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旧锦新样 | 罗岗:“文学”与“大东亚战争”
编者按
“文学”与“大东亚战争”——也谈“竹内好悖论”
文 | 罗岗
(原载《读书》2006年7期)
“在理解竹内好的文学立场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正面表述了竹内好的‘回心之轴’,并把这种回心之轴外化为真正的行为。从解散中国文学研究会到主张日本的自我否定,从鼓吹大东亚战争的理念到消解国民国家的框架,竹内好使他的文学性构造在一九四三年那个苦难的年头负载于一个最费解的形态,这就是在战争这一凝聚和激化了现代性问题症结点的现代性事件的白热化阶段,竹内好试图将世界的哲学化构造转化为文学性构造”(《竹内好的悖论》,47页)。
“把漱石对普遍性的追求与冈仓天心及内村鉴三相比较,会清晰地展现出其独特性。比如,内村极力将基督教普遍化,并将此从西洋的历史独特性中分离开来。然而,到了晚年,他完全退缩到几乎与历史的现实脱离开来的‘信仰’世界。冈仓的泛亚洲主义则与他个人意志相违,为后来的日本帝国主义所利用。漱石是不承认西洋的普遍性的,但也不想将‘东洋’作为普遍性而理念化。他谋求一种超越东西方的普遍性。因此,他的思想既不是冈仓那样‘诗化’的,也不是内村那样‘信仰’的。漱石没有提出任何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他没有逃遁到任何一个极端里去,他只是在东洋和西洋‘之间’不停地思考”(同上,33—34页)。
“正像前面略有言及的那样,日本的西南战争与政治文学之关系,如果把时代错一下位,那么就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事件之与政治文学的关系很相像。如果这种比附成立,那么尽管情况有别,也正像把辛亥革命同‘文学革命’联系起来一样,把国民革命与革命文学联系起来,也就并非生拉硬套了。或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关系也和‘满洲事变’后的政情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很相近。”
“龟井排除了一般的战争观念,从战争中只抽取出对于中国(以及亚洲)的侵略战争这一侧面,而试图单就这一侧面或者部分承担责任。仅就这一点来说,我愿意支持龟井的观点。大东亚战争既是对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同时亦是帝国主义的战争。这两个方面事实上是一体化的,但在逻辑上必须加以区分。”(《近代的超克》)
“对于‘事实上是一体化的’战争,通过‘在逻辑上加以区分’,其历史重估论在做出此区分的议论者那里得以确立起来。重估论试图对无法区分的东西做出区别。进而我想补充说,发动对中国战争的日本军部和日本政府,也都是把这两个侧面区分开来的。他们始终没有把对中国的战争看作战争而称其为‘支那事变’。日本的战争具有两个侧面,这是日本帝国曾经有的认识,那么,大东亚战争重估论除了是帝国认识的继承以外,还能是什么呢?”(《竹内好问题试论——“文学”之根本的政治性》)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相关精彩文章
微信订购
➡微信公众号菜单界面➡读书书店
➡点击每条图文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店铺主页
邮局订阅
搜索微信公众号中国邮政微邮局→服务→报刊订阅
搜索“读书”即可订阅
邮局网上订阅地址:
http://bk.11185.cn/index.do#
邮购
读者服务热线:
010-84050425/51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9号B座《读书》邮购部
邮编:100125
E-mail:dzfw@lifeweek.com.cn
⬅长按二维码
购买本期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