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由还是网络暴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03年左右,互联网真正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网络暴力。
2010年左右,智能手机普及,网络成为传递信息最大的集散地,真假不论,发言自由。
2012年,电影《搜索》让大众真正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威力:积毁销骨,众口铄金,致人死地。
网络自由之下
无论你是谁
无论你身份高低
都可以成为《搜索》中的主角
01
什么是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能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02
网络暴力的特点
暴力集中于对对方的道德人格进行攻击,集中于网络群体对个体的公共道德审判。
在网络暴力面前,大家都觉得自己很脆弱,只是一名普通网友;可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又觉得自己身为普通网友,对看不惯的人和事随便骂几句无妨,特别是明星艺人似乎理应成为谩骂“标的”。此种逻辑,何其荒谬。
——《抵制网络暴力不是个人的战斗》 (澎湃新闻)
03
网络暴力到底违不违法?
🔷 常见做法一:辱骂、诽谤、人肉搜索
侵犯隐私权与名誉权
相关的法律保护也是以民法为主,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为辅。
法条链接
《民法》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 常见做法2: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
寻衅滋事罪
法条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 常见做法3:人肉,导致公民信息泄露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法条链接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常见做法4:编造虚假信息或传播虚假信息,破坏公共秩序与国家利益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法条链接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04
遇到网络暴力怎么办?
🔶 首先,如果在网络上发现有造谣、诽谤、辱骂等网络暴力行为,应当第一时间保存好证据(保存图片等);
🔶 其次,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或者举报,如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网络管理部门、消协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最后,可以咨询律师,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2020年第94期
文字:刘煜欣
编辑:侯永慧
审核:李 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