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被“淘汰”的是那些还在和他人比较的人
AC专栏
自我成长专刊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焦虑,往往就来自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恐惧。
——来自:已经不记得名字的某本心理书上写的
最近流行“淘汰梗”。
摩拜被收购,创始人套现了15亿,于是有人提出了“同龄人正在淘汰你”的“高论”,从而引起了疯狂的转发。接着,有些人包括一些官媒开始“灭火”,指出这是自媒体刻意制造的焦虑,并没有谁被“淘汰”。
其实,都不需要和摩拜创始人比较,生活中处处会有这种与人相比之后的“落差”,别人都月薪多少了、职务都多少了、又去哪里旅行了……比比皆是。
焦虑往往会因为太痛苦所以被以各种方式遮掩,却绝对不会本身并不焦虑而被制造出来的。
只是,人们可能没有搞清楚的是,到底是谁被“淘汰”了?
未必是那些没有创业、没有套现15亿的“同龄人”,而是还在用和他人比较来证明自身价值的人。
因为在很多人开始“活出自我”的年纪,他们还停留在“寻找自我”的阶段。更可悲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
我是怎样一个人?
我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用时间和行动尝试解答这两个问题。
人生有两个阶段:
1、寻找自我,搞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2、活出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每个人在这两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都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很早就找到了自我,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活出自我。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自己,一直在按照“别人设定”的轨道生活。
2
那些没有找到自己的,一直按照“别人设定”而生活的人,通常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和别人比较。
说起来,这也是我们从小就被这样教育的。
成绩如何,是比较出来的。
是好宝贝还是坏宝贝,是比较出来的。
混的好不好,是比较出来的。
不仅父母、长辈、师长时常这样教导我们,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我们习惯了这个“比较”游戏,并在“比较”中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常常我是怎么样一个人,取决于在别人眼中我是怎么样一个人,我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取决于在别人眼中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很多人到大学毕业后的职业和婚恋阶段,也保持了这种“比较”模式生活:
自己的工作好不好,是和同学们比较之下出来的。
自己的婚姻好不好,是和同事们比较之下出来的。
……
一旦在“比较”中取得胜利,便觉得自己有价值,所以开心、快乐、幸福。一旦在“比较”中落败,便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质疑,然后难过、失落,甚至感到被人淘汰了。
3
成长过程,很难不经过这样的“比较”阶段。因为“自我”这种东西,恐怕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是在我们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而这种“互动”大多是以“比较”的形成体现。
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人会感到“舒服”,但更多时候恐怕是共有的焦灼,即便得到了领先,也总感觉自己会落后于人,所以想办法保持领先。这种焦灼会迫使一些人去思考:
这样的模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不想要,那么,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而“比较”过程中,那些勉强为之、那些刻意营造、那些即便获得片刻快感旋即逝去的失落,都好像在提醒我们,好像有点不对劲了。这种不对劲推动着一个人,朝向“寻找自我”迈出更多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时间不等人。
在历史长河中仅仅生活一瞬间的我们,是就这样在“比较”中博弈度过一生,还是换个不一样的活法试试看?
4
于是,有些人开始了转变。
在有人为事业拼搏,只为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有人选择急流勇退,不再在意职位高低。
在有人挥斥千金,只为京沪一套房的时候,有人选择归隐山区,过上田园般的生活。
在有人亮灯灭灯,为一排追求者打分的时候,有人选择一个人过,照料好自己的生活。
在有人为孩子升学犯愁、整天为补习班忙碌的时候,有人选择让孩子活得像个孩子的样子。
从“比较”的眼光看去,当然是前者“赢了”,后者好像是被“淘汰”了。
可是从“寻找自我”、“活出自我”的眼光看去,到底是谁被“淘汰”了呢?
那些“活出自我”的人,已经不再那么专注于外在世界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领先还是靠后,也不太在意别人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他,转而关注自己更看重什么、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
“活出自我”的人并没有也不想淘汰掉任何人,因为他们不需要靠着淘汰任何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那些没有完成“寻找自我”的人,往往会介意别人过得怎么和自己过得不一样,往往喜欢评判别人,并以“淘汰”别人为“荣”,以被人“淘汰”为耻。
5
人生际遇的改变往往就发生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是看不出人与人之间特别大的差异的。那个时候,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在用“比较”模式生活,差异也多局限在分数高低、荣誉高低。
而当岁月流淌,特别是当我们对衡量人生价值的判断不再那么单一的时候,差异才真正显现出来。
人生的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社会价值。
2、自身价值。
社会价值大致就是,在别人眼中,我是怎么样的人,是“成功”、还是“失败”。
社会价值,往往是通过工作价值、婚姻价值等外显的形式来体现。那些在意自己有没有被淘汰、以及有没有淘汰别人的人,往往比较熟悉这种方式。
社会价值有一个特性,因为社会价值是外在的,常常容易变动,总有时下更流行的一款存在,因此总是不稳定的。
而自身价值是指,在自己看来,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是“成功”、还是“失败”。
自身价值往往体现在:
1、劳动价值。自己做的事情,在自己看来有什么意义。
2、情感价值。自己的情感关系(两性、亲子、友谊均包含在内),到底能不能带来幸福感。
3、情绪价值。自己能否得到以及能否给予他人爱、关怀、包容、同理等。
4、生活价值。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否真正让自己满意。
自身价值来自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常常是比较恒定的,即便改变了,也是由自己做主,是主动绝非被动的改变。
你会发现,大多数在意“淘汰”的人,其人生的价值是主要通过社会价值来体现的,很少甚至基本上没有自身价值的部分。而那些“活出自我”的人,不管其社会价值如何,都非常重视自身价值,而且尽量让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当在意“淘汰”和“比较”的人,还在试着回答,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讨人喜欢,我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才不会被淘汰的时候,这些人在解答这些问题:
到底要做什么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到底要什么样的伴侣、怎样与伴侣相处,才能拥有满意的两性关系?
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叫活出了自己?
当思考清楚的时候,他们就找到了自我,当他们按自己的思考去践行的时候,他们就活出了自我。
6
什么样叫“活出自我”?
“活出自我”的人,往往不会与人争论,因为争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输赢。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好,不需要通过赢过对方来证明这一点。
“活出自我”的人,往往不太会嫉妒、羡慕别人,他们会为他人高兴,却也清楚的知道,这是他人自己的事情,其实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活出自我”的人,往往不太会幸灾乐祸,他们会有悲悯之心,却也清楚的知道,这是他人自己的事情,其实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活出自我”的人,并不自私,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的感受,恰恰他们懂得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只是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为他人的眼光背负不必要的责任了。
“活出自我”的人可能社会价值很高,位高权重,也可能社会价值很低,平凡的在人群中你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可是他并不会因为位高权重就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你不看他而垂头丧气。
7
如果你在意“淘汰”,不管你有没有被“淘汰”,你可能已经被“淘汰”了。
因为你基本上还在“寻找自我”的人生阶段,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更不要说“活出自我”了。
“活出自我”并不需要什么物质为基础,不需要什么头衔,不需要什么身世,不需要什么荣誉。但是必须得说,这也不是简单的“换个活法”、“换个思考方式”就可以的实现的。
我们都太习惯“比较”了。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就滑落到“比较”的循环中,甚至在“活出自我”中,也在尝试这种“比较”,看看谁活出的自我更多、活得更好。其实“活出自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比较”的心态。
“比较”让我们远离真正的自我,忽略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当然也会同时忽略那些我们重视的人的需要和感受。而“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回到自己身上,找寻自己的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越多“比较”的人,就离真正的自我越远。
8
不要刻意回避会让你焦虑的事情,那只会让你到时候更加焦虑。
把焦虑当做一种善意的提醒,告诉自己生活中某些东西出了问题,需要停下来好好检查一下,其实也是焦虑的价值所在。
事实上,一直处于“寻找自我”状态的人,总是会比较焦虑的。因为“比较”是没有极限的,也是“未知”。
你可能创业成功,有了15亿,可是那有如何呢?总有人比你更成功,总有人赚了15.1亿、150亿的,换句话说,有朝一日总会被“淘汰”的。
真正要摆脱这种焦虑,还是要学会容忍这种焦虑。这种焦虑也可以帮助你重回到“寻找自我”从而“活出自我”的轨道上。
那个时候,你可以继续为京沪一套房而打拼,只是那个时候你很明白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
那个时候,你可以继续为500强的高管而加班,只是那个时候你很明白这就是你想要的工作。
那个时候,你可以继续追求高富帅白富美,只是那个时候你很明白这就是你想要的爱情。
那个时候,你不再通过不稳定的社会价值和评判来证明自己,自己就能成为自己生活的评价体系。
当自己过得好不好由自己说的算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要淘汰也是过去的那个自己被一个全新的自己淘汰了。
再推荐你几篇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