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新刊 | 孟晖:莫卧儿的常满灯

孟晖 读书杂志 2021-06-30
编者按

本刊今年一期发表了孟晖的《丁缓的常满灯》一文,从《西京杂记》中的常满灯记载出发,引入伊斯兰文明中的三款常满灯设计。随后,作者根据新的材料,又写作了《莫卧儿的常满灯》,原来在莫卧儿时代的印度,也存在类似的设计。作者甚至自己动手画图推测其内部结构,对此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也来分析一下,是否合理。


莫卧儿的常满灯

文 | 孟晖

(《读书》2020年3期新刊)



最近,我被一本一千一百年前的技术专著迷住了,那就是穆萨三兄弟的《奇器之书》。在《丁缓的常满灯》(《读书》二〇二〇年一期)一文中,我介绍了该书中的三款“常满灯”装置,相信注意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会有一个好奇,书中的设计方案真的能够实现吗?会不会,这本著作只是纸上谈兵,从来没在现实生活里起过作用?
《奇器之书》是一部诞生于9世纪的阿拉伯机械工程专著(来源:guancha.cn)

对我来说很幸运的是,在一本偶然到手的画册中发现,原来在印度以及西亚真的曾经长期使用常满灯,不过这些灯不像《奇器之书》中的方案那么复杂,而是一种简化版。几年前,渥丹女史不怕麻烦,真诚帮忙,为我从英国带回了一堆书,其中有一本又厚又大的《莫卧儿时代印度的金银铜器》Gold, Silver and Bronze from Mughal India, Alexandria Press,UK,1997,以下简称《金银铜器》)。该书作者为美国艺术史家马克·泽布罗斯基(Mark Zebrowski),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印度的穆斯林艺术,《金银铜器》是第一本系统介绍莫卧儿金属工艺品的专著。在这本大作中,有一节《奇禽异兽》,展示各种动物造型的金属器物,其中有一类是禽鸟形的“油灯的铜油罐”,作者这样写道:

 

(德干)苏丹国和印度莫卧儿,悬吊式油灯是经典形式,其中有一些油灯的顶部伫立着体积并不大的金属鸟,往往是鹦鹉,观察这些鸟儿,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印度因素的作用。这些鸟儿构成储油器,有相当数量的实物流传下来,保存在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当中。罐的内部有种结构,能让油从鸟儿的身体里流出,通过其腹部上的一个细窄、往往带棱面的流嘴,一滴一滴地掉入下方的一只三角形盘,盘内放着浸在油里的灯芯。

 

《莫卧儿时代印度的金银铜器》(Laurence King,1997。来源:douban.com)
在仔细琢磨过《奇器之书》之后,立刻就能看出,泽布罗斯基介绍的这种储油罐,就是穆萨三兄弟著作中的97款常满灯的一部分。97款常满灯号称神灯,结构非常复杂,创造的效果读起来也特别神奇,不仅能够自动补油,还能自动出灯芯。这一设施当中,形成自动补油的装置,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完全可以独立成器: 首先做出一个竖长形的储油罐ab,顶面开注油口l,由l口嵌入一个长筒ls,筒的末端焊死。然后,在这个筒ls内安设一个竖向的长管wz,其上端头做成弯管,穿破筒ls的筒壁,深入到油罐ab的空间里,就用这种方式固定在筒ls中。接下来,在储油罐ab的罐体一侧加装一个油灯盏fb,二者合体在一起: 

在储油罐与灯之间开两个孔,孔a以及孔j,由孔a接出一根细管ae,其终端出口为一只鸟头的喙。油灯的顶面板上开有孔f,该鸟头应该位于孔f之上方,这样,当油流过管ae后,会滴落入孔f,汇进盏腔。


须知,一旦通过孔l注油,油会落入管ls,再经管wz,涌进此管插入其中的储油罐。……注入足量油后,灯腔fb灌满了油,此时在众目睽睽之下点燃灯芯。油渐渐消耗,直到孔j暴露出来,空气通过孔j进入储油罐,油便从储油罐通过管ae进入灯盏,接着会有油滴从鸟喙滴落,直到管口j被堵住为止。

 

97款常满灯的自动补油装置(希尔整理稿)

 按照书中的设计,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灯盏内的油慢慢燃烧,油位会一次次地下降,让孔j暴露在空气中,接着就会发生鸟喙滴油的情况。而一旦滴油让油位上升到淹没孔j,空气进入储油罐的通道消失,滴油便停止。这样重复多轮,不仅会让人有灯盏内的燃油“常满”、不会烧光的幻觉,而且隔一阵忽然鸟喙内自动滴油,这场景也带有魔术效果,制造情趣。 把《奇器之书》中的这一套装置与泽布罗斯基所讲述的鸟形储油罐放在一起对照,马上就能看出,二者非常近似,是同一个类型的灯具。《金银铜器》一书指出,如今,往往能看到仍然连着挂链的鸟形储油罐残件,相配的油灯却没了踪影。不过,非常幸运的是,一九〇三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著名的伊斯兰艺术展中,展出了一件常满灯具,储油罐与灯盘仍然完整组合在一起,只是失掉了挂链,对我们理解这类灯具有最好的帮助。可以看到,灯盏带有双灯头,即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船形灯碗并肩地平伸在半空。灯碗的末端接有一个圆形盘,其口颈大小恰好插入鸟形铜油罐的最下端,形成油罐的基座。在圆盘与灯头之间,有一道半圆形槽,正对鸟腹上的滴油管。虽然从图片上看不到,但可以推断,这个半圆形槽面对灯盘一面的壁上会有一对孔洞,每个孔洞分别通向一个灯头,滴下的油从两个洞汇入灯头内。 


鸟形常满铜灯

 泽布罗斯基的兴致在于造型分析,所以对于这种鸟形储油罐的功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说清楚罐儿内部的特殊结构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一个运作过程。好在,通过《奇器之书》的第97款常满灯,我们能约略领会这些铜鸟身体内的奥秘。《金银铜器》这部大画册里收录了四只鸟形储油罐,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三只鸟身上除了腹部那个滴油管之外,再无其他开口,自头至尾、至足,是一个囫囵的整体;第四只甚至连腹部的滴油口都没有。《奇器之书》中,储油罐顶部有个灌油专用的开口,但是,在鸟形储油罐上却看不到这样的部位,也就是说,在它们的形体上没有灌油口。那么,油如何进入鸟儿的内腔呢?因为没有更多的资料,似乎这个谜很难解了。 所幸,书中收录的那一件鸟与灯盏配套保留的实物显示,鸟儿的圆形底部是以活轴与灯盏的尾部圆盘相连接,那个活轴的形式让鸟儿可以向一边翻转一百八十度,变成头向下、底面朝上的状态。由此,我有个大胆的猜想:这等鸟儿的内部结合了倒灌壶的结构,通过倒灌的方式注油。 中国传统文物的爱好者对倒灌壶不会陌生,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现藏陕西博物馆的五代青釉提梁倒灌壶。不过,普通的倒灌壶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但若是把这一倒灌的形式安排给常满灯的储油罐,那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开在底面上的注油口,连同由这个注油口伸入到储油罐内部的进油管,要绝对密封,不能“漏气”,也就是不能接触到空气,否则会与罐上的其他开口形成连通器效应,那么鸟喙滴油的效果就不可能出现。当然,对此,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把进油口用塞子严丝合缝地堵住,达到绝对密封的程度。 

本文作者设想的可能内部结构

 不过,也许是古代技术的水平不能保证凭一只塞子就达到百分百的密封,《奇器之书》的97款就对进油管进行了一个简单又有效的特殊设计,即管ls和管wz的组合,让一部分油留在管ls的底部,堵住管wz的末端,这样就断绝了空气通过这里进入储油箱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想到,配鸟形储油罐的常满灯一旦制成,是准备长期使用的,因此古代的能人巧匠也多半会加设预防注油口接触空气的设施,这样,即使塞子失灵,自动补油的程序照样不受影响。 很醒目的是,四只铜鸟一致带有一个神秘的细节,那就是从鸟喙部伸出的一条细长的弯蔓,一直延伸到滴油口的上方,在此处重新与鸟体汇合,由此形成鸟衔花蔓的形象,非常优美。看起来,弯蔓是一条中空的细管,上下两头都带孔洞,与鸟内的储油腔相通。既然有这样的一个部件,那么它一定有实用性,因此,我为储油罐设想了一种可能的内部结构,不知这样的结果是否能够保证进油管与罐外的空气彻底隔绝。猜测起来,其使用过程大致是: 先将鸟儿沿着卡轴翻转,让底面朝上,由a口向内灌油,油沿进油管b流入鸟儿头部的铜隔离腔甲,再涌入鸟喙所叼花蔓形成的细管c,汇入鸟体内的盛油空间乙。待灌满油,把鸟儿基座外壁上的开孔d、鸟腹上的滴油管e都堵住,然后翻转鸟体,这样的情况下,a口在翻转过程中并不会落油。 当翻转鸟之前,灯盏应预先倒入适量油,而鸟儿的底座落入灯盏末端的圆形盘之后,盏内的油面要高于d孔。这时,拔去d孔和滴油管e的堵塞物,点亮灯芯。待灯盏内的油经燃烧消耗,低于d孔,连通器形成,e口便会滴油。在最初,如果达不到绝对密封,鸟儿内的进油管b、隔离腔甲、花蔓管c之间会形成连通器,所以a口会有漏油现象,渗入圆盘亦即灯盏里,但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一条连通器中断,鸟腔里便只有d口和e口形成连通器了。 经好友阿满女史帮忙,把我的这个想象图转给一位工艺工程师叶波先生审看,得到指点:“没那么复杂,按当时的加工手段,不会有太复杂的内部结构。因为制造者要考虑,附件越多,以后日用失败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这类物件就是傻瓜使用模式,后期不用维护和复杂的操作。”并且设想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可能性,画了草图给我。叶先生还指出,这种储油罐带有长鸟尾,在美观之外,还带着实用功能,那就是需要的时候可以将整件器具向后倾倒,这样会改变罐内油液的状态,“不用的时候尾巴按下去e点就不出油了”。另外,我猜测,这种长尾还扮演着把手的角色,供人手把持。 其实,关于储油罐的内部结构、它具体如何运作,很可能在印度、在西亚早就研究得明明白白,只是我们这里缺乏途径了解而已。据《金银铜器》透露,书中介绍的一只铜储油罐,二十世纪早期时出现在开罗,一九八九年于巴黎拍卖时标为“十四世纪巴格达或摩苏尔制品”,但泽布罗斯基却认为它是十五或十六世纪印度北部的产物。这位作者承认,该只鸟儿的纹饰带有明显的中东特色,不过他指出,在十五或十六世纪,印度与中东都使用这种灯,所以上述的铜油罐有可能是印度专为中东市场定制,先在印度做好,然后运过去。 

专家设想的可能内部结构

 至于出现在一九〇三年巴黎博览会上的常满灯具,也被标为“十四世纪摩苏尔制品”;而书中介绍的第三只为美国福格艺术博物馆藏品,年份和产地则是“十五至十六世纪的莫卧儿”。最离奇的是一只不带滴油口的倒灌式铜储油罐,被赋予华丽的孔雀外形,在作者看来,它可能是十五至十六世纪印度德干苏丹国的产品,但也可能早在十二世纪制造于西班牙! 另外,从这本著作可知,在印度南部,常满灯同样存在,如书中的一幅小图描绘了一只十七至十八世纪的铜灯,标明为南印地区的用品,它看去分明是一只常满灯,但是腹部上没有滴油口,也就是说,是采用了《奇器之书》中95款的常满灯形式,仅仅凭底部通向灯盏的一上一下两个孔洞进行反复补油的程序(详见本人的《丁缓的常满灯》一文)。由这张图也就明白了,泽布罗斯基认为可能在十二世纪制造于西班牙的那件孔雀形储油罐,同样在腹部没有滴油管,因此也是一具95款型常满灯的一部分。 然而,不要仅仅根据《金银铜器》的内容,就以为常满灯只限于伊斯兰世界。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一册的《“卡丹”平衡环》一条注释里讲道,他在斯里兰卡考古调查所博物馆看到了几件十二世纪的常满灯实物,当年置于佛塔上照明,它们是“悬挂式青铜油灯”:“在四周有灯芯的油碗中心有一头塑造得非常好的大象作为油罐,在油位下降、气泡上升的时候,大象的生殖器就作为油管向油碗注油。”以动物造型为储油罐,在动物的腹部安设滴油管(“生殖器”),这些古老的常满灯与《金银铜器》中展示的常满灯在形式和结构上完全一样,细节的不同在于前者的油罐下有多只灯头环绕一圈,可以照亮四周。也就是说,早在十二世纪的斯里兰卡,采用了《奇器之书》中97款形制的常满灯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成熟,悬挂在佛教建筑中,实际发挥着照明的作用。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科学出版社,1990。来源:biying.com)


一本九世纪由巴格达知识精英撰写的机械专著,与后世广泛流行的真实灯具之间,拥有着同样的设计方案,这个现象确实引人注目,也惹人联想。我也请叶工程师看了《奇器之书》中由现代学者希尔重新整理过的97款结构图,叶工评点:“理论上可以的,但实际做不出来的。传动部分结构复杂,器械本身的阻力、油的阻力、灯芯在管子里的阻力太大,靠推的方法基本会失败,这还不考虑灯芯燃烧后在管口积碳焦油的情况。”原来,97款中,“自动出灯芯”的那部分装置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能够做成实物并运行起来的可能性很小。 中东与南亚的常满灯文物则显示,历史上的能人巧匠放弃了97款中自动出灯芯这一难实现的部分,但是采用了其中自动补油的部分,还加以改良,发明出倒灌式样。于是,低处进气、高处滴油、倒灌的储油罐固定为经典款式,很有生气地,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照亮了一个又一个世纪的富贵生活场景。 穆萨三兄弟的纸上蓝图与实物之间的呼应,当然可以牵出多种解释。有可能,低处进气、高处滴油的常满灯早就存在,穆萨三兄弟只是想要将其与自动出芯装置结合在一起,结果弄巧成拙。但是,不可否认,也有另外的可能性是,穆萨三兄弟是这种神奇装置的发明人,他们的这一天才发明是如此精彩,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兴趣,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推广开去。 但是,我掌握的资料实在有限,仅仅通过一本偶然买到的画册,只能对异国常满灯的情况形成最初步的印象。要想确切地知道这种精巧灯具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更为通畅的渠道,去了解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而这在今天还不太容易。另外,类似的常满灯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也是一个惹人兴味且值得注意的话题。

 

* 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者均由作者提供




C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相关精彩文章







扫码关注我们

















← 长按二维码购买本期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