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日本年轻人也迷上中国历史

蒋丰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2023-01-03

——访日中文化协会专务理事唐启山

11月21日,由东京新闻社、富士电视台、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来到了最后一站——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钱继奎率代表团亲赴东京参加了开幕仪式并发表讲话,担任本次展览监修的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鹤间和幸为来宾们详细介绍了展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携手《日本华侨报》也赶赴开幕仪式现场,对倾尽心力促成这场大展的日中文化协会专务理事唐启山进行了专访。

除了大唐盛世,还有雄汉文明

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活动之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吸引了中日两国舆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为展览的举办发来贺辞,并亲赴东京展参观。日本主流媒体《东京新闻》在重要位置用“特辑”的形式介绍了展览的详细情况及重点展品。

这是一场显规格、有深度、富底蕴的综合性文物展览,几大亮点不得不说。首先,跨度大。展览共分“统一前夜的秦(从西戎到中华)”“统一王朝的诞生(秦始皇的时代)”“汉王朝的繁荣(从刘邦到汉武帝)”三大块,展品涉及西周至东汉各时期的代表器物,时间跨度长达千数年。

其次,展品丰。展出的121套共计约200件展品,除了36件兵马俑之外,还有鼎、钟、尊、簋、盉、卣等代表身份地位的青铜礼器,也有壶、炉、带钩、瓦当等反应当时社会文明水平的生活器具,有矛、镞、戟、剑、弩机等彰显秦汉雄风的冷兵器,以及俑、牲、仓、车、井等反应汉代重生厚死思想的明器。文物重器,熠熠生辉,共同编织成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卷,让参观者,观之有物,感之有实,谈之有情,忆之有影,悠远文明,跃然眼前。

再次,精品多。参展的诸多文物精品之中,既有来自西周的国家一级文物铭文青铜尊,也有由西安博物院征调的国家一级文物“王精”龟钮金印,还来自茂陵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青铜马,更有来自里耶秦简博物馆的秦朝木简这样堪比甲骨文的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青铜器上清晰且深刻的铭文,木简上秦统一文字后的隶书,生动而有力地展现了中国文明的悠久智慧。

唐启山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像兵马俑这种等级的文物出国参展,确实并非易事,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但尽管如此,自1974年被发掘以来,兵马俑文物也曾几次赴日本参展。而这次“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交流展的特殊之处则在于增加了“汉”元素。

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后三世纪这一时间纬度,东方出现了可以比肩当时的神圣古罗马帝国的具有高度文明的统一政权——汉王朝。但在日本,民众对于中国的大唐盛世有一定的认识,对两汉文明却相对陌生。本次交流展征调了多地多个历史阶段的展品。从西周和东周时期秦国的滥觞,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的出现,再到两汉在秦王朝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中国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第一次耀目登场,众多展品勾勒出一条清晰而雄浑的历史脉络,为日本民众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疫情是最大的困难。”

“疫情是最大的困难。”问及“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的策展过程,唐启山坦言,早在2018年,就已联系中日新闻社及东京新闻社,提交了“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交流展的策划案。可是很快,史无前例的疫情,将一切打乱。

一场展览,需要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从最初的企划、报批、立项,到征调、运输、安保,再到展览现场的交付、点交、布展,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边是早在两年前就已经预定好的赴日展出行程,一边是反复无常的新冠疫情,所有参与者都遭遇了难以用言语叙述的困难。 

为了逐一推动进程,唐启山多次往返中日之间,除夕和新年都是一个人在隔离酒店度过的。他想办成此展的坚定信念,打动了文博界的同行,展览也得到了陕西省文物局及各相关机构或组织的大力支持。

按照与上野之森美术馆的约定,“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将于2021年11月开展。不巧,临近布展,东京疫情告急,中日两国主办方临时做出调整在日本巡展的时间和顺序的决定,将原定于2022年3月的京都展作为这次巡展的首站,将原定为首站的东京展延后一年,调整到压轴位置,总算又一次圆满解决了疫情的考验。

2022年1月,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准备赶赴各地征调参展文物时,西安又出现疫情。京都的揭幕展已是迫在眉睫,无法再做任何调整。农历大年初六,西安恢复出行,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即启程,兵分五路,冒着大雪远赴陕西各地征调文物。

因为航班调整,参展的工作人员必须从其他城市转机到日本。为了符合转机城市的防疫要求,还要自觉提前一周抵达并主动接受隔离。在开展的前几天,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终于带着出展文物及时赶到京都。在完成展品的组装和布陈后,他们又匆匆返回中国国内,接受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而此后的名古屋站和静冈站,同样流程被不断重复。仅仅是往返布展,就占据了工作人员几个月的时间。

所幸,文化的影响力绵长而深远。从2022年3月初到2023年2月末,历时一年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以京都、名古屋、静冈、东京为辐射点,带动日本全国掀起一股中国历史热,也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做了最有力、最立体、最全面的注解。

让日本年轻人也关心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中国文物展吸引的参观者年龄层偏高所不同,前来参观“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的人群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日本的年轻一代能够通过接触中国文物,而迷上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这让唐启山深感欣慰。这也是一位有历史观的学者、一位有责任感的文物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说起来,这次交流展的火爆,与集英社出版的原泰久创作的《王者天下》不无关系。这是一套以中国秦代历史为背景而创作的漫画作品,一经刊载就引发日本读者的关注,截至2022年9月共发行超9200万册。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游戏、动漫和真人电影,更是助推秦代历史IP完美出圈。

唐启山还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年来,日本社会中出现了不少“历史孃”,日本年轻女性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有的放矢的推广中国文化,是唐启山从中得到的启发,也更坚定了他继续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信念。

历史在延续,文化有传承。把历史深处的瑰宝带到更多人眼前,让文明的脚步在时空的长廊中不断形成共振和回声,这同频的共振终将融化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隔阂。

皇城根下走来的幕后英雄

北京生,北京长,故宫北海琉璃厂,唐启山打小就跟历史结下了深厚的渊源。1952年到1988年间发行的《文物》杂志,被唐启山细心地装订成年册,这是陪伴他几十年的读物,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1980年,具有十多年绘画功底的唐启山考入北京大学,成为考古学泰斗宿白的学生,并以考古系首届毕业生的身份顺利进入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工作,成为最早一批策展人。1989年,唐启山与一位中国中央美院的日本女留学生相识相恋,婚后赴日并进入名古屋大学继续美术史的研究,又于1993年创办株式会社日中交流中心,并于2000年与日本同仁共同创办了一般社团法人日中文化协会,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早从事文化交流、文物策展方面的专家。

旅日三十多年,唐启山策划和推动了几十场重量级文物展,但在网络上却不常见他的名字。他很少接受采访,也从不主动对人谈起他负责的那些展览。事实上,在中日文化圈,唐启山以及日中文化协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世纪之交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宝展”,创下一个多月吸引39万余人次参观的纪录,同期在横滨举办的“世界四大文明系列展——中国文明展”,同样大获好评。此外,“黄河文明展”“西藏秘宝展”“大唐女性之美展”“成吉思汗展”,以及以故宫和敦煌为主题的交流展,都离不开唐启山的助力。就在记者专访的同时,由唐启山推动的“华美多姿——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德国梅森瓷器展”正在中国常州博物馆展出。

当一场轰动社会的展览圆满落幕,如云而至的参观者从中获取知识和艺术的滋养,记住了一件又一件璀璨夺目的展品,从人类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中感受到奋发向上的力量,却往往不清楚推动这场展览的幕后英雄的名字。不过,参观者不知道的,历史记住了。

后 记

记者的采访还未完结,早有带着问题的参观者围了上来。正因为深切地理解了唐启山作为一位文物工作者和学者的责任感,记者匆忙结束了这次专访,希望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爱好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历史的日本媒体和友人。策展,是为了让更多人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一批又一批文博人坚持不懈,涓滴溪流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滚滚长河。

上野之森美术馆的这场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2月5日,这也是“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的最后一站,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

END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