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鼓励,让挫折成为一件好事|心理小灶02精华
家庭亲子专刊
原创心理与人文成长联盟出品
蔡文专栏
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成长研修组心理小灶第2期精华
我曾参加过一场活动,当时一群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台上表演空手道,一套套有秩序有气势的动作赢得了阵阵掌声,在依次踢裂木板的环节,一个个子最矮,身材最小,看上去非常稚嫩的蓝带小男孩却卡壳了。十几次尝试过去了,他每次出脚依旧是软绵绵的,胜利似乎离他很遥远。举木板的孩子明显不耐烦了,台上的秩序越来越混乱,大人孩子们围在一旁,有的在打气,有的在议论。我窥不到他的感受,但他心里多少是沮丧的吧,因为他正在经历一次失败,或者叫做挫折。
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挫折有两种:好的挫折和坏的挫折。坏的挫折所带来的结果,被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称为习得性无助。这种现象最早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当时呢,研究者把狗放在通电的房间里,只要它们跑到另一个房间,就没有电了。但是,很奇怪,那些狗宁愿呆在通电房间里忍受痛苦,也不愿意努力一下跑到另一个房间去。
这就是习得性的无助,是挫折带给我们的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当我们不断体验挫折,尝试失败,就会对现实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就会变得不愿意尝试、不想努力、一味的退缩、放弃、自我否定。
▉ 那么,挫折是不是就一定很可怕呢?是不是每经历一次挫折,就多出一分习得无助的可能性呢?
肯定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有一些非常良好的品质,恰恰是只有挫折才能带给我们的。比如说,掌控感。
掌控感是什么?简单的说,它是战胜了困难后,所获得的,能够胜任某件事情的感觉。觉得我能行,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哪怕一开始还是会遇到困难,也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一种品质。
那么,怎么样获得掌控感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效的鼓励。鼓励大家都会,说一句“加油”,给一个拥抱,这都是一种鼓励。但却不见得有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还跟预期的效果相反。
回到刚才的故事里,当台上台下一团糟的时候,扎着个辫子的大块头教练出现了。他开始鼓励他,用一种充满气势的语调和方式。“再来一次!加油!你可以的!”那孩子又尝试了多次,却仍不得要领。我当时想,这真是一次不怎么样的鼓励,“加油”这类的话普通得任何人都可以脱口而出,它达到不到理想的效果,或许走心却没有对症下药。
▉ 那么,有效的鼓励应当包含哪些要素呢?
第一、要说真话。
简单来说,就是正视挫折,不掩盖,不逃避。
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去参加小提琴考级。孩子拉的不好,考官没有让他通过。孩子心情很低落,内心有很大的挫败感。为了安抚儿子,妈妈一直在强调“我觉得你拉得挺好的”。但是,她的话非但没有起到安抚孩子情绪的作用,反而激怒了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针对孩子失败了这个事实,妈妈没有说实话,明明她也知道拉的不好,却偏偏要说好。这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信号:不敢正视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聪明的,所以,为了鼓励孩子,而掩盖失败的真相,是不可取的。这会带来这样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做得不好,或者失败了,是一件挺丢人的事情。另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大人对他的期望很低。
第二、要解释失败的原因。
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放学回家后,一脸沮丧地跟父母抱怨。他告诉你说,今天体育课上,他跳绳没过关,大家都顺利过关,只有他一个人被老师单独留在操场上练习。作为父母,你一定非常想要帮助他,那么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做,你会说些什么?
你可能说过“不要紧,下次你一定能跳得更好”之类的话,事实上,这不仅不能让他重新振作,聪明的他甚至能够从你说出的话里感受到一种敷衍,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安抚情绪,这就是一句废话,是一句任何情境里都通用的废话。
其实,一种更好的方法是告诉他失败的原因,不妨把孩子当做成人一样,同他一起分析。关于刚才这个跳绳的事情,你可以告诉他,“你的肢体不是很协调”,或是“你的节奏没有掌握好,当你挥动绳子的时候,脚却没有跟得上”,也可以是“你可能有点胖了,所以跳起来气喘吁吁的对不对”。安抚情绪加上解释受挫的原因,才是更为有效的鼓励。因为,只有客观地分析失败,才能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有原因的,正因如此,他们就会懂得失败是可以克服可以战胜的。
第三、多鼓励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能力。
幼儿园里的一个孩子正在搭积木,别人都能成功地搭到第十层,他却连第八层都垒不到。“没关系,我们不难过了,你很棒,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这个老师很善良很有爱心,她一遍遍地重复着这样的话,孩子开始重新尝试,可是始终都没有成功。老师告诉孩子,他是聪明的、能干的,试图通过感受性的暗示,让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一下子变得厉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见的有太大效果。
我们需要知道,比起认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能力,关注他的行为以及所做出的努力更加重要。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幼儿园的孩子设计了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受挫。然后将孩子分成两组。对第一组的孩子说“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很能干,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我们再来试一次好不好”。对第二组的孩子说“你刚才某个方面做得很好,某个办法想的不错,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再来试一次好不好”。结果,比起第一组的孩子,第二组的孩子更加愿意再次尝试。并且尝试后,第二组的孩子成功率也更高。
第四、帮助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有效的鼓励。
在上面这个搭积木的例子中,如果孩子一直做不好,哪怕你一直鼓励他尝试,也可能还是做不好。这种时候,就需要给孩子提供方法,帮助他解决,让他知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可以想很多的办法,告诉他,“下面垒得多一些,上面就会更稳,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尝试,而一旦尝试,离战胜挫折也就不远了。
第五、让孩子独立完成。
心急的父母可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的时候,你恨不得去帮他做好,或者你确实已经帮他完成了。你原本是想告诉他,“继续努力,按照我告诉你的方法做,一定可以做好的”,但后来,你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你很着急,突然你对他说,“没事没事,我来帮你做好”。作为结果,这次挫折得以解决了,但是孩子并不能获得掌控感。为什么?因为是成人包办了,孩子连一丝一毫的参与感都没有,并且在今后遇到挫折时,他可能会因为丧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变得依赖。
所以,孩子的挫折,需要由他自己去体验、去克服,成人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不能越俎代庖。
第六、不放过任何一次挫折,及时鼓励。
记得我小的时候,个子很高,却非常瘦。大约是三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要选拔一些人参加拔河比赛。老师点了一圈候选人的名字,并让我们站起来,当中有我。我很兴奋,可以去比赛,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当时的权威的肯定。但是,几分钟后,老师扫视了一圈,唯独让我坐了下去,并当着全班的面说,“某某,你太瘦了,不行”。我当时难过得要死,以至于今天我还记得些许片段。回家后我告诉妈妈,她当时刚下班回来,正在做饭,在厨房里忙得焦头烂额。她没有搭理我,只是随口说了几句敷衍的话。我并不是要去责怪母亲,在当时的情况下她真的太忙了。而且她也并不觉得我的挫折事件有多么值得兴师动众。但是,我至今都对体育项目没有兴趣,不知是否与儿时的那次经历有些关联。
如果条件允许,请不要轻易放过孩子的任何一次挫折,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父母需要做的是有效的鼓励,帮助孩子度过难关,而不是不了了之,否则,孩子只会从失败的经验里获得一种未完成感与无助感。
第七、坚持、坚持、再坚持。
克服挫折原本就是艰难的。如果稍加努力就能得以解决,那么鼓励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再来一次!”“再试一次!”这样的话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克服挫折,所以本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愿望,有效的鼓励也需要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一种放弃叫做父母觉得无法成功,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远比我们以为的要能干,他们的毅力、恒心、耐心、执着的品质都是可以培养并得以训练的。
你还记得一开始那个空手道的故事吗?其实它还没有结束。在多次的失败和严重影响了整台演出的秩序后,那个教练并没有放弃。他蹲在小男孩身边,告诉他不要沮丧,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年纪最小,能力最弱,不如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都是正常的,能够跟他们一起来表演已经很了不起了,之所以让他来表演是因为平时他曾经完成过这个动作,所以这一次也一定可以做到。教练开始帮助小男孩尝试不同的方法,用脚踢不行,就建议用膝盖顶,再不行就用手去劈,还不行就用肩膀去撞。教练不断在鼓励,用一种男人对男人的方式,告诉孩子方法有很多,你需要的就是努力和坚持。终于,记不清是第多少次尝试之后,那孩子真的用最初的方式踢裂了木板。混乱的台上台下突然安静下来,爆发出掌声。
这是一场失败的节目,却是一次通过有效的鼓励而让孩子获得掌控感的成功的挫折教育。在那孩子踢裂木板的一瞬间,我感动了。
不知道若干年后小男孩还能否记得这件成长中平凡的小事,但我坚信他从中获得的爱与勇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延伸阅读
你也喜欢写原创文章?欢迎加入原创公号联盟!
作者 | 蔡文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脑洞超大爱写作爱旅游的双子座文艺女青年。研究及关注方向: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家庭亲子关系、自我成长。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media@qq.com
近期活动
下班后聚一聚|9月21日晚一杯咖啡换一次相遇,坐标静安寺钟书阁
单身:三观检验、父母应对及婚恋观 | 9月25日真爱工作坊报名中
青少年心理研习招募|9月25日:如何帮助“空巢青年”度过心理危机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点击阅读原文,可申请加入:全民心理交流讨论成长社区—心理成长研修组,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