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河师大研究生的科创报国故事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2024-05-04

河南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距2023年9月23日还有26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以科创报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青年研究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积极响应,共同开展“‘我是中国研究生,科创报国青年说’——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讲述身边研究生榜样主题活动”。


活动旨在激励当代青年研究生深刻把握“国之大者”,勇攀科研高峰、立志科创报国,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活动将通过全国100余所高校研究生、连续100余天网上接力、讲述好100余辑科创报国事迹的形式,展示中国研究生群体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河师大研究生的科创报国故事。



01


《生逢华夏,定当奋力而为》



个人简介

杨露露,女,中共党员,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2020年至2023年在读期间,在专业相关期刊《Aquaculture》《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和《水生生物学报》中发表研究论文3篇,曾获河南师范大学“优秀团员”“文明学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三好研究生”“张俊锋励志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01

心怀憧憬,整装待发

2020年杨露露初入师大。她说:“映入眼帘的毛主席像让我为之震撼,图书馆前、教学楼里、中心花园等处处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个书香校园里,我进入了属于我的战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及其所需配合饲料的科学,她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淡水养殖鱼类营养生理的科学问题,将传统营养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从基因、蛋白、细胞和活体水平探究调控草鱼营养生理代谢的关键因子及具体的分子机制,进而开发出鱼类的绿色、环保及高效的新型饲料,保障水产最大的投入品质量安全。


02

高瞻远瞩,稳步前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科研的道路虽然略显枯燥,但科研也是沉淀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拼尽全力的态度,当她选择科研之路时,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读期间,她围绕养殖鱼类脂肪肝多发这一养殖现状,以草鱼脂肪肝细胞源外泌体为突破口,进行了“草鱼脂肪肝细胞源外泌体通过GRP78调节草鱼肝细胞脂质代谢的研究”。365天,是实验室、寝室和食堂的三点一线;是自习室、操作台和实验平台的三点一线;是做实验、分析数据和分享科研成果的三点一线,更是播种、奋斗和收获的三点一线。在导师和团队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的研究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2022/2023年学术年会研究生论坛报告中”荣获二等奖。


03

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作为青年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她都要求自己敢闯敢拼;作为一名师大学子,她始终牢记“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作为一名水产学子,她始终牢记“知鱼知水,树德树人”的院训。她积极投身科研事业,为产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生逢华夏,她力争做到全面发展:主动担任学生干部,协助老师开展同学们综合测评工作的开展、奖助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的评定等多项工作。不管是科研还是学生干部经历,在此过程中的所有奋斗,都成为了她青春中最美好的回忆!



02


《从理论中来,到服务中去》



个人简介

柴琳琳,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院研究生会主席,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二次),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三次),第十六届卢锦梭奖学金;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新乡市文明学生、校三好研究生标兵、校“学术之星”等;目前已考取四川大学2023年政治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主持校研究生创新科研一般项目1项,与导师合作发表CSSCI来源期刊文章4篇(1篇录用待刊),个人独撰1篇文章被北大核心期刊收录发表。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取得多项荣誉奖励。


01

赤子之心,热忱满怀

2019年夏天,柴琳琳背起行囊,从森林到⼽壁,穿越四千公⾥,与新疆哈密、红星高中结下情缘,用自己的灵魂唤醒戈壁滩上可爱的灵魂。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支教老师,从知识的接收者变为传播者,柴琳琳内心也多有忐忑。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为了上好⼀节课,提前去听三节课;为了课程顺利开展,备课到凌晨⼀两点;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点,自愿拿出休息时间,坚持每天带领学生记忆、理解,在教室⼀坐就是⼀整个晚自习。支教的经历让柴琳琳对“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02

坚定信念,勇担重任

2021年7月,河南发生“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新乡也受到暴雨的严重影响。柴琳琳的多次志愿服务经历和责任感让她自发组织保卫新乡的募捐。时间就是生命,她一面组织捐款,一面紧急联系救援设备售卖处,另一面时刻关注新闻动向。期间,柴琳琳为了扩大募捐范围,主动联系学院领导沟通募捐事宜;为了赶时间,组织成员对求助信息网络筛选和奔赴新乡世贸市场采买工作同时进行;并与卫辉受灾区东码头村书记取得联系,结成帮扶对子。最终,募捐队伍三天时间共募捐9475元,共采买食用油20箱80桶,大米和面粉各80袋,挂面40提,卫生纸50提。并于7月30日下午物资及时送达受灾区。


03

珍待韶华,奋起直追

2020年硕士初入学,虽然结果如何尚未可知,但是怀着对科研的敬畏之心,她坚信研究生生涯须得下苦功夫才能有结果。她给自己定下了每天阅读期刊文献并且每晚十点前在朋友圈打卡的学习计划,计划之外还产出32万余字的读书感悟。自觉加坚持,让学术之果愈发成熟。2020年5月,为了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申报,柴琳琳在四天时间里,突破自身极限,完成292个地级市政府绩效测量指标数据库、项目申报书等全部内容。勤奋和负责的态度,让她首次以项目负责⼈的身份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就获得成功。在项目申报期间,她为了节约往返宿舍的时间,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有时候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或者将两把椅子放在⼀起搭成⼀张“卧铺”。⼀张办公桌,⼀盏常明灯,星月交替间,不变的是登网站、搜信息、查数据的那个身影。她将精益求精当做习惯,在“回应社会关切的情怀”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中淬炼自己,沉浸在这平凡而伟大的快乐中。




青年当立凌云志

报国常怀赤子心

让我们以先进为榜样 勇攀科技高峰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中

书写属于中国研究生的青春华章!


素材来源:党委研工部

编辑:张婉晴

责任编辑:张洁宜  李若菲
监制:刘吉磊


↓↓ 往  期  精  彩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师大校友 校友会堂,需要您的支持!


就在明天!宿舍预约,手速要快!


校史故事:纸墨传佳音 延续师大情

稿

融师大情怀 讲师大故事

河南师大融媒体中心

师大精神的传播者

师大故事的讲述者

师大美好的记录者


欢迎您提供

文字/图片/视频/创意作品等

执笔书芳华 创意无极限

我们一直在等你!


投稿邮箱:hnsdxmtxh@163.com


科创报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