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该被禁的不是柏万青,而是柏万青的处理方式

2016-10-26 一杯咖啡 一杯咖啡

特刊

原创心理与人文成长联盟出品

AC专栏


上海人习惯把弄堂里热心肠、有点“爱管闲事”、在别人家里发生一些矛盾冲突时帮忙调和的人称之为“老娘舅”。

 

在上海有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就叫《新老娘舅》,专门调解家庭邻里纠纷,一般是把家庭请到现场,由调解员“老娘舅”帮助调解。开播多年来,也捧红了许多“老娘舅”,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原上海一个街道办事处的女科长柏万青,人称“柏阿姨”。

 

最近这个节目和柏万青又火了一把,引发了极大争议。

 

她最近的一期节目,介绍了一个家庭,家中17岁的女儿遭轮奸生了3个孩子,但是妈妈和外婆都拒绝报警。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网络的热议,也有很多人对电视台传播这样“负能量”的故事表示不满,纷纷要求停播。

 

下午打开微信看到一张图上写了这几个字:

 

偌大的上海

容不下一个柏万青阿姨。

 

以为是网友戏谑,谁知道在晚间获悉了这样的消息。

 

不知是否真的顺应了“民意”,真的停播了。



 

每天晚上6点半,打开电视看新老娘舅、看柏万青,是许多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各路神剧充斥电视荧屏的年代,这种直接反映和解决老百姓生活纠纷的“接地气”节目也曾得到许多美誉。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至今都有不少中老年人每天都看这个节目。毫不夸张的说,柏阿姨就是许多上海老年人心中的“王俊凯”,你看看柏阿姨在各种适合老年人群消费的广告中的出镜率就知道了。广告商从来不会花冤枉钱。

 

这个节目我陪着我的母亲也追看过一阵子。不过,后来我就放弃了这个节目,不再收看。

 

我不认为电视节目上不能有所谓的“负能量”,“负能量”是不可能靠不报道就不存在的,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式的防御机制。事实上,之所以这些“负能量”有这么多人追捧着看,正是因为这些“负能量”确实是现实的一部分,反映了许多人的现实生活,而很多人甚至是没有勇气把这些“负能量”表达出来的。“负能量”能够被表达,甚至能够得到更高水平人的指导和加持,这正是投射希望之所在

 

我也不认为除了心理咨询之外的调解是无效、无用的,都要鼓励人去做心理咨询才行。这个世界需要有一些人“爱管闲事”,如果都是收钱才办事,对别人的事情无动于衷,那是很悲哀的局面。事实上,朋辈支持和互助,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应当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只要初心是好的、方法是对的。

 

而我真正想吐槽的是,柏万青这些“老娘舅”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帮助这些人。

 

老娘舅们,往往特别喜欢挖掘故事,对故事的细节特别感兴趣。

 

他们情绪波动很大,对于一段关系里的“加害者”义愤填膺,对于受害者则气不打一处来。整期节目哭哭啼啼,吵吵闹闹。这恐怕也是观众之所以喜欢柏万青的一个理由,因为做了自己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他们往往假定目标是劝和,哪怕当事人之间的问题很大,总是希望一期节目做完了,就可以有大团圆结局。所以经常见到明明前一秒还是对垒,后一秒“握手言和”,当然这也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happy ending结局。

 

他们总觉得这些家务事,自己总是能够调解解决的,不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常常用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自己能够过的好,所以、应该你也可以这样吧。

 

有一期《新老娘舅》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次是一个女的来哭诉自己的丈夫不理睬自己,希望能够和丈夫重归于好。柏阿姨拨打了电话,跟丈夫说了一通。丈夫的回复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柏阿姨,你虽然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但你不知道我这个名字背后经历过什么。

 

电话挂了。我看到电视机前的柏万青诧异,也略有落寞。

 

在我深入学习心理学、学习助人技术之后,更觉得上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不仅不能帮助这些人,反倒可能会“害人”。而这样的节目播送出去,也会误导很多社会大众,认为家庭问题就该按照“柏阿姨”说的去做。对一个定位在希望帮助别人、帮助家庭的节目,这是一个讽刺,也是悲哀。

 

那么一个定位为“老娘舅”角色的助人者,可以怎么帮助那些深陷家庭问题的人呢?


以下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也希望能够对现实生活中在扮演这个角色,或者希望扮演这个角色的人一些启发:

 

1、不要被故事吸引,请多看看故事背后的人。


有一个咨询师做了好几年的咨询,跟我吐槽,每天听不同人的故事,听的都很没意思了。而这恰恰这是很多助人者都会犯的错误。当我们把关注焦点放在了故事身上,我们往往就忽略了这些故事的主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正因为这些人是这样的人,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故事,故事只是问题的一个反映而已。当你只看故事,却没有看到故事背后丰富多彩的人,所以久而久之是枯燥、无聊的。

 

对于听不到这么多故事的助人者来说,可能每一个故事都是很新鲜和“有趣”的,这很容易让我们走进误区:我到底是想帮助这个人,还是想看看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想帮助一个人,就会把资源、策略、关怀放在人的身上,想看故事发展,就会把各种方法和策略用在故事身上。这也是为何《新老娘舅》到后来说来说去故事都差不多的原因,因为故事听多的,差不多都是大同小异,上海人大多矛盾看似都是因为房子,又有什么新鲜的呢。当然是有的,只是不会那么表面。

 

2、不要迷信法律和权威的作用。

 

助人者常常喜欢用法律和权威去“威胁”当事人就范。事实上,熟人之间法律能够起作用的地方是很有限的。熟人之间更重要的是相互间达成的“非正式规范”,而这种“非正式规范”是什么,恰恰是助人者需要去了解,甚至在一开始去默认存在的。硬是用一套外在的规范试图取代当事人之间的“非正式规范”,以为自己能够这么容易打破这种“非正式规范”,那是太不了解人性了,也往往会遭到残酷的抵制。

 

我曾经写过一段这方面的评论,谈的是邻里关系之间,供参考:

 



3、不预设解决的结果。

 

两个人最后什么走向才是好的结局?

 

说实话,不是当事人,都没有资格回答。


并不是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结果,事实上,大多数漏洞百出的关系未必需要最终走在了一起,而是需要及时踩刹车。因此,在助人工作中,不预设一个解决的结果尤为重要。尊重当事人自决的权利,鼓励当事人自己为自己负责,这是助人的高境界。

 

4、多激发当事人的“正面动机”。

 

说实话,当事人肯面对面聊聊,不管是什么态度,这本身已经说明还是希望能够朝向不错方向解决的动机的。如果都不愿意解决了,也就不会来了。因此,请多多鼓励当事人,看到对方在这么挣扎的过程中,还是依然坚持下来的努力。

 

5、坚持科学的引导。

 

说实话,助人工作没有价值观代入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代入的是自己的价值观,还是一些经过科学认证过的价值观?这是值得商榷的。


举例来说,现今社会对于独立女性的理解,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女性不依赖男性也可以过好,所以无所谓结婚不结婚。反之,也有些“传统”的人,认为女人就是要结婚,不结婚可不行。


事实上,从科学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基本的情感需要和依恋需要,不管对象是异性还是同性,都需要有一个人能与自己相伴,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体验。至于是否需要进入婚姻是当事人自决范畴。因此,不管助人者是结婚了还是不准备结婚,是婚姻幸福还是不幸福,都需要引导当事人看到自己的依恋需要,这就是科学的引导。


当然,这对于助人者是有很高的专业要求的。

 

6、警惕“圣母”情结。

 

有些助人者身上存在很严重的“圣母”情结:


他们期待自己很好的状态,可以感染到他人,自己的“以身示范”可以给当事人一个榜样,就像电视剧里的“圣母”、“白莲花”一样。所以他们的助人方式,多半有一些是带有自我表扬、自我示范的意味:


你看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你可以参考一下啊,


生活就是这样苦难的,我怎么调整的,你可以看看啊,


这么多年婚姻经历告诉我……


甚至有些人,为了让别人能够效法自己,还要为此改造自己的生活,“打扮”自己的生活。


比如:

我的婚姻怎么能不幸福,必须幸福啊!否则怎么指导别人!

 

有人质疑咨询师的资质常常会这么质疑,这个咨询师看起来也是个“病人”(意指,这个人有心理问题),怎么能够帮助别人?


一般我是这么回答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

咨询师也不例外。


咨询师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咨询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助人工作中加以注意,那就不太会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他帮助别人。


而一个人如果试图把自己包装成没有问题,可能他的问题就很严重了。

 

7、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说实话,比起心理咨询师,柏阿姨这样的老娘舅其实是有更多资源来帮助别人的,他们背后有政府,有社区,有粉丝。但是这不意味着,她就可以帮助所有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一呼百应”,“统统找老娘舅”,只能作为宣传用语,而且在新广告法出台后,还涉嫌违法,切莫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救世主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甚至每个角色都有每个角色的局限。我们能做的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行事,至于当事人最终会怎样,与当事人自己有莫大关系。


另外,很多事也不属于助人工作范畴,本身可能就是很复杂的体系出了一些问题,哪怕临时性解决了,以后还是会再产生新的矛盾冲突。到时候,助人者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而这其实跟助人者是没有多大关联的。


所以承认自己的无可奈可,承认自己的点到为止,约束一下自己强烈的助人动力,尤为重要。

 

这个世界需要一些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只是当你伸出援手之际,希望你是清醒的,是懂得一些科学的助人方法的。这样的助人才能让助人这件事走得更远更远。不希望《新老娘舅》是以这种方式结局,她本该可以有更好的转型。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借此为镜鉴。

 

延伸阅读

该作者部分作品:

你只是在“准备房子”,而没有“准备成家”|本文已获杂志转载

预防“莆田系”式心理咨询指南:怎么判断一个咨询师是靠谱的

哭出来就不疼了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1500小时,目前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专管 Anna Zhang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media@qq.com


近期活动

秋色伊人 | 10月30日一杯咖啡换一次相遇线下活动开始报名啦!

提高对生活的掌控感|11月《要事第一》共读同学会招募

每颗心都应被妥善安放|坐标上海,寻找愿提供公益心理活动场地的你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官网 www.yibeikafei.org
用一杯咖啡的价钱,多一点沟通的时间


点击阅读原文,可申请加入:全民心理交流讨论成长社区—心理成长研修组,我们在这里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