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锦新样 | 李政亮:科学的殖民展示
编 者 按
万国博览会在西方发展过程当中,扮有极为特殊的角色。它一方面是西方大众消费之形式与空间的集结,另一方面也是展现西方帝国强大实力与殖民地“落后人种”的场域。其历史渊源,除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外,也来自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中所建立的“博物学”系谱,以及相关知识科学的开展。权力不对等,不仅是存在于殖民与被殖民关系中,还深刻地包含在西方对知识领域的操作脉络中,而且直到新的世纪,或许还在发生着类似的故事。
科学的殖民展示
文 | 李政亮
(原载于《读书》2006年3期)
万国博览会在西方发展过程当中,扮有极为特殊的角色。成为西方大众消费之形式与空间的集结,甚至成为日后西方消费、展示空间的原型,是其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博览会兴起的年代,也正是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的“帝国的年代”,其主要举办国均是占有大量殖民地的西方“帝国”。这些“帝国”通过博览会展现己身强大实力的努力,不仅表现在惊人的消费动员,也表现在——将所谓殖民地落后人种,作为万国博览会的展示对象之一。
殖民地“落后人种”在博览会上的出现,并非仅由于政治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造成,其背后,更有西方知识系统伴随着殖民扩张而建立与操作这一脉络。依照日本学者吉见俊哉《博览会的政治学》一书的观点,所谓的万国博览会,并不仅是单纯的大型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其历史渊源,来自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中所建立的“博物学”系谱,另一方面,万国博览会的举行,与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张过程、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乃至都市空间的再造都有直接关联。这两方面,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有国家力量的直接介入。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强国通过在当时可称之为高科技的轻快船只的打造、航海用罗盘的制造等等,开启对外在世界的探险之旅,“新大陆”的发现,其实也可视为对探险之旅的发现。探险家们在“发现”新大陆的过程中,将新大陆的“奇珍异宝”,从植物到动物,移运回欧洲。当然,更重要的是新大陆的“野蛮人”。“博物学”这个学科兴起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当旧大陆的“高贵人种”发现“新大陆”的植物、动物乃至人等“奇珍异宝”之后,必须将之搜集并相应地建立概念,从而加以分类,之后,则是展览。源起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博物馆、动物园乃至植物园便是将各地“奇珍异宝”进行搜罗的产物。无论动物园或是博物馆,起初都是专属帝王所有,但在大约十八世纪之初开放给一般民众参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博物馆或是动物园的馆长、园长都由博物学专家担任,也就意味着,这些空间除了面向民众之外,还由博物学专家对其中搜罗而来的动植物进行研究与分类。以法国为例,高举启蒙与理性之光旗帜的“百科全书学派”,便有着多达三十六卷的《博物志》。这种对物种的研究兴趣,奠定了日后对殖民地人种的研究与展示的基础。事实上,如果阅读福柯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当中的第五章《分类》,我们就不难了解博物学知识体系在那一时代的法国的操作脉络。
一八七八年,巴黎所举办的万国博览会首开将殖民地人种及其生活加以展示的先例,当时,法国将其非洲最大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等地的当地人放置在博览会的展示空间当中,借以塑造“异国情调”。此后,法国将这一方面的内容持续地、有系统地加以扩大,到了为纪念大革命一百周年而举办的那一届万国博览会,更是安排了一个真人居住其中的土著村。美国于一八九三年在芝加哥所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则是有意识的仿效。
当时参与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设计的布朗•古德(G Brown Goode),本人是一位渔业学专家以及博物馆管理者,在他眼中,芝加哥博览会的举办,意义就在于致力展现美国所建立的“科学”。所谓的科学,其实不仅指涉机械器物等的发明,也包括对所谓落后人种的研究。如前所述,在大航海时代,西方的“帝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所陌生的事物建立搜集,而博物学或人种学作为知识学科的开展,也正是发生在这样的时空脉络之下。也就是说,所谓落后的土著人种被西方“帝国”在万国博览会这样的空间当中加以展示,其所牵涉的,并不仅是权力不对等的殖民/被殖民关系,还包括西方对于某些知识领域的操作脉络。其中有个引人兴趣的现象,在欧洲对于所谓落后人种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上,独立、个体的探险家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探险家是在没有国家资源支援的情况下,自发前往世界各地——主要是非洲——进行探险、绘制地图、了解当地文化等工作。这些个体的探险家为何会在没有经济后盾的情形之下只身前往?实际上,在国家动用大量资源搜集“他者”的资料的年代当中,他者的一切也都成为其国民好奇的对象,例如,在他者国度的旅行纪实作品就成为当时出版业的重要支柱。以第一位“发现”并绘制尼罗河地形图的英国探险家为例,在他回到英国之后,不仅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旅行纪实更是大卖,足以让他此后过上安逸的乡绅生活。
布朗•古德(G Brown Goode)(来源:en.wikisource.org)
在独立的探险家之后,开始出现由特定机制支持的、对他者研究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其中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开始出现许多不同名称类别的学会。所谓的学会,是针对某一共同兴趣所成立的俱乐部,其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也因此,学会其实并不是学院机制所承认的组织,但是,国家资源却介入到学会当中,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会成员由之得以有本钱去实施实地考察等活动,从而搜集所谓落后地区人种的相关资料。进一步的,尽管学会并非学院机制的一环,不过,学会成员所累积起来的资料却为学院机制所用,而且主要用来建立一个支撑、印证我者/他者、进步/落后的知识体系。
以法国为例,在一八二一年即有地理学会的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开始的殖民活动。殖民过程中,驻地军队、传教士以及地理学会成员等所做的实地资料搜集,则支撑起了人类学研究,这一学科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入学院体制,一八五五年,法国自然博物馆设置人类学讲座;一八六六年,召开首次国际人类学大会;一八六八年,法国高等学院中也设置人类学研究室。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殖民者在落后殖民地所搜集的资料被用来印证人类复数起源说,而其依据则是不同人种的脑部重量与智能之间的关联,“落后”地区的人种因为脑部重量较轻之故,被归类为低劣人种。
尽管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较早地拥有殖民地,并从一开始就对殖民地相关事物进行资料搜集,不过,与之相较,法国在利用殖民地的方式上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转折点在于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的失利。面对战争的失败,法国决意通过启动“民族殖民主义”政策来稳定国家自信;值得注意的是,自认为法国大革命传统价值“自由、平等、博爱”继承者的共和派人士,正是这项政策的主要操盘手。民族殖民主义所持的理由是,殖民政策是产业政策之子,在欧洲市场已呈现饱和之际,必须通过新的方式创造新的消费者。而在殖民统治政策方面,法国也清楚地标举不同于英国的策略。在法国眼中,英国仅是在殖民地当中建立会计事务所,也就是仅从殖民地攫取金钱与其他资源;法国则是要将其文明成就传播到殖民地。将文明传播给殖民地这一说法,在当时被冠为“文明的使命(la mission civilisatrice)”而高倡一时,而所谓的文明的传递,其实正是同化政策。
民族殖民主义之所以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取得正当性,不仅由于法国国力对于殖民地的绝对支配优势,其背后还有几个层面的操作。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大众对于他者的想象已经开始普遍化,被称为十九世纪法国最大流行作家的儒勒•凡尔纳,同时也是地理学会的成员,而他的异地探险小说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大为风行,在他的小说当中,他者总是残酷的、未开明的形象。另外,随着民族殖民主义的兴起,学院建制中关于人类学的知识体系也更为迅速地稳固起来,一八七二年,《人类学杂志》创刊,一八七六年,更有巴黎人类学学校的创设。除此之外,与人类学相关的博物馆也急遽增加。博物馆的功能,其实正在于唤起一个国家的国民作为一种共同体的感觉,人们去博物馆参观,正像是参与一个由国家所建构的祭典。有趣的是,在十九世纪实证主义高涨的年代当中,宗教逐渐丧失对社会主宰的力量,恰恰由国家/博物馆来取代了宗教/教会的社会仪式功能。
一八七八年举行的巴黎博览会,将权力、知识体系与大众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意义尤为重大。就是在这次博览会上,人类学知识体系对殖民地资料多年搜集与分类的成果被拿出来加以展览,另外,还建立专馆,安置四百多位真人,来展示非洲与大洋洲土著的生活习惯。这一展示模式由此得以确立下来,一八八九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的万国博览会、一九〇〇年的万国博览会,都以同样的模式进行操作。一九三一年法国所举办的国际殖民博览会更是将这样的展示模式推向高潮,该年的宣传口号是“一张入场券可以让你环游世界一周”。不能忽视的是,万国博览会有着复杂的意涵,一方面有强烈的国族象征色彩,另一方面又是结合大众文化如旅行、媒体报道、广告等于一身的展示空间。一九三一年的国际殖民博览会虽然在举办之时正值全球时局纷乱,但仍有三千一百万的入场人数,这足以显示,不仅西方我者对于落后他者的想象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落后他者还成为其消费的对象。
对法国来说,随着世界局势的改变,其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个独特的事例,却是迟至二〇〇二年才得以最终落幕。这就是“黑色维纳斯”事件。事件的主角为莎哈•巴特曼(Sarah Bartman),她是南非霍腾托(Hottentot)族人,一八一〇年,被一位英国军医注意到,至于引发其注意的原因,乃是因为欧洲人对于霍腾托女性的特别丰厚的阴唇前部感到好奇。这位军医随即将之带回英国,通过人体秀的方式,以展示莎哈的真人来牟利。“维纳斯”在西方原本用于赞美女性身材之美好,不过,“黑色维纳斯”则满含贬义,凸显其与西方女性身体的迥异。起初,莎哈的人体秀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不过,也许是因为英国解放奴隶团体的抗议,也许因为新鲜感逐渐消失,她转而被卖到法国。被卖到法国之初,除了进行商业性的表演之外,还引来彼时的法国学界的兴趣。在法国几年之后,一八一五年,莎哈去世,但是其遗体被保留在法国的博物馆,作为研究之用。莎哈的一生,似乎就这样淹没在十九世纪的西方历史当中。然而,到二十世纪中期,却有研究者从新的角度重新注意到莎哈。更重要的是,一九九四年,曼德拉就任南非总统之后,南非的黑人族群当中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正名与历史还原运动,在这一过程当中,莎哈重新被提起,最终导致南非政府从二〇〇〇年开始向法国政府提出相关的交涉。直到二〇〇二年,法国政府终于以“不再具有科学价值”为由,向南非交还莎哈的遗骸。
“不再具有科学价值”一语,其实恰恰点出所谓“科学”被操作、展示与成为消费对象这一深藏的历史脉络。“黑色维纳斯”事件的始末,则堪视为万国博览会之殖民展示的一个注脚。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读书》刚刚开通视频号,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
我们将每月不定期更新——
阅读思想,看见《读书》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相关精彩文章
微信订购
➡微信公众号菜单界面➡读书书店
➡点击每条图文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店铺主页
邮局订阅
搜索微信公众号中国邮政微邮局→服务→报刊订阅
搜索“读书”即可订阅
邮局网上订阅地址:
http://bk.11185.cn/index.do#
邮购
读者服务热线:
010-84050425/51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9号B座《读书》邮购部
邮编:100125
E-mail:dzfw@lifeweek.com.cn
⬅长按二维码
购买本期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