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梦华录和美国堕胎法案感到失望,但请不要仰赖古人来捍卫权益
自我成长专刊AC专栏
从口碑爆棚到直线下降,实现惊天逆转的《梦华录》大结局了,这个作品爆出令人惊掉下巴的“双洁”设定(即男女主都是“处”,并且以此为噱头),被人认为远不如原作元代关汉卿,这位距今已近1000年的古人思想现代和开明,为此许多人批评编剧、主要演员,为何如此“开历史倒车”。
无独有偶,另一个引起更大波澜的,也让人有“大开历史倒车”感的是,美国最高法院通过的最新判决,推翻了近50年前赋予美国女性的堕胎权,有不少人悲观地说,这是开启了美国的“黑暗时代”。
当然,到手的权利,特别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权利被剥夺,不仅让许多美国人感到愤怒和担忧,也让大洋彼岸的中国人心有戚戚焉。
这两个几乎同期发生的事件,虽然事情本身没有什么相似性,但内核却惊人一致,就是让人感到一种被一部分人看作“落后”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占了上风,中性一点的表达,也是社会趋于保守的一种象征。
当然,许多人都在表达愤怒和不满,我也不太满意。但是,有些奇怪的是,有很多人的愤怒和不满来自于这个底层逻辑:
为何这些古人已经拥有的(权利),比他们更现代的自己,怎么就不能拥有了?
今人怎么还会退回到不如古人的时代?
比如对《梦华录》的编剧,不少人的意见是:
为何古人(如关汉卿)能够直截了当地歌颂“风尘女子”,而到了你笔下,怎么就如此看不起“风尘女子”,还要以“洁”为荣?
给我的感觉是,有很多人似乎寄希望于古人来为自己捍卫权益。
你看,关汉卿能做到的,我凭什么享受不到?
我必须指出,可能正是这种想法的人多了,在各种因缘际会下,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了目前这种“倒退”情况的发生。
为此,我想专门和大家谈这一点:
01历史从来不是一定朝着进步方向发展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年来,全世界范围看,保守思想都在回潮。
很多人会感受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权益,可能还不如自己的父母,不如爷爷奶奶一辈,甚至有些不如一两千年前的人,这肯定会有一种失落感。
但是,我们首先就要明白,人类的历史本来就不是一直朝向进步这个方向发展的。
另外,谁来定义什么是“进步”的?
不同的人对“进步”也有不同的想法。或许在他们看来,你认为的“退步”,恰恰是“进步”的。
就说《梦华录》好了,这部作品的名字,来源于《东京梦华录》,是南宋人追忆北宋生活的作品。
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就是今人不如古人,所以追忆往昔。
但是,这部作品的时代过了不多久,蒙古人就要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的铁蹄,会让这个时代的人过上更艰苦的生活。
因此,即便只看中国历史,你能说历史一定是进步的吗?
但是,蒙古人的开疆拓土,在一定程度上又催化了欧洲从野蛮的中世纪中醒悟过来,进而有了后面的文艺复兴,为现代欧洲奠定了大历史基础——当然,整个过程可能是以野蛮杀戮的方式,相当残酷。
当我们用历史的望远镜看问题,会发现,不仅历史就不一定是进步的,甚至很多时候,就是进一步、退两步,同时,如何看待历史的进步、退步,有时候也很难以一时一地的观感来看待。
面对目前的现状,或许我们也要保持这份对历史的望远镜视角,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否则很容易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感伤,缺乏对整体的把握和抱持。
历史的变革,也是经由人主动推动而成
既然历史不一定是进步的,那么,这些渴望进步的人,就注定这般被人拨弄的命运,只能束手无策吗?
历史和现实,虽然都是比较大的概念,但归根结底,是靠一个个体组成的。
从大的系统观来说,每个人虽然微不足道,但都是时代的一分子,当个体凝聚起来,可能就会对这个系统产生一些影响,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
我们就先来说近一点的。
美国历史上的这个“堕胎法案”即“罗诉韦德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1969年12月,一位德克萨斯州21岁女孩诺玛·麦考维第三次怀孕。
这次是她遭遇性暴力的结果。
晚年的诺玛·麦考维
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即便是这种情况,也是要生下来的。
站在当时的历史格局,她一样是无力的。
要知道,百年来美国各州均禁止堕胎。
然而,她不信邪。
她不甘于命运如斯。
她遇到了两位年轻律师,她们两个人也希望来一次“造反”,而诺玛·麦考维的故事在他们看来,更容易博得大众同情。经过精心选择后,她们觉得可以冒险一试。
罗诉韦德案时的律师
由此,麦考维以法定假名“罗伊”,向地方法院起诉德州法律违宪。
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并且引发了社会热议。
1973年,当时的美国大法官们以7:2投票判定:
女性在怀孕的一定期限内堕胎属于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保护的隐私权,不受外部因素干涉和阻挠。
此后,美国各州逐渐放宽堕胎禁令与限制。
如果没有这些个体的努力,哪里有这50年美国女性对身体比较自由地掌控呢?
如果他们晚一些推动,或者总在等别人来推动,会又是什么样的结果?
宣布胜利的现场照
我们再说说久远一点的。
《梦华录》大结局时,公布了幕后的大boss,也是许多人看《包青天》电视剧中的终极反派人物,历史上的宋朝刘皇后刘娥。
不要看她是文学作品的反派,其实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性,可谓1000年前杰出女性的代表。
刘皇后出身于草根阶层,和《梦华录》中刘亦菲饰演的角色一样,都是以歌舞谋生,所谓“以色侍人”。
刘娥的影视形象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15岁的她就为生活所迫,早早嫁人,当然这也是古代许多普通女性的基本命运。
因为机缘巧合,她被当时还是皇子、未来登基做皇帝的赵恒一眼相中。她把握了机会,成了他的女人。
当然,这时候的她,没有任何依靠,只能靠“以色侍人”来获得存在的价值。
等到这个男人做了皇帝,由于自己出身低微,同时还是“二婚”,即便受到宠爱,她也依然被许多人鄙视,如历史上知名的寇准,就很不待见她。
是的,在那个时代,即便不太看中“双洁”问题,但是依然对出身有严重的歧视。
但是,她并不准备就此做一个“以色侍人”的人。
刘娥的影视形象
她用自己的才华、手腕,成功地在皇帝的末期,成为他的辅助,并在皇帝去世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扮演了历史上类似武则天的位置,甚至穿上龙袍,统治整个国家。
历史对她的评价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即一个具有武则天和吕后(两个同样“临朝称制”的女性)的才干,但没有武则天和吕后身后如此恶名的女性政治家。
她在历史上有什么突出贡献?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宋朝有了国家最早的纸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这个决定就是这位刘皇后作出的。
人类最早的纸币“交子”
又比如,在她的丈夫执政后期,发起了被《宋史》称为“一国君臣如病狂”的“天书运动”,让这个国家进入大混乱、大倒退的十多年,也是因为她上位了,果断终结了这样的混乱,可见魄力。
作为一个女性,你或许会认为她可以获取权力,是“借腹”上位。但是,她终身未育,是把自己的宫女所生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扶上皇位,这当然也是“颠覆性”的。
这段往事,随着后世编排,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最初本源。虽然影视作品中,她是个坏人,真实的历史却是,她虽然残忍地让孩子与母亲分开,但依然保留了这位母亲的待遇,并没有如传闻中那么刻薄,权柄如斯,能够如此,也实属不易了。
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女性,在那样的时代,要做到这样的事情,有多么的艰难,但是她就是逆天而行,从一个普通女子起步,成就了这番具有颠覆性的事业。
刘娥画像
虽然这个人物没有武则天那般有名,但是历史对她的评价并不低,至少在她治下,整个国家“海清河晏”,从这个角度看,她个人命运的改变,也改变了当时亿万人的命运。(据历史学家推算,北宋时期,中国人口首次过亿)
我们回顾这些历史,如果只是停留在他们获得的成就,理所当然要继承下来的层面,那是很狭隘的。事实上,如果他们也这样想,只想顺着古人的成就,继而承之,也就不会有他们的成就了。
比如刘娥,如果她也这样遥想,或许只能默默承受那个歧视她出身的时代,并且以此建立基本自我认同,哀叹自己怎么没有赶上武则天那样的好时候。
刘娥的影视形象
我们今天回顾这些历史,真正需要的是继承他们的开拓精神,是无所畏惧,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创新局面的勇气。
我们绝对不能躺在历史人物的功劳簿上,认为他们获得的,你也一定能获得,这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系统观:
如果你不想在历史进程中发挥自己作用,主动去捍卫或者去争取更大的合理权益,那么其他人可能会去捍卫或者去争取对他来说更有利的权益,这时候自然就不是你说得算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因此,不要气馁,也不要羡慕古人,历史的进程,也取决于我们怎么做。
接下去需要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
首先,长远来看,保守和改革分成两派是大的趋势,因为这本身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扪心自问,也许你在有些方面是有一些进步思想的,在有些地方,是不是你可能也是退步的?
比如,你捍卫女性权益,这是进步的,但是你并不关注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亦或者想当然认为他们过成今天这样是他们自找的,也或许就是一种退步的表现。
人往往看不到,也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
我们其实更应该推崇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允许各种观点、各种人生取向的共存,而不是轻易以自己价值观为“唯一标准”,并且随便动用权力,去压制别人。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不侵犯别人(你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侵犯你,别人没有讨好你的义务),都值得尊重。
其次,要鼓励对话,而不是相互斗争。
我们会看到,目前很多话题,几乎都是处于双方打嘴仗的水平,有多少人是真切地讨论话题本身,是在解决问题的?
究其实质,这些嘴仗更像一种“权力争斗”,因为谁不想认输、不想甘于下风,所以为了这种“面子”在那缠斗,至于到底赢得了什么,有时候自己也不太知道。
这种斗争态势本身,值得警惕。也要警惕,有些反社会人格因为比较喜欢看到他人斗争、撕裂,从而挑拨离间,破坏对话的基础。
事实上,当我们放下“权力斗争”,去看待彼此,会发现,大部分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异,大家都是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当然,这一点有时候会有些分歧,但这种基本出发点,几乎是一致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另外,有些问题,属于常识性的问题没有做好科普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还有大量的扫盲、科普的工作等着你去做。
最后,要努力争取多数人的理解和认同。
总是用暴力的方式,动不动说指责这个批评那个,埋怨别人不来帮你——以上这些方式,貌似是现在许多人争取权益的方式了。
《梦华录》的争议也好,美国堕胎法案后的热议也罢,我们都能看的这样的景象。这样的方式,好像能够吸引更多人注意,同时也能挖掘人内心的内疚感,或许在一定程度是有用的。
但是,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认为这种做法往往于事无补,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只会让更多人觉得有点太过疯狂了,甚至产生“逆反”,要想一些办法压制你。
你要做的是争取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支持,认同。
包括那些可能站在你对立面的人。
这一点,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古人”,虽然没有用这样的理念表达,但其实都是这么做的。
情况是让人担忧的,但是如果你什么都还没做,也就还没有灰心丧志的理由,说不定这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候呢,不要“丧”,行动起来!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我家有个瘾君子怎么办?”|物质滥用者家庭的"救赎之路"
萨提亚:她的家庭治疗理念让人备受鼓舞,还是过于理想化?
如果不想女儿被这个世道欺负,请你成为女性主义父亲
心理咨询从0到1的关键技能:《助人技术》系统培训招募(线上)深入理解亲密关系:《爱与岁月》精神分析视角下爱情研讨课报名让心理学更好看更好听:一杯咖啡剪辑&声优志愿者招募中(2022)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