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别李子勋,又别李咏:离开的时候希望世界忘记我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一杯咖啡

纪念特刊




2018年10月29日,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哈文发微博宣布李咏去世,年仅50岁。据悉,李咏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25日去世,并于当地时间28号早上10点(北京时间28日晚上10点)在位于纽约的麦迪逊大道1076号的弗兰克林坎贝尔殡仪馆举行了葬礼。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特组织这篇特刊,以兹纪念。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Young River

联系 |一杯咖啡编辑部 coffeepr@qq.com



离开的时候,希望世界忘记我


“秋者,天之别调。”


古人用一个“别”字高度浓缩了这个肃杀秋季的总体基调。


10月最后的几天,悲伤不断袭来。即便藏得很深却“不断曝光”的唐嫣大婚,也因掀起了当年看过《夏家三千金》这部伦理狗血剧观众的无限回忆,以及对她和邱泽这对银幕情侣同时也是艺人情侣CP的无限惋惜,还有几乎所有80后比较知名的女星都已经嫁为人妇的事实,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糅合在一起,所以在为之祝福的同时,也止不住伴着对岁月流逝、感情不再的淡淡悲伤。


而就在一天之后的清晨,文艺圈的一条消息震惊世人:


李咏去世。


李咏的“谢幕”给了人们一个,猝不及防。


去世之前,他经历了17个月的抗癌,当然生病就更久远了。如果想让你知道总会有办法。“不断曝光”嘛。在媒体圈混,这点资源总是有的。前不久去世的美国参议员麦凯恩(也就是2008年跟奥巴马竞争总统落败的那位)身患脑癌之后,到处蹦跶,跟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嘴仗就吵了几次,直到去世之前2天还出了一本书呢。


可是,对于李咏生病、直到去世、乃至葬礼,人们都一无所知。直到他的妻子、央视名导哈文的一则微博,人们才惊觉这个以标志性长脸著称的央视名嘴已经离我们远去……



那就是,他不想让你知道。


当然,如果你真是他身边的人,你也不会不知道。只是他没准备向公众透露,在活着的时候接受公众的慰问、关心以及道别。


这点和前几天刚刚去世的央视电视节目嘉宾、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类似。很多人听到李子勋去世的消息,也是一脸震惊,因为之前并没有任何迹象,甚至2018年上半年李子勋还在上海授课,以至于很多没能报上名的人纷纷表示“抱憾终身”。其实,李子勋常年在外地养病,还是有不少人知道的,他换过肾,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_→点击可查看一杯咖啡李子勋纪念特刊全文特刊|纪念李子勋,也纪念那些年看《心理访谈》的日子


当然,我们可能也不会关注这些。如果不是他们去世的消息,在普通大众的日常思绪中,人们可能也已经把他们“忘记”了。


这是一个“流量”的时代,经常在人前刷一下存在感的明星、专家,也已经不计其数,那些喜欢急流勇退、藏于人后、不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时不时发声的人,又如何能够引人关注呢?


许多人热衷于被世界记住,所以想尽办法上头条、怒刷存在感,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我还活着”。


而有些人则希望被这个世界遗忘。


李咏、李子勋,这两个李姓本家,在面对自己的身后,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差不多的方式。


这两天,我时常想,究竟是参透了什么人生的哲学,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选择了这样告别方式?


他们是想把最好的记忆留给大众吗?


他们是想独自面对最后的告别吗?


他们是想终究一别,何必再掀起风浪?


热热闹闹的一生,在最后的时刻,还自己片刻宁静?


可是,这一切都随着人们的错愕,他们的“突然”逝去,无从查证了。




最具争议的央视主持人


可是,人们怎么会这么容易忘记呢?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属于包括李咏、李子勋在内的电视黄金时代“国脸”的。


其中,李咏可以说是一个“奇葩”。


说实话,在以“正经”著称的中国电视圈,尤其是央视这种正得不要再正的台,李子勋这样的儒雅气质比李咏大概更容易被人看作“名嘴”。


是啊,李咏的着装风格,爆炸感的发型,那张一看就有喜剧感的脸,实在太不“央视”了。


所以,当年当他登台一年一度最正儿八经的央视春晚的时候,引来的也是最高度的争议。



一个嘻嘻哈哈一看就不正经的主持人,能主持这么隆重的场合吗?


央视是没人了吗?


还是他靠着妻子哈文是央视导演,走的后门啊?


到底看起来,还是朱军这样的翩翩君子更合适啊。


《艺术人生》这样的节目主持人,有文化有涵养,比什么“非常6+1”的无脑综艺要有档次的多!


我想当年一定有不少人有过类似的想法。


时间是最会打人脸。


特别是看透一个人,真的非常需要时间。


谁会想到“朱军大哥”在舞台之后,竟然会是这副道貌岸然呢……


又有谁会想到,李咏是以这样“静默”的方式来处理自己人生的终点,完全不同于他“张扬”的主持风格,让人肃然起敬。而现在哪个台不是“嘻嘻哈哈”的主持风、着装风,综艺节目更是层出不穷,倒是“端着”的主持人差不多都快下岗了,他当年颇具争议的主持风格,不过是“领先”了十年罢了。


客观来说,是李咏颠覆了中国人对于主持人的刻板印象,他也丰富了中国主持人的职业形象。原来主持人是可以这样的,可以穿的那么时尚带感,可以这么特立独行。


所谓不破不立。就这点来说,李咏当年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为后人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为21世纪第二个世纪井喷式的娱乐发展开了先河。


百花齐放,可惜他这朵花开的太早,又凋谢得太快。



难忘黑色的三分钟


2007年央视春晚,是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届春晚,之后再有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春晚时刻,大概要到“云迪找力宏”的2013年了。


我想可能也是李咏最难以忘怀的一届春晚。


时间倒推一下,当年的李咏其实也就39岁。和前面提到的“朱军大哥”一起同为那一届春晚的主持人之一。


说这一年的春晚令人难以忘怀,是因为主持人在零点报时前互相抢词引发的春晚“黑色三分钟”。你现在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搜“春晚黑色三分钟”应该也能找到这段视频。百度百科还专门有这个词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视频为2007年春晚黑色三分钟剪辑)


以下是当年媒体的报道,可以部分看出当年的混乱:

张泽群背错对联只是开始,高潮部分则是朱军抢李咏、李咏抢周涛、周涛抢朱军的“抢词事件”。


当时李咏说:“在新的一年里呢,我们六位主持人呢也要祝现场的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尤其是今年啊生下宝宝的妈妈同志们……”就在此时,朱军突然用高八度的音调压着李咏的“妈妈同志们”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零点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到来!”


朱军的突然“抢词”让李咏一时有些发懵,在朱军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的时候,被噎住的李咏只能下意识地跟着“啊”了一声。


在刘芳菲说道“让我们把这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愿……”时,她突然收声了,而且没有其他人第一时间接词,台上出现了可怕的空白,直到周涛姗姗“说”迟———“……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时,李咏又抢着说“播撒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这是第二次抢词。


最后到数秒阶段,周涛说:“还有15秒”,结果朱军制造了第三次抢词:“让我们一起,预备,10……”这段黑色三分钟后,周涛很无奈地看着李咏,而李咏主持完就急匆匆直奔后台。


和当年谣传王力宏因为那句“找力宏”愤而暴打刘谦一样,那一年也有“群众”据说“目睹”了朱军和李咏为此闹僵,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们在后台大打出手的全过程。


当然,基于对“朱军大哥”更多的认同,当时的人们更多是对李咏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到底是一个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怎么能担当这样大的活动的主持人呢?


连朱军自己也在自传里说,台里的导演后来规定,凡是在台上出现类似搞不定的情况,以后都要听朱军的。


中国人喜欢迂回表达。至少我听下来,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说,这件事,是因为有人不听朱军的,所以才惹的祸。


到底是在说谁不听话,不言自明。


可以说“黑色三分钟”是李咏生涯中一个转折点。


当年的中国还没现在那么“宽容”的气氛。时隔一年2008年爆发的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最终以当红的张柏芝、钟欣潼等人至今没法从这年事上翻身,陈冠希更是直接退出演艺圈,就可见一斑。而10年之后的中国,那些小鲜肉们比这个更加乱七八糟的事情层出不穷,也没有见多少人来声讨,该登台唱歌的唱歌,该演戏的演戏。


何况李咏还是身处在体制内。


在这样的空气,在这个的场合,总要有人“背锅”的。


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实主持犯个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犯错还不可爱呢。哪个顶级流量是因为不犯错而被人喜爱的?恰恰是他们经常犯点可爱的错,才更“亲民”,更能被更广大的受众“投射”自己。比如那个什么都不会的杨超越。


何况,集体的合作,板子再怎么打,也是不应该打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当然,谁也不能改变过去了。朱军对这件事说的话还算中肯“所有的遗憾就只能是永远的遗憾了,没有机会再去弥补。


这就是人生。


真相大白


李咏再次被众人关注,是他远赴美国,据说还“移民”了。


名人移民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是中国老百姓因为某种不便于言语表达的原因,对于这样“赚了一票”就到国外“安享生活”的生活方式有着很深的情绪,李咏自然也成为人们炮轰的对象。



当然,现在人们回想起来,颇有点“真相大白”的感觉。特别是他剪掉标志性的长发,明显是化疗掉头发的无奈。


哪里是移民享受生活去了,人家是去治病希望多活几天!!!


当然,他可以选择放出消息,告诉大家他的病,这样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在最后的日子,他是选择了清者自清,还是选择了看淡外界纷争,人们已经无从知晓。不过比起一有风吹草动就随之而起的做派,李咏的“波澜不惊”倒是颇有一点风骨。


用心理学的术语表达一下:


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你们的投射而已,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的发型、我的风格,我的失误,我的移民,这些说到底,我都没有说过什么,都是你们的“脑补”,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我穿我想穿的,我做我想做的。


包括死,我也要用我喜欢的方式去死。


这一切不必昭告天下。



这几天的社交媒体,充满了浓郁的悼念气氛。一部分是给李子勋,更大部分是给更有名望的李咏。而我认为,细究一下,一部分和具体的人有关,而更多的部分恐怕也和逝去的时代有关。


李子勋充其量算我们的父亲辈,李咏更是年轻得只能算是我们的叔叔辈、大哥辈。“死亡”对许多人来说,还想都不敢想,就这么突如其来了。


当青春不再,死亡便会追着你跑。


每一次身边熟悉的面孔离我们远去,也就在提醒着我们“死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完全不用考虑“死亡”的年纪了。面对父母的老去,也要面对自己的老去,过去的小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这样的“丧失”,需要提前有所准备才好。


我们也在悼念一去不返的大时代。


李子勋、李咏最火的年代,恰恰也是许多人内心深处更为怀念的年代。那个时候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我们还可以彼此思念不用每天被微信轰炸,我们还可以有许多消费升级不必消费降级,房价已经有点高了但是还没有那么那么高不可攀。


那个时候的心理行业更加纯粹简单,而不必像现在这样,需要提防一下这个“名家”到底是不是个骗子。


那个时候的电视节目更加健康向上、三观正常、娱而不俗,而不必像现在这样,被迫收看那些三观扭曲、语不惊人死不休、充满低级趣味的节目。


现在,李咏、李子勋已经解脱了,他们希望被世界忘记的想法可能没过几天就会实现,因为过几天人们就会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


当然,那也很可能是另一场道别,或是对道别的逃离而已。谁知道呢?




延伸阅读


最近几位名人接连的去世,让许多人对“死亡”产生一些焦虑,乃至恐惧。


本周又是西方的鬼节——万圣节(Halloween)。死亡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也可是许多人的心理困惑。


关于“死亡”,给你推荐一本好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作家欧文·亚隆所写《直视骄阳(征服死亡的恐惧)》


2014年,结合当年的马航事件,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曾连续6次组织线下的“直面死亡”主题聚会,为伙伴们提供心理慰藉和支持,提升心理能量。当年,我们推荐用的就是这本书,现在也把她推荐给你。


作者:(美)亚隆(Yalom, I. D.) 著;张亚 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3月(精装重印版)


点击下方当当网链接,可直接购买本书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8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