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近期几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与交流

任涛 任博宏观论道 2020-09-05

【正文】

市场是一个动荡的市场,风起云涌,极易突变,需要关注的问题繁多且密集,也更需要跳出单一问题而聚焦于全局,尽量避免短视方能看得更远,本文仅对近期的一些热点进行探讨与交流,后面陆续还会有一些深度研究。

一、形势变化多端,近期市场亦再起波澜

(一)事件1分歧再现,9月初以来的两周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幅度显著加大

9月以来的两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在第一周下行6个BP,在第二周又反弹7个BP。

具体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因为降准事件预期而迅速由9月2日(周一)的3.0723%回落至9月6日(周五)的3.0173%且即将要破“3”时,却于9月9日(周一)开始大举反弹,迅速升至9月12日(周四、中秋假期前一天)的3.0876%,创今年8月2日以来的新高,而单周上行7个BP的幅度在债市牛市的小插曲中也很少会出现。

(二)事件2:暗战不止,离岸人民币与美元指数显现异常波动

2019年9月12日(周四)当天,离岸人民币汇率便、显现异常波动,波动区间为(7.0539,7.0859),也即先由7.0859的位置快速升至7.0539的水平,随后再次贬至7.08附近,仅一天内波动幅度便高达0.45%。

同时9月12日,外汇市场方面人民币并不孤独,美元指数的波动幅度同样也较大,美元指数全天的波动区间为(98.28,99.10),波动幅度甚至高达0.83%。

二、近期形势与探讨

凡事有因有果,变化多端的市场背后,原因与结果虽无法一一对应,但相关性总是存在的。

(一)问题1:关于中美贸易战,等待第13轮谈判,汇率波动幅度会显著加大

五五事变(2019年5月5日中美贸易战重燃)后,中美一直处于暗战中。下面这几个事件便能说明问题,

1、2019年8月24日,特朗普称自2019年10月1日起,将之前的2500亿美元商品25%的关税提高至30%,并将3000亿元美元的关税由10%上调至15%。

2、2019年9月5日晚,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牵头人进行了通话,同意将于10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三轮经贸高级别磋商(第十二轮的时间是2019年7月30日-31日)。

3、2019年9月11日晚,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考虑到中方要求以及中国10月1日将举行70周年国庆,美文作为善意的回应,拟将对2500亿美元的上调关税时间由10月1日推迟至10月15日。

4、2019年9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加征关税商品第一次排除清单,也即自2019年9月17日起,清单上的16项商品将不再加征中方为反制美301措施所加征的关税。

5、2019年9月12日,中方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企业已就采购美国农商行开始询价,大豆、猪肉都在询价范围内。

以上事件意味着近4个月以来,引起市场广泛担忧的中美贸易问题再次成为扰动因素,中美两国的问题对此均变得敏感起来。在7月底中美第十二轮谈判后,以及10月第十三轮谈判之前,预计金融市场波动会再次加剧。在此期间中国自身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猪周期”对物价所造成的冲击已经引起恐慌,并对市场预期产生显著扰动,人民币汇率和市场利率也因此备受影响。

从9月12日的市场表现以及历次经验来看,当中美贸易谈判进行时,人民币汇率通常在美国的逼迫之下或因中国主动释放而有所升值,而由于此时也正值中方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因此人民币升值事实上对中国进口是有利的,意味着正是由于中美的谈谈打打,才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有所加大,这大概也是今年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提示的最大风险,即汇率波动风险,市场主体需要做好规避风险、汇率对冲的准备。从央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并不希望人民币一次贬到低,更不希望呈现趋势性的变化,而是希望汇率呈现有升有贬的波动性特征。

但是我们不应该对中美贸易战的短暂缓和抱有侥幸心理,更不应对美国及特朗普本人有所期待。每次加征关税均有一个推迟和正式加征的过程,但大的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既加征关税的范围越来越大,加征税率越来越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等等。正如我们之前在报告中所提及的,中美未来将呈现政治性、长期性、战略性、全面性和严峻性五大特征,也即中美贸易战是举国体制的经济金融对抗战、最终可能会演变成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制裁(特指美国及其同盟对中国的全面封锁),这也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全面对决和持久战,我们必须做好5-10年的长期应战准备。

(二)问题2:欧央行超市场预期降息并重启QE,特朗普督促美联储加快降息至0甚至以下
在全球34个经济体相继降息后,欧洲央行的举措大超市场预期。2019年9月12日,欧洲央行在利率决议中表示将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50%,融资利率和贷款利率维持目前水平不变,同时决定自2019年11月1日起,重启资产购买计划,即每月购买规模为200亿欧元。
要知道欧洲央行逢2016年2季度开始便再未调整过其基准利率水平,同时也于2018年底正式退出QE,9月12日的这一举措意味着欧洲央行时隔3年半再次降息,时隔9个月重启QE,更意味着欧洲央行一直在期待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被正式中断。
受欧元区降息影响,特朗普也借势逼迫美联储降息至0或者更低。不过相较于欧元区而言,美国的降息空间事实上比较大,毕竟美国现在的基准利率水平仍然高达2.25%,远远高于其它发达经济体,因此9月17日美联储降息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三)问题3:社会融资规模是否真的有所改善?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能够反映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变化,通常也是经济基本面的先行指标。2019年9月11日公布的社融数据让市场一阵骚动,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社融并没有呈现明显向好的特征:

1、全部社会融资规模虽然环比多增0.97万亿元,但同比仅多增408.75亿元,和2018年同期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别。

2、8月份的社融虽然较7月份有所改善,但主要体现在未贴现票据(表外融资)和短期贷款方面。今年8月未贴现票据较7月新增4720.49亿元,几乎相当于4720.49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

3、8月份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860亿元,环比多增670亿元,可以看出变化并不明显,且明显弱于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和环比分别多增1393亿元和1840亿元)。因此企业真实的融资需求是否有回升仍然不确定。

我们在8月22日的报告“关于LPR相关问题的全面讨论”中明确指出“由于当前阶段多数银行会在央行处于观察期内抢夺客户资源,甚至不惜牺牲利率。因此8月份和9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可能会出现“虚高”的假象,即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出现前置,整个季度的社融数据以及新增信贷数据可能会超乎预期的好”。

事实上我们认为8月份社融数据只所以略有改善的原因就是在于LPR新报价机制所导致的抢贷款现象。2019年8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新增4069亿元、企业贷款新增6513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8825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4285亿元,环比和同比均明显增加,要知道2018年8月与7月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因此我们判断8月份的数据是社融和信贷的虚高,并同时预计9月份这一现象仍将继续。

(四)问题4:通胀是否会成为货币政策的制约?
2019年8月份公布的CPI大超市场预期,同比和环比分别为2.80%和0.70%,使得市场对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产生了质疑。但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还需要有更细致的观察,我们并不认为此次所谓的“通胀”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制约,理由如下:

1、CPI的这一轮上涨主要是受猪肉价格疯涨的影响,2019年8月,猪肉价格同比和环比分别上扬46.70%和23.10%,而将食品和能源去掉的核心CPI在8月份同比和环比分别仅上扬1.50%和0.10%,低于今年7月份的1.60%和0.40%,更远远低于8月份的全部CPI。

2、“猪周期”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很难锚定CPI这一指标,因为我国的猪周期每隔3-4年就会发生一次。相较而言始于2013年的核心CPI更具有意义,但核心CPI并没有明显变化,且其同比和环比均显著低于2%。

3、相较于CPI而言,PPI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在2008-2009、2012-2015年PPI显著下滑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均处于宽松状态。而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PPI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中,这也算是实体经济基本面的一种反应,如果不是2017年的严监管,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早期至少应该提前1年。因此在这一轮PPI通缩中,呈现的特征是食品通胀+工业品通缩,靠货币政策紧缩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消费品通胀+工业品通缩”的境况,因此货币政策宽松的局面也不会缺席。

(五)问题5:核心CPI不高、PPI通缩、社融与贷款因LPR“虚高”、内外压力等原因,使得9月17日的降息箭在弦上

9月6日的“全面降准+定向降准”操作的推出是2015年之后的第一次,同时这也是2019年以来的第二次降准,从降准释放的资金规模(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分别释放8000亿元和1000亿元)以及时间来看,这次降准显然是超预期的(今年5月6日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约为2800亿元)。

在降准超预期的情况下,考虑到核心CPI仍然不高、社融数据有“虚高”嫌疑以及经济基本面仍未明显改善等因素,我们认为后续的降息也会超预期。同时我们注意到这次降准操作将分别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而9月9日(9月7日为周六顺延)和9月17日(周二)分别将有1765亿元和2650亿元的MLF到期,9月18日为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因此我们大概率判断央行会在9月17日续作MLF的同时下调MLF利率5-10个BP。

毕竟只有降息,才能降低新增投资资金的成本,也是变相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同时还可推动新一轮股市。从央行的角度来看,应避免今年一季度天量社融所带来的幻觉而盲目转向,特别是内外环境仍然比较严峻的情况下。

(六)问题6:之前的利率快速上行基本均源于政策的强行干预,这次会不会例外?
之前有过三次比较明显的利率快速上行期(分别为2013年与2017年),但实际上均与政策的强行干预有关,严重脱离经济基本面,其中2013年是为了打压同业业务而人为制造的一次钱荒,2017年则是严监管以及去杠杆所导致的一次债市危机。
那么这次会不会例外?我们认为三个因素可以很好地说明:
1、这次加杠杆的主体是谁?如果是政府,那么利率上行的必要性便不存在,而现在正是政府杠杆。
2、经济基本面是否向好?如果明显向好,则债市牛市宣告终结。但实际上目前经济基本面仍处于下行通道中,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才刚刚显现,中美短暂缓和不应影响到货币政策的趋势性变化,而短暂的金融数据回暖也无法代表实体经济的真正情况。
3、货币政策有没有收紧的倾向?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金融委的两次会议均已明确定调,货币政策已实质上进入稳健偏宽松的阶段,而通货膨胀其实构不成干扰货币政策的主导因素。并且央行已经在今年四月份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也释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并对经济产生不小的干扰,这次似乎也没有必要。
应该说现在真正影响债市困惑的因素便是9月17日央行是否会降息,我们认为一旦9月17日(下周二)MLF降息得以确认,那么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窗口将再次被打开。而目前来看,欧洲央行重启QE以及时隔三年半再次降息后,美联储预计很快也会采取行动,这给我国降息提供了非常大的操作空间,9月17日降息的概率非常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