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丰年:对“钢琴”一词的咬文嚼字及其他

2016-12-09 辛丰年 读书杂志

 编者按 

在译文里“捉虫”,怕是现下许多人的爱好。不过,又有几人能像辛丰年这样在文学、艺术、哲学书乃至辞典里捉某一类译名的“虫”呢?这些有意无意的咬文嚼字,反映出作者广泛的阅读面和丰富的音乐知识,更让人见出一种特别的阅读方式。



对“钢琴”一词的咬文嚼字及其他

文 | 辛丰年

(原载《读书》1993年第11期)

  

鲁迅先生在一封信中感叹译事之难,说有个铸铁厂工人指出,他译的一篇苏联小说中有许多铸铁工名词,没有一种能让工人了解那实物是什么的。鲁迅只好叹了声“呜呼”!

  

有些译文中,涉及音乐的地方,往往也叫人煞费猜详。由于本人对音乐有兴趣,不免多加注意。这里检一束平日记下的例子以献疑。我是想,音乐术语对于不大爱好音乐的译者,恐怕也正像鲁迅对翻砂工之隔膜吧?


《小说的艺术》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

《悲剧的诞生》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译本(“三联”版)88、89页,写到他年青时作的一曲,“竟是由七个声部组成”。这似乎没问题,西方音乐有过几十个声部的复调乐曲。但,“在最后声部里”,“一个新的主题只在第六声部中出现一次”;这两句却费解了。苦于没有外文本查对,姑且猜测那“声部”应是“部分”,也即乐章之意。因为“声部”指乐曲中同时在进行的成分,不可能有“最后的”。

  



同一书中146页,“伟大的复调音乐家们想出对位法和横向来……”“横向”后面无疑是漏植了“进行”二字。“横向进行”是常见音乐名词。《托尔斯泰夫人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下册28页有“韦伯的低半音符的奏鸣曲”。查此人作品中有一首《bA大调奏鸣曲》。如果对得上号,那么应作“降A大调奏鸣曲”。

  

同一书303页提到柴可夫斯基名作:“《弗朗契斯卡与里米尼》”。这“与”字恐怕是对原文中一个词的误会。原文“Francesca da Rimini”是意大利语(取自但丁《神曲》),应译为“里米尼的弗朗契斯卡”。该日记是从俄文译的。俄语中的“Дa”是“与”的意思;是否便因此致误?“三联”版《悲剧的诞生》中译本235页,“即使道白……”。看所附外文“Tecitivo secco”,那第一个“T”是“R”的误值。而“Recitivo secco”这一词是指西方歌剧中的“乾吟诵调”。“吟诵调”又译“宣叙调”。它同“咏叹调”不同,近似说话,但又不能等同于“道白”。所谓“乾吟诵调”,吟唱时不用乐队,仅用拨弦古钢琴等乐器来伴奏。


《卖花女》


肖伯纳《卖花女》一剧中,躲雨的男青年一脚碰翻了卖花女的花篮。这时正好响起一阵雷声。肖形容这配合的效果,用了“orche stration”这音乐名词。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的详注本中(24页),此处注:“为……配交响乐”,显然不恰当。此词通译“配器”,即是管弦乐曲中对各种乐器的调配。


《人类的故事》

  

房龙《人类的故事》中译(三联书店版)468页,“一个名叫吉多的……为我们作了音乐注释的现有体系。”译文不好懂!从那“注释”一词不难猜到原文是“note”。然而它又指“音”、“音符’’。吉多即Guido,中世纪法国天主教的一位僧侣,又是音乐家。我们今天用“do、re、mi……”读谱唱歌,应该感谢他首倡了这种“唱名法”。不过他那时不用“do”,而用“ut”。

  



《欧洲哲学史原著选编》


有的音乐名词往往联系着往昔的文化风习。福建人民出版社版《欧洲哲学史原著选编》532页,狄德罗说,“教黄雀用的手风琴……”。这“手风琴”可能会叫人误以为是今天那种一拉一推的乐器,其实不然。十八世纪人有驯养鸣禽的兴趣,教它学唱曲。口传身授太烦,于是出现了“鸟风琴”(bird organ),即一种简单小巧的机械风琴,摇起来便能像个八音匣似地奏曲调,让鸟儿跟着学。莫扎特的家用流水帐上,记了一笔养鸟的开支,还加上一句对鸟歌的赞语。


《探索历史》

  

还有一例也有趣,是涉及中国旧事的了。白修德《探索历史》中译(三联书店版)161页,记在延安舞会上“口琴声扬琴声汇成一曲”。再读原文(245页),方知白氏这段原话是“在梳子上蒙一片纸……口琴与梳子奏出一支旋律”。“扬琴”,原文中找不到,不知何故;梳子蒙纸(按,最好是包香烟的锡纸),权当乐器吹奏(其实是人在哼),则是已往的游戏性的穷办法。倘照原文译述,“苦”中作乐的气氛便更浓了吧? 


又记得鲁迅说他“硬译”《死魂灵》时,“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多请教词典是极重要的,但如果在常用词典上也碰到疑难,就得另找专业词典求解了。


《新英汉辞典》


《新英汉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是自己多年来不离身的一部好词典。如今用的是用破了又买的第三本,即一九八五年增补本了。从其中也发现了几个音乐词语是不该误释的。

  

Overblow这词,给的释义是:“吹(管乐)过响以致基调失真。”

  

会吹竹笛的都知道什么是“超吹”。在原来的音位上加一点劲吹,便吹出一个高八度的音来。正因为有超吹的办法,管乐器上才不受那些音孔的限制,可以吹出更多的音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像单簧管那种木管乐器,overblow所得,不是高八度,而是十二度。

  

同一词典中对cadenza的解释是:“休止之前歌声的婉转。”撇开语法修词问题不谈,这条释义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的。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太专业化的名词,通行的中译是“华彩”。指的是:歌剧中的独唱者,或器乐曲中协奏曲的独奏者,不用乐队伴奏,单独唱奏的一小段花腔式的音乐。例如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快结束之前,便来了一段cadenza。华采用这个乐章中的主题为材,加以变奏,它是演奏者卖弄技巧的好机会。此时不但听众,整个乐队也都敛息而听之。


钢琴 · 大钢琴

  

钢琴在如今的中国不是已经像冰箱、洗衣机那么常见了吗?然而译文中的钢琴往往也有值得推敲与了解的情况。

  

舒曼《论音乐和音乐家》中译本(人民音乐出版社)89页:“谁没有在暮色苍茫中坐在钢琴旁(大钢琴)对于这种情境是过于隆重了。”

  

帕斯捷尔那克《人与事》中译本(三联书店版)190、192页一再写到“弹大钢琴”。

  

“钢琴”和“大钢琴”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这使我忆起葛传椝教授,他是自学成家的英语学者。当年他写信给《简明牛津词典》著者,指出后者的《纯正英语》中有误,对方欣然接受。葛氏是我们自习外文者不见面的良师,可惜已归道山了!在他参加注释的《卖花女》中,也有“grand piano”一词。注者并未轻轻放过,注曰:并非“大的钢琴”。

  

此中情况,不好乐者不一定清楚。原来一般所说的“钢琴”(piano-forte,简称Piano),多半指那种今已进入中国中产之家的uprightpiano,即“立式钢琴”;而上文中的“大钢琴”,中国人通称“平台琴”,更通俗的名称是“三角琴”。这种琴的结构和音响同立式的不大一样,不仅是体积庞大而已。钢琴家在音乐会中表演,要用这种琴。明乎此,舒曼的对照之意便可了然。文中之“钢琴”,是指立式琴。《人与事》中一再提“大钢琴”,当然是因为平时不大有这机会弹它。

  

托维《交响音乐分析》中译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6页脚注中有一个误会,把舒曼的《足键练习曲》译成了“踏板练习曲”。

  

钢琴下面有“pedal”,即“踏板”,它是有人称之为“钢琴之魂”的。但管风琴下面也有一排“Peda1”,那却是用双足来演奏最低音的键盘。巴赫的脚下功夫是人们叹赏之至的绝技。为了让学弹管风琴者预先练习此种技术,十九世纪有一种安上足键盘的钢琴。李斯特也曾拥有这种乐器。舒曼则为此写了练习曲。

  

几年前,怀着欣喜之情翻阅刚到手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这是国内唯一的一套自己的编印、而非影印外版的贝多芬奏鸣曲集。翻到第三册106页,说实话,真正大吃一惊!那首恒赫名作,外号“106”的奏鸣曲,曲题下印了“为击弦古钢琴而作”的中译!

  


击弦古钢琴(claricord)到了海顿、莫扎特时代,已经呈现出衰微的势头。后起之雄的现代钢琴,终于成了贝多芬时代乐人的喉舌。这种新故乐器的“物竞天择”是乐史上昭然的事实。从不故步自封的贝多芬,晚年怎么复古怀旧,又起用这已经靠了边的武器?

  

原题中有德文Hammerclarir一词,有人译之为“鎚键乐器”,也有人索性音译之为“汉姆尔克拉维尔”。贝多芬这首乐曲是为它作的。然则这到底是什么乐器?

  

它正是德语中的“钢琴”。

  

现代钢琴,鼻祖在意大利,再传到欧洲各国,名称便因语言而异。有趣的是,意文的“pianoforte”,直译其义即是“轻重琴”。英语移植了这个外来语。俄语却颠倒原词,成为“重轻琴”(фортепианo),但又用“Рояль”专指“平台琴”。(前面提到的舒曼的书,所据是俄文,那么原文的“钢琴”与“大钢琴”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词了。)

  

德人呼平台琴为“flügel”,原义为“翼”,平台琴其形似翼。至于Hammere1arir,则是各种钢琴的通称。故此,贝多芬的“106”是“为钢琴而作”,并无费解之处。

  

费解的是,他何以独独在这一曲上不用他本来惯用的“Piano”,而改用这个害得我们伤脑筋的“茄门”语呢?

  

库珀(Cooper)的《暮年贝多芬》一书中谈到了有关情况。彼时,有些人热心于德语的“纯洁”,想要清除外来的“污染”。而在音乐文化中,最触目的自然是那些意大利语了。贝多芬有个门弟子又兼为他跑腿办事的,叫辛德勤,也是“纯洁”派中人。不知怎么,贝多芬也被打动了,打算从此要用德语中的“钢琴”一词取代意大利语。本来,从“106”开始的几首奏鸣曲都将写上这词儿,后来并未如此,只剩下这一部要弹个把小时,比《第九交响乐》还长的庞然大物留下了这个德语名词的外号。

  

贝多芬


库珀感到,应该庆幸的是贝多芬没有扩大化,不然的话,他那些杰作中的通行的意大利文音乐术语,都给“纯洁”掉,那给非德国人读他的谱带来的麻烦可就大了!

  

贝多芬这套钢琴经典之作出中国版,是值得爱乐者深深感谢的。因为,如要那只能轻言细语的击弦古钢琴来传达《106》这样宏大深沉的“独响乐”,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当时已改进得相当完善的平台钢琴,贝多芬不是也一再呼之为“可怜的乐器”吗!


*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




c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其他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