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了,李克强经济学

徐瑾经济人 重要的是经济 2023-10-30
《白银帝国》当当经济史第一 读者群微信jjr19001900
知道李kq总理去世的消息,感慨万千。分享年初他卸任之时写的文章,悼念一下。这篇尝试过几次,都发不出去。

成年之后,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年之后,这个进程更加加速。家人、朋友、熟人甚至名人的离开,也属于这种失去的过程,有时候真的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
有时候我们悼念一个人,未必是和具体的人和事有关,而是悼念我们的曾经,无论是梦想还是失落。长者身后,历史已不同|徐瑾
“李 总理”的告别与起步
首发于2023年3月14日  FT中文网
徐瑾:总理首次发布会,透露什么信息量?李克强经济学的退出,并不意经济政策困境的结束。安居乐业是民众所期,经济仍旧是重点所在。


转眼,十年过去了。

3月13日10点,新一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总理发布会一向是两会看点,这次发布会贡献了不少金句,现场气氛活跃。

李强坦言,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经济,未来政府目标亦围绕民众展开,“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同时,也重申,“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早在2022年,原总理李克强就说过2023年他将卸任,而伴随着他这十年任期结束,曾经的热门词“李克强经济学”也成为往事。风云变幻,中国经济春秋几度,我们能从中反思什么?

今昔对比

回到十年前,世界如此不同。

当时,别说新冠疫情与中美贸易战难以想象,连热门争论都是在纠结是否“保八”,一切似乎还是充满希望。

2013初,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一词突然蹿红。安倍晋三第二次当选日本首相,一改第一任期间政治门阀公子哥派头,创造性地提出了“安倍三支箭”的改革方案,让世界对日本观感一新,日本回来了的说法也重新出现。

当年三月,李克强总理走马上任,当时风头犹存的《南方周末》就提出了“李克强经济学”一说。到了年中,李克强经济学的英文表达Likonomics开始走红,从中文世界到英文世界,实现了出口转内销。

当时在李总理百日新政之际,这个由外资投行巴克莱银行创造出来的英文新单词备受中国热议。Likonomics如何界定?巴克莱当时报告认为存在三大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无论如何定义,很显然,市场化改革曾是外界对于李克强经济学的最大期待。

公允地说,从“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性改革”三方面来看,这一大方向在十年内遭遇了不少内外阻力,方案落地更是见仁见智。外界总结的三点,可以说最终和这十年经济执政效果也不尽相同。

如今十年过去了,疫情占据三年,人们对于新政府的期待,更加热切地盼望安居乐业,从这个意义而言,经济仍旧是重点所在。

政策评价标准

十年回首,我们在谈论总理经济学的时候,到底是在谈论什么呢?

公允地说,李克强本人公开并没有直接提出甚至认可“李克强经济学”的说法,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方针更多是外界的期待,以此衡量这十年经济成功未必合适。

北大法学本科、共青团升迁路径、经济学博士等等标签之下,使得李克强在上任之前即被海内外寄予不少希望,尤其市场化改革方面。从李克强总理不少发言来看,对于中国民众的真实家底、改革的重要性、产能过剩、行政管制过多、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忧巨大等因素有清醒认识。他在辽宁任职期间,更为看重外界日后总结的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即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经济状况,以纠偏官方宏观数据可能的遮蔽。

李克强被认为是一位平民总理,2023年他离任之前,和工作人员的合照引发不少关注。
FT中文网当年采访李克强的大学同班同学时,该同学曾透露了一个细节:
“你看这些大学时的老照片。李克强拍集体照,几乎总是喜欢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他平时沉默,从不张扬,有学习上的问题问他,他有问必答。”

对比之下,李强在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执政经验更为丰富,也让不少民营企业对其抱有期待。在两会发布会,李强民营经济问题时提到:“我长期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经常有机会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对他们发展中的期盼和顾虑还是比较了解的。”

他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其次,“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最后,他也强调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呼吁新的企业家精神。

在历史的进程中,个人的才华和特质固然重要,但时代的机遇显然更为重要,正如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的奋斗,当然历史的进程也是很重要的。”
对一个人如此,对经济体也是一样。中国经济的过去崛起,本身也是融入全球化的一个篇章,未来何去何从,也离不开全球化的潮起潮落。

十年前,我就说过,评议首脑经济学,不应当下的方向作为标准,应该以日后的结果作为考核。过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回顾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等等词汇来说,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命名的经济学,不仅在于其名字与位置,更在于其对应的经济政策——从这个意义来说,日后审视现代中国经济史,功过自有评说,“历史总是残忍而公正的,最终能让李克强经济学得到定义和承认的标杆,并非来自问题诊断,而是其施政成果。”

未来何去何从

经济学告诉我们,好的意愿和期待,并不一定总是导向理想的结果。
李克强经济学的重要实践,举凡振兴东北、房地产去库存、上游行业去产能、金融领域去杠杆、控制大城市土地供应、补贴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发展大规模产业基金、地方政府平台大发展等等,都对中国经济增长现状与潜力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今,李克强经济学的退出,并不意味着类似经济政策困境的结束。

十年过去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进入12000美元,实现了万元大关的超越,中国经济也继续稳居世界经济第二。问题在于,当经济体越来越大,增速和增长质量与利益分配等问题反而愈加突出,正如《红楼梦》贾府当家人王熙凤的感慨:“大有大的难处。” 

当经济发展或者说改革由浅水区步入深水区之后,也意味着容易的路都走完了,留给中国的时间却又倍加紧急——正如海外经济学家的比喻,经济发展中“低垂之果”似乎已经被采摘一空,简单的攻略无法再适用,余下的任务都是高出难以企及的果实。

发布会上,李强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可谓民间近年最大的呼声,这或许反衬出改革的动力不足、阻力过大。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设计出可以被当前政治权力格局容纳、被社会大众认可、令各方激励兼容的改革方案,难度巨大。“这一方案至少要回答如下问题:如何使用放权式刺激政策维护基本增速?如何解决金融市场双轨制问题?如何以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如何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令问题难度加倍的是,这些老问题之外,又加了新问题,如何修复民企挫伤的信心,如何继续采摘全球化红利,如何在投资回报与债务杠杆的逼仄空间中开拓出发展潜力?

大国总理,从无坦途。上述问题似乎并没有远离,无论谁是掌舵者,回应这些问题都是他们的王冠与荆棘。
社群五一五折,扫码先得,扫码👇


徐瑾私塾第4年 内测满意度100% 咨询微信ashes-18
徐瑾私塾第4年 内测满意度100% 咨询微信ashes-18
徐瑾私塾第4年 内测满意度100% 咨询微信ashes-18

小圈子,大能量|徐瑾私塾,咨询微信:Master-White

扫码或者阅读原文报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