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咨询师≠治疗师,那你也要告诉我咨询师=?

Arthur Chen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8人才招募

咨询伦理系列

一杯咖啡最新推出“咨询伦理系列”,关注咨询师成长中的伦理困境,聚焦新时代的伦理问题。竭诚欢迎您的来稿。 


JAN

09

杭州某个心理咨询师被卫生监督部门处罚的新闻,引起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一阵“恐慌”,一时间物议沸然。

新闻背景:


自去年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取消后,心理咨询行业还没从这个震惊的信息中恢复过来,又遭到了“当头棒喝”。


一些“大牛”站出来,安抚咨询师不要太担心,但是也有人继续“泼冷水”:既然已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肯定不能视而不见,直指咨询师行业前途渺茫,“危险性极大”。在没有和行政机关打过交道的大多数老百姓看来,被政府机关处罚,就是做了“坏事”了。


一个咨询师好好地做着咨询,本来是想做点好事,怎么做着做着变成做坏事了?

 

这件事在我看来,

主要暴露了两个尴尬的现状:


1

心理咨询师对于职业安全感较低

对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没有清晰的界定,以至于心理咨询师很容易就触犯点什么,被戴上“违法”、“违规”的帽子。虽然未必一定属于违法违规,但是有着这样的不确定,就很难让从业者获得一种安全感。

 

2

心理服务提供者较为短缺

一个三级的心理咨询师,就可以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开业做咨询了。你说他没有资质,但是有资质的人又在哪里呢?市场若遵循竞争机制,那么会出现没有符合资质的人在堂而皇之地提供心理服务——要么是有资质的人实在太少,供不应求;要么就是有资质的人不会进入这样的市场,因为诱惑不够,吸引不到。所以总的来说,心理服务的提供者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是不争的事实。

 

这两个现状,都决定了看待“咨询师等于不等于治疗师”这件事,既不能简单的安抚了之,也不能简单的用目前的《精神卫生法》来处理。

不能保证咨询师职业的安全感,咨询师职业发展之路是走不长远的,自然就更少人愿意去做心理工作。

不能保证足够的心理服务提供者以供市场竞争,空有一个《精神卫生法》,又对大众的精神健康有何益处?

 

那么咨询师和治疗师到底是什么关系?

 

通常来说,有这样几个意见:

  

1

咨询师和治疗师其实是一样的,两者并无本质区别。


这种观点主要见于一些欧美专家,他们认为咨询师和治疗师很难切分开。这种观点大概跟国外的咨询师培育相对更加系统、而且都有一些精神科背景有关。这样的著作和培训流传到国内后,也对一些咨询师产生了影响。


当然,这种观点肯定不被执法机关认可。


2

咨询师处理简单些的情况,治疗师处理复杂些的情况。

这种观点被不少人认可,通常认为咨询师可以处理神经症范畴的来访者,而更“难”的情况,则需要由治疗师着手。


当然,这是一个很医学的观点。然而,从“病症”的复杂程度来看的观点,却未必是一个符合心理的观点。一个婚姻陷入危机的来访者和一个抑郁症患者,你能说哪个更难?我觉得可能都不难,甚至可能都很难。而且难不难,其实是看处理的人是谁。


所以,这种观点看似很讨巧,其实是迎合了具有治疗师资质的那一群人,未必符合实际。

 

3

咨询师不看病,

治疗师看病。



咨询师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是帮助自己的客户(来访者)处理自己的心理困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谈话,当然可能有一些辅助方式,如催眠、投射工具等,但是都不涉及诊疗。

而治疗师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是帮助自己的病人处理自己的心理疾病,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谈话加诊疗,当然可以辅用一些心理咨询师同样会采用的工具。

当然,一个人有心理困惑,未必一定会得心理疾病,一个人得了心理疾病,则一定有心理困惑。处理疾病,可能会同时解决心理困惑,但也可能解决不了,所以这两者不重合,也不矛盾。一个有抑郁症的人,可以找治疗师治疗抑郁症,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谈谈引起自己抑郁的家庭关系,或者可能跟抑郁没什么关系的其他心理困惑。


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观点。

 

然而,不管是上面的哪一种观点,都没有得到官方明文的说法。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哪个观点,甚至其他观点来操作的咨询师都存在,这也是引起混乱,以及相当多人没有职业安全感(当然也包括稳定感)的原因。而咨询师没有安全感,也同样会传递给各式各样的来访者——有心理困惑的,或者有心理疾病的,我到底该找谁来处理我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样的局面?

 

有的人出主意,说,只要把“治疗”都改成“咨询”就可以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而已,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这也是低看了我国法律和法律行业的从业者。文字上怎么用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具体怎么做:如果实质是“治疗”,那依然还是要按“治疗”来认定,不会因为改用了“咨询”或其他什么词汇就可以闪避。


当然,“治疗”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汇,并不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专用词汇,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用了“治疗”一词却无行医资质,就指摘对方是违反了《精神卫生法》,那是很荒谬的。“心病需要心药医”那还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随意开药呢!

 

在我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在4方面下功夫:

 

1

政府不能缺位


本届政府定位在简政放权,所以减少了事先的审批,着重加强事中与事后的监管。这是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师考试取消的原因之一,外界传言的“咨询师行业混乱所以取消,其实是牵强附会,并不符合实际。


咨询师考试取消正说明,在政府看来,咨询师和治疗师不同,并不需要特别准入才可从业。


但是因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有些工作方式是重叠的,提供服务的对象也有重叠之处,确有必要对两者的区别做一定程度的明示,否则闹不好就会有人不小心“犯规”。而且,不清不楚的状况下,是很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的。有些人可以做,有些人就做不得,这种情况,在心理咨询领域还是存在的,就是因为边界实际是不清楚的。“有关系”的人做就做了,而且说不定能顶着一个合法的帽子,“没有关系”的人小心翼翼地做,还可能会不知道触犯了什么红线。

 

因此,建议可以在征求意见上,出台《心理咨询师从业指南》这样的政策倡导文件,帮助咨询师明确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也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之一。


2

行业组织、行业龙头要引领


心理类的行业组织,行业龙头应当发挥更大作用,而目前的作为是不够的。行业组织、行业龙头普遍忙于开发各种培训,却不对培训的参与对象予以筛选,以至于一些适合治疗师参加的培训中混入了很多咨询师,而适合咨询师参加的也混入了很多治疗师。前者尤其需要注意:一些心理咨询师,本不具备精神科背景,通过一些培训机缘巧合地在医院实习,甚至有机会穿上了白大褂体验一把,见了一些精神科的病人,就摇身一变、自认为自己具有治疗心理疾病的能力,不能说只是这个心理咨询师的责任,行业组织、行业龙头本身也有责任,没有起到该有的引领作用,给了一些错误的信号。心理咨询师如果本来就不具有治疗的资质,就不应该给其这样的机会。

 

3

咨询师要自律


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这一点特别适用于心理咨询师认识自己的局限。咨询师有很多可以作为的地方,可以帮助比心理治疗师更广阔的人群,但是不知为何,有些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和心理治疗师“抢生意”,一定要做治疗师才可以做的工作。有些咨询师甚至很不待见治疗师,时有认为治疗师没有什么用、还是自己的咨询有用这样的言论。


咨询师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的系统学习,更没有多少在精神科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也不具备医治他人心理疾病的资质和能力的,这点没必要不承认,更没有必要硬是逼着自己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一个人要做出更大的成就,绝不是盯着自己的短处不放,而是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咨询师善于聆听、共情,具有心理个案概念化的能力,对于更广阔的人群来说,咨询师能发挥许多作用。

 

有些心理咨询师会担心,如果放任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的来访者不管,是“抛弃”来访者?


我认为,这里不存在“抛弃”一说。只有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有“抛弃”一说。会认为来访者没有选择,只能说是这个咨询师太“自大”了。且不说,咨询师就有很多可以选择的,你不做别人也可以做。更何况,来访者是有权利选择对自己的情况来说更有利的解决方案的,在咨询师不夸大自己能力的前提下,来访者才是能够“抛弃”他人的人。在我看来,担心自己“抛弃”来访者的人,往往自己很害怕被来访者“抛弃”的,会这样想的咨询师有一些自己的心理问题要处理,这是咨询师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4

客户要了解实际情况


心理咨询也好,心理治疗也罢,面对的都是客户,客户是需要了解实际情况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起作用的机理是什么,这些都有必要原原本本地告诉客户,这样客户才能按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


有一种情况是,很多人害怕进行心理治疗,怕见医生、怕吃药,会以为自己的情况是通过接受谈话的心理咨询也可以解决。很多矛盾焦点,其实也是由这样一群人造成的。实际上,心理咨询不可能帮助这些人实现通过心理治疗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该见医生要见,该吃药也要吃。如果觉得也有必要参与心理咨询,那即使参与也不是来解决这个病的。


这点客户需要了解,否则一旦把咨询师和治疗师当一回事处理,后来发现并不是并“投诉”一下,到底是谁的责任也说不清了。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都是关乎人类内心脆弱的一面。这是她跟别的其他行业所不同的地方。我们既不能简单用法律条陈来处理人的问题,也不能回避不清不楚带来的困恼。如果咨询师≠治疗师,那就有必要搞清楚咨询师=什么。

 

否则咨询师是摸黑走路,有心理服务需求的人也是在摸黑走路,做心理工作的人都清楚,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

 

希望尽快能够看到一条明路吧。


延伸阅读

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善良

有WiFi就会放肆,是专业就该克制 | 咨询师微信伦理禁忌

让“病人”安心做“病人”,让咨询师放心做咨询师,才是本轮业内改革更应关心的问题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椰子

转载&投稿 | QQ:2833628802 或 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pr@qq.com


近期活动:

品读阿德勒的100个心理智慧

每月1个名额|王牌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测试及解读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