小男孩患的是肾母细胞瘤,已有两年之久。当天晚上睡下后,男孩突然发病,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不行了。“对于孩子的死,父母已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他们听到噩耗,并没有失声痛哭,反而多了一分淡然。对于孩子来说,患病以来,痛苦着,坚持着,短短的生命里与药为伴。就在那一刻,我想,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或许都是解脱。”徐蓉说道,病中的孩子总是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涟漪,他们是纯洁而灿烂的,却承受着病魔带来的痛楚。看着他们的坚强,即使是旁观者,也不禁感到酸楚难过。


“我没好好待你”


最让徐蓉印象深刻的抢救,莫过于一次交通事故。一辆工程车倒车时碾压了电瓶车,电瓶车上一个两岁的孩子当场死亡,另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被转送至宁波妇儿医院救治,车上两个成人被送至区人民医院抢救。


“我火急火燎地赶去急诊室,先给婆婆进行气管插管,当时她其实已经差不多了。急诊医生告诉我,另一个一起救来的儿媳妇也要插管。我过去谈话,见到了一名男子,这名男子刚刚失去了母亲,还没缓过来,老婆又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他签字的手都是抖的。”徐蓉说,男子待在病床前,紧握着妻子的手,颤颤巍巍,安慰着哭泣的妻子。


徐蓉悄悄地告诉他:“这气管一插下去,你妻子就说不了话了,她情况很严重,有什么话赶紧说吧,这些话也许是你对她说的最后的话了。”男子听到后先为之一震,然后对妻子说:“你这辈子跟着我,没有好吃好穿,是我没好好待你,对不起啊对不起……”男子说着说着就失声哭了起来。最后,患者大出血死亡。男子和他的父亲就一直瘫坐在墙角,啜泣着啜泣着便嚎啕大哭。


急诊室里,充斥着难挨的病痛、患者的呻吟、亲人的哭啼,生死攸关,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超乎寻常地焦虑着。同时,因为繁重的工作和必须救治病人的压力,医生也格外紧张。双方紧绷的情绪常常会因为一点火花,迅速引发成“大爆炸”。信任与理解,仿佛成了急诊室里,医生与病患之间最需要的“救命良药”。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无论病患和医生,都需要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和尊重。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过好眼下每一刻。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北仑新区时刊 记者 刘盈蓉 通讯员 叶 飘)

猜你喜欢

相互理解,珍惜当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