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人事件嫌犯落网:不能止步于狂怒,还有比愤怒更重要的事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在河北唐山发生的恶性欺凌事件,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话题,相信你也略有耳闻了,我不再赘述细节。
这一事件发生后,许多明星,大V,自媒体博主都发文谴责,网友们也义愤填膺,打人者也成为全国痛打的对象。好消息是,目前唐山打人事件的9名打人者均已落网,而受伤女子伤情稳定。
唐山打人事件,让人们再次联想起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欺凌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事件,而本来应该保护他们的社会救济机制失灵,让人更感愤怒、恐惧和无奈。
这种愤怒,甚至是狂怒是正常的,并不需要被克制,也不应该被批评。
然而,在平复情绪之后,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也想和大家诚恳地说几句:
愤怒归愤怒,但我们不能只有愤怒,只有谴责,只有向施暴者“扔石头”。
面对屡屡发生的类似事件,我们显然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了解,需要去做。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仅从自己的观察,谈几点抛砖引玉:
作为文明世界的人,我们都知道,发生纠纷应该诉诸沟通,而且是“非暴力沟通”,何以用如此暴力的行径处之?
这究竟是这群人特别霸道,还是我们的社会其实给滋长这类人提供了某种土壤?当我们环顾社会环境,确实要感到忧心:
1、一种“强者叙事”:
不分是非,不分善恶,只要你强,我就崇拜你、欣赏你、赞美你。
比如对希特勒式的战争犯不加鞭挞,反而吹捧。在某针对年幼群体的视频类网站上,希特勒相关影片的剪辑,充满了对其欣赏和追崇的“弹幕”。
平台的纵容和年幼群体的是非不分,令人担忧。
又比如,只要对自己有利,或者不伤害自己,不管别人到底是什么人,有没有在做坏事,都跟别人做朋友,或者保持沉默,美其名曰“不选边站队”,其实是精致利己,只想追随“强者”。
对弱者(当然不仅仅是女性),整体是鄙视和区别化对待,虽然有时候会以“善意”方式表达——
比如,某媒体人在唐山打人事件后,发文说“男人应该保护女人,不能打女人”,从其出发点来看,是希望表达善意,但是推演其逻辑,其实是把女性放在需要“被保护”,而非同样受到法治保护的独立个体的角度看待,而女性能否获得善待,要看男人的脸色行事。
然而,这种要看人脸色,才能获得的善待,不就是问题所在吗?
2、一套“捧高踩低”的评价体系:
“捧高踩低”本来是被人看不起的,是一种势利眼的做派,没想到却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不少人的核心评价体系。这其实是“强者叙事”的一种自然延伸,即谁得势,追随谁,谁失势,就顺势贬低谁。
比如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和另一位没有得到名次的女选手,一个被极大地捧起来,从她个人到祖孙三代,都被夸出花来,而另一位失利的选手,本应获得基本的尊重和同理,却被许多人嘲讽、讥笑,幸好有关部门及时给舆论“踩刹车”,才没有演变成一场“网暴”。
而在许多年轻人喜欢的娱乐行业,这种“捧高踩低”的评价体系,可堪重灾区,极大地戕害了许多年轻人的价值观。
3、一套“强者说了算”的治理逻辑:
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治理逻辑都应该是尊重法治、尊重明示的规则,不能搞强买强卖、恃强凌弱的一套,在这套规则下,弱者受到法治和规则的基本保护(而不是靠“男人”),强者也受到法治和规则的制约(而不是靠“女人”的反击)。
然而,顺着“强者叙事”和“捧高踩低”,就很容易衍生出一套“强者说了算”的治理逻辑。在这里,法治和规则并不起作用,甚至是被嘲笑的对象,而强者掌握话语权,并以强者为尊,可以发号施令、予取予求,而不用承担什么责任。
唐山打人事件之所以恶性,说到底也是因为这件事就是遵从了这套逻辑——比拳头大小嘛!
事实上,据媒体统计,唐山今年以来上的三次热搜,无一例外,都和破坏法治,随心所欲有关系,之前就有:
唐山一老农下地,被防疫人员以破坏防疫为由,要对村民做自我批评,并“游街”;
为了防疫,要求住户交出钥匙,并反锁家门。
这哪里还有半点对弱者的基本同理,对法治的基本尊重?
反正“强者说了算”!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会把宣扬武力与男性划等号,我是不认同的。以我的观察,其实上述三者,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女性追捧者、践行者,并且不以为意,殊不知其实在给自己挖坟掘墓。
不要认为,不喊打喊杀就是不宣扬武力,其实遵行“强者叙事”、“捧高踩低”、“强者说了算”,就是在宣扬武力,就是在制造“暴徒”。
唐山打女事件发生后,有人“别出心裁”地说道,这群女生也是,太不照顾这群男人的面子了,别人“搭讪”,你要学会婉拒,否则别人没面子,这不就是要找你麻烦嘛!
我且不在这里评价这种言论的问题,只想说:
为何别人拒绝,就一定是丢面子的事情?
为何丢面子,就一定要“龙颜大怒”呢?
要“感谢”这句“别出心裁”的话,其实点出了目前同样存在一种社会心态,即“病态自恋”:
1、我是好的,而你是不好的。
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心理定位分为四种:我好,你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
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便是这种“我好,你不好”。
这类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好”,无视别人的“好”,甚至会刻意贬低他人,放大别人的“缺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好”。
基于这样的基本定位,因为“我好”,既然“我好”怎么会被人拒绝?其结论只有一个:“你不好”,都是你的原因!
在唐山打人者那里,“你不好”,所以挨打活该也就自有其内在逻辑了。
2、我是好的,即便有“不好”也是好的。
唐山打人事件发生后,有一类言论也比较典型:
这是孤立事件,否则大家不会那么关注,因为太少发生了!
这件事不值得大家如此关注,要警惕,是有人在煽风点火!
这两类言论虽然立论不同,但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淡化“不好”,在“不好”里也要找点“好”的地方出来。
为何他们要为一部分打人者的行为“遮掩”?
我认为,他们是把他们的“不好”和自己的“好”联系起来了,认为他们的“不好”破坏了自己的“好”形象,为了摆脱这种“负面”,所以急着找理由为自己解脱、“粉饰”。
且不说这种“捆绑”思维本身是一个人缺乏自我分化能力的体现,一个人有“好”,有“不好”,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也有“不好”,恰恰才是最大的“不好”,因为这就不会有什么进步可言,而所谓的“好”也就无以为继,即便曾经有进步的地方,也会因为固步自封,落后于人。
3、既然“我好”,我要的都应该得到。
由于他们认为自己“好”,所以在他们的世界观中,自己是配得到一切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尊重他人的选择,什么叫个体的局限。
当然,这种世界观是很容易碰壁的,毕竟那种甘之如饴的受虐人格人数有限。
比如唐山打人事件中,众多女性都没有选择屈服,她们是凭着自己的力量在努力反抗的,而且周围的女性都纷纷站出来反抗,值得妇联给她们一个“三八红旗手”。
然而,这显然没有止住这些人的残暴行为,因为在这些人心中,自己应该得到的没有得到,是不正常的,显然也“不是自己的问题”,为了让这一切变得正常一点,他们势必要让造成这些问题的人——反抗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以上这些,在心理学中都被称为“病态自恋”,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虽然是用“自恋”这个词汇,究其根本是极度的自卑作祟。
这些人根本不是什么心理的“强者”,反而是非常虚弱的“纸老虎”,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看清其本质,不被其虚有其表的外形所迷惑。
该怎么看这些实施暴行的“纸老虎”?
没有人天生是罪犯,天生反社会人格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他们是怎么从“好人”,变成“坏人”的?
有人说,唐山这个地方,在1976年大地震后,就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恶霸横行,这是老传统了。
我不想做这类“地域黑”,毕竟,我所在的上海,在疫情下,也有人虐杀小动物,也有人“狗仗人势”,对老百姓恶贯满盈。
事实上,这些年,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不局限一地。
如果你具有国际视野,便会发现,疫情以来,类似这样的戾气随处可见。
显然不能用这种地方盛产这类人来解释,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环境的重要影响力:
唐山经历大地震,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接着又面临许多经济困境,失业人群暴增,这是上一轮恶霸横行的大背景。
而当前,我们也有长期疫情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同时我们也正面临非常严峻的经济困境,年轻人失业率非常高,许多人丧失了生活的希望。
在讨论唐山打人事件的同时,也有很多网民关注到了,这两天在北京发生的27岁女生在办公室将90后同事扎伤致死事件。
我们不能把这些都当做孤立事件,用个人极端来简单解释,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具体到个体。
当一个人遭遇重大精神创伤,他对外界的基本感觉就是不信任。
由于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们也不认为别人会考虑自己的需要(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因此从外界获取所需的方法,往往就变成威胁。
从这个维度去理解“宣扬武力”、“病态自恋”,或许会发现,这些表现何尝不也是重大精神创伤后,维系脆弱自尊、寻求外界所需的一种方式呢?
虽然,这是很病态,也是不可持续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正身处一个陌生人社会,别看疫情下小区团购很火爆,但是对个体的心灵创伤和经济困境,往往是视而不见的。
这种忽视,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并不比他们本身遭遇的遭遇造成的心灵伤害轻,特别会诱发那些从小就没有被很好对待过的人的精神创伤。
而这种创伤,特别是被忽视的创伤,对一部分人来说,就会用激发他人暴怒、厌恶的方式来“回应”。
对他们来说,与其被人忽视,不如自己做“坏”。
弄不好他们宁可被人抓住、被惩罚,也不愿意被继续忽视下去。
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也不能止步于狂怒了,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抓住几个施暴者是容易的,惩罚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要处理这些深层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
停止对“宣扬武力”、“病态自恋”的纵容,加强特别是对创伤易发重点地区(大地震、大疫情,本身就是创伤重大诱发事件)人群的心理关怀。
必须看到,我们正身处一个满是创伤的环境中,如果你已经伤痕累累,请对同样受伤的人报以基本同情,如果你此刻是幸存者,也请努力做点事,发挥积极作用,否则谁知道自己会不会一直那么幸运下去呢?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有看到,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复制这次事件的视频和截图,这是特意为之。同时,我也呼吁大家不要继续这么做。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一直呼吁,媒体使用此类暴力事件的视频和图片时,不能抱着吸引眼球的心态,不加特殊处理就加以传播。对于此类现场视频和图像,一定要考虑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示范”效应,避免让一部分公众因此大受刺激造成心理创伤,更要避免激发其一些人内心的“创伤”,进而效法为之。
另外,对于受害者来说,自己被欺凌的影像也不一定希望被那么多人围观,而且这种围观借由互联网正不断地、反复地、爆炸性地发生,不利于其从伤害事件中恢复。
再次恳请大家!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你搜索过哪些关于“性”的问题?|谷歌最常搜索的性问题和性词汇
被拒绝了怎么办?|恐“拒”者拯救指南
疫情快结束,他摔死网红猫:警惕“我不好,也不让你好过”的人扯后腿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上海本地版】我想找个人聊聊: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咨询心理问题也告急,请站出来做大家的心灵“团长”|公益志愿者招募【六月线上心理研修】年少便识愁滋味:儿童青少年抑郁心理普及课6月线上工作坊报名:支持性心理治疗实操普及课
心理咨询师治疗水平精进团体成长小组招募(公益价线上)
心理咨询从0到1的关键技能:《助人技术》系统培训招募(线上)深入理解亲密关系:《爱与岁月》精神分析视角下爱情研讨课报名
为后疫情时代做准备:创伤治疗经典《创伤与复原》线上读书会报名让心理学更好看更好听:一杯咖啡剪辑&声优志愿者招募中(2022)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