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新刊 | 刘涛:北窗读记一束

刘涛 读书杂志 2021-03-26


编者按:


刘涛先生长期从事书法研究,专著之外,亦写有许多短章。近年来,刘涛先生的短文在本刊以“北窗读记”作为专栏名,陆续刊出。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每文关注一个问题,涉笔成趣,点到即止,受到读者好评。这里选取几篇推出,以后会择时再做推送。



北窗读记一束

文 | 刘涛



01  空海《执笔法》所绘执笔姿势

日本空海《执笔法》图


孙晓云《书法有法》一书附有一幅日本空海《执笔法》,其中绘有三指执笔的手姿,图的右侧题“执笔法”三字,图的左侧写有说明执笔方法的文字,因是局部图,这段文字不全,只见三行:


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


“以两小指齐中指”一句,“两小指”乃小指与无名指,这三指相“齐”,只能处在笔管的内侧下方,即图中所绘执笔姿势那样,这是“单钩”执笔法,如同我们今天握自来水笔的姿势。


空海的书法是学王羲之,他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日本书法史上的“三笔”。9世纪初,空海以学问僧的身份到过唐朝长安,访书求学。那时日本全面移植中国文化,这件空海《执笔图》当是摹自唐朝流传的“单钩”执笔图。


唐朝韩方明《授笔要说》录有唐朝中期书家徐浩的“执笔法”,与空海《执笔图》上的说明文字相近:


徐公曰:“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以头指(食指)齐中指”一句,是说食指、中指的执笔位置上下相齐,则在笔管外侧,乃“双钩”执笔法。


“单钩”执笔是古法,“双钩”执笔是今法。大约在唐朝,人们执笔写字渐由“单钩”向“双钩”过渡。宋朝时,通行“双钩”执笔法。


现在,我们日常写字用舶来的自来水笔,执笔是古老的“单钩”法。用古来的毛笔写字,执笔是唐朝后期以来通行的“双钩”法。




02  汉碑的整齐之法

古代刻立的石碑,率是纪念性刻石。写碑是郑重之事,通常用篆书、隶书、楷书。为了排列整齐,工匠划有界格。


汉代通行隶书,故汉人写碑率用隶书。隶书横平竖直,结构平正,易于排列整齐。但是,“而”、“亡”、“以”等字,写得横扁才好看,“事”“章”之类的字则宜纵长,如果仅仅把字写在界格中央,横列的字就会高低不齐。因此汉人写碑,不但依据界格,还另有整齐之法。


其一,把每个字写得大小相当。这种方整化的手法,以蔡邕书丹的《熹平石经》为典型,不仅字形大小一伦,且笔画方厚,结构饱满。采用这种整齐之法,纵横是整齐了,但付出了字形方板的代价。


《熹平石经》


其二,兼顾结字姿态的整齐之法。如流丽多姿的《曹全碑》,字形有扁有方有长,书写者为了纵行、横列的整齐,分而治之:


纵行整齐法:利用长横以及左右伸展的撇、捺,让每个字的宽度大体相当,使纵行整齐。


横列整齐法:界格内,每个字的位置偏上,每个字的上端平齐,形成整齐的横列。之所以采用这种“上齐下不齐”的方法整齐横列,是因为汉字起笔在上方,字的上端容易对齐。


《曹全碑》




03  “检校”与“察书”

1997年10月,河南偃师首阳山出土《唐工部尚书郭虚己墓志》,颜真卿“撰并书”。首行志题下,附刻楷书小字一行:


剑南节度孔目官、徵仕郎、行太仆寺典厩署丞张庭询检校


此处“检校”,并非加于官名之上表示代理某职的官衔(如魏征撰《九成宫醴泉铭》所署“秘书监检校侍中”),乃指核查墓志铭文。这样的“检校”题名,唐墓志里罕见。


《唐工部尚书郭虚己墓志》剪裱本


汉碑中,《华山庙碑》所见“郭香察书”是相似的一例。东汉桓帝延熹四年(161)七月,弘农太守袁逢为华山庙“修废起顿”,“易碑饰阙”,此事尚未完成,他迁官京兆尹。继任的太守孙璆续其事,延熹八年四月告竣,新刻《华山庙碑》以记此事始末。碑文后4行附记预其事者,自前后太守袁逢、孙璆以下凡11人,其中关乎刻碑事务者6人:


主者掾华阴王苌字德长。京兆尹(指袁逢)敕监都水掾霸陵杜迁市石。遣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刻者颖(颍)川邯郸公修、苏张。工郭君迁。


这段题名,见刻碑的分工情况,唯不见书碑者的名字。宋朝欧阳棐(欧阳修第三子)认为,书碑者是“郭香察”。但南宋金石家洪适不以为然,他说:“郭香察书者,察涖它人之书尔,小欧阳以为郭香察所书,非也。”(《隶释》卷二《西岳华山庙碑》)当代学者劳干说,察书是对书写的纠正,这和《汉律》“书有不正辄举劾之”属于同一性质。


《华山庙碑》剪裱本


汉碑所见“察书”,唐墓志所见“检校”,名异而实同。推知汉、唐郑重的碑志,书丹后还须检核文字。这类校核之举的题名,亦见唐朝宫廷楷书手抄写的佛经卷,不但“初校”“再校”“三校”,还有数人“详阅”,各有责任,认真之至,郑重之至。




04  定武兰亭

北宋时,河北定州发现《兰亭》刻石,有界栏,宋人认为是唐人摹刻。因出土之地当时属定武军,故名“定武兰亭”。


定武本出土之初,原石为李氏所得,后入定州官库。神宗熙宁年间薛向守定州,其子薛绍彭别刻一石调换原石,并于原石凿损“湍、带、右、流、天”五字为记号。拓自原石的定武本遂有“未损本”与“损本”之别。徽宗大观年间,薛家交还原石,置于汴京宣和殿。靖康之乱,金兵陷汴京,原石亡失。


河北定州《兰亭》刻石


明朝王世贞归纳,定武本有三类:“未损本,初拓也;损本,绍彭所留也;不损本,定武再刻也。缘不损本有真赝,而损本的然,故以为贵。”


书家所贵的定武损本,特征有三:一是“湍、带、右、流、天”五字损,二是第十五行末右侧有小字“僧”(梁朝宫廷鉴书艺人徐僧权押署),三是有界栏。


今存定武名本有三:台北“故宫”藏柯九思本,属五字损本,字口较模糊;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小字“僧”。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两本:一是吴炳旧藏不损本,有“僧”字押署。一是独孤僧本,赵孟頫至大三年(1310)九月自湖州乘舟入都,携此本自随,先后题写跋语十三则。清朝嘉庆年间独孤僧本遭火烧,存三小片,所见“右”字有残痕,恐属五字损本。


清朝嘉庆年间独孤僧本三小片




05  书法暗合前人

清朝书画家金农(1687–1764)善隶书,且形态多样:一种是传统的八分隶书,体态横扁,笔画圆活;一种是侧笔横扫的方笔隶书,横竖撇捺都是方头方尾,兼有楷隶体势;还有一种扁笔“漆书”,横粗纵细,笔带飞白。


自左至右分别为金农隶书《五言诗》、方笔隶书《九老图》与漆书《七绝轴》


金农的三种书法样式,都有前人的影子在。


传统的八分隶书,笔调圆活类清初郑簠(1622年–1693年)隶书,当是吸收了郑簠的隶法。郑簠隶书在清初影响甚大,传世作品亦夥。郑簠去世时,金农七岁。


金农的方笔隶书,摆脱了郑簠,当时令人眼目一新。1960年代南京出土东晋王氏家族墓志,乃方笔隶书,金农新制的方笔隶书竟暗合晋人。所不同者,东晋方笔隶书的字形方整一律,金农的字形不是拉长,就是压扁。


金农的“漆书”颇为新异,比方笔隶书更加惊世骇俗。但是,在20世纪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中,我们看到一枚签牌,上面写有“诏书”二字,横画、撇画粗厚,纵向笔画细。金农苦心创制的“漆书”,横粗纵细,亦暗合古人。


东晋方笔隶书(《王兴之夫妇墓志》,348)




06  颜筋柳骨

唐朝书家颜真卿和柳公权,并称“颜柳”。小时候习字,听长辈说得最多的是“颜筋柳骨”,虽然知道这“筋”这“骨”是形容颜、柳书法的各自特点,却是懵懵懂懂,耳熟而不详究竟。


成年后,读到唐朝以来相传的卫夫人《笔阵图》,其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总算找到出处,有了答案,豁然开朗。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与柳公权《玄秘塔碑》


我学颜字、柳字都花了好几年的功夫,有段时间还对比着临写。颜字笔力含蓄于内,点画坚劲而圆浑,可谓多力丰筋。柳字笔力外露,笔画瘦硬,见棱见角,有如削肉见骨。


“颜筋柳骨”之辞自有来历。就我阅读所及,较早见于北宋朱长文《续书断·妙品·石延年传》,评语部分有“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实为神物”之语,引自范仲淹(989-1052)为石曼卿(993-1040)撰写的诔文。




07  《六甲灵飞经》

《六甲灵飞经》俗称《灵飞经》,笔致清灵流畅,风格精整秀丽,刻本在清代广为流传,俨然小楷名帖。


《灵飞经》乃道教写经,书于唐朝开元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冬,墨迹本归董其昌,三十八年(1610)因故质押海宁陈氏,董氏扣留了十二行在手中。陈氏将缺了十二行的《灵飞经》刻入《渤海藏真帖》。董其昌赎回《灵飞经》墨本之后,下落不明。庆幸陈氏归还时截留了四十三行。清朝时,这四十三行墨本曾归吴余山,后为常熟翁氏所得,已经改装为册页,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灵飞经》墨迹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本是经生抄写的《灵飞经》,元朝袁清容指为唐朝钟绍京书,董其昌也是这么说,世间习字者也多从此说。清代学者书家钱泳(1759-1844)不以为然,他说:


“往时云间沈屺云司马托余集刻晋唐小楷,为其聚唐经七八种,一曰《心经》(即屺云所藏),一曰《郁单越经》(歙鲍席芬家所藏),一曰《转轮王经》(繁昌鲍东方所藏),一曰《金刚经》(吴门陆谨庭所藏),一曰《长寿王品迦那经》(宁波孙晓江所藏),一曰《大般若经》(吴门黄荛圃所藏),一曰《莲华经》(扬州徐芝亭所藏),一曰汉阳塔中残经(张芑堂所藏)。他如《兜沙经》(吴门叶氏所刻)、《律藏经》(王梦楼所藏)之类,生平所见者,不一而足。乃悟《灵飞经》之非钟绍京书,不辩而自明矣。”
《履园丛话·收藏》


《灵飞经》刻本(渤海藏真帖本)



* 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的均由作者提供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相关精彩文章




August


长按二维码

购买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