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分享这一自杀干预计划很重要,原因有很多:
(1)随着疫情的发展,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关于自杀的新闻出现的频率也在上升;
(2)《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70%抑郁症患者获取抑郁疾病知识的来源为"心理公众号",44%为B站、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3)大家都知道,在宠爱下长大的青少年和新生代年轻人的思维更高频率出现功能失调,这会导致抑郁症;
(4)综合2004-2012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2013-2016的《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来看,自杀是中国青年人(15-34岁)年龄段排名前列的死因。
2015年我国青年人自杀率的年龄差异显著,25-34岁年龄段相对于15-24岁年龄段是一个陡升的趋势,所以25-34岁年龄段是青年人自杀高位年龄段。
图源自知乎: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很多网友都提出了类似以上的疑问
这可能是由于青年人在这个年龄段,开始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并尝试独立生活而又缺乏生活、工作经验,同时又要面临成家立业的巨大压力所导致的。
注:该数据的文章来源为《南方人口》2018年第4期,标题为《中国青年人的自杀现状和变动趋势(2003-2015)》
图源自电视剧《我的解放日志》
(5)而如果你知道怎么做,你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被吓呆了,吓得要死!我挂断电话的时候是凌晨三点多。小洁(化名)刚打电话告诉我她要自杀。
我立刻就在肾上腺素的冲击下惊坐起来。
“不,小洁,不要这样做!在我到你那里之前,什么都不要做。答应我。”
图源自电视剧《我的解放日志》
我虽然在大学主修心理学,但我一点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们在餐厅度过了这一晚剩下的时间,喝着咖啡,聊着天,直到我想出了一个计划。
在度过了我生命中最长的五个小时之后,终于到了早上八点。
我带她去了我学校的牧师家,他肯定有过处理自杀相关事情的经验,知道该怎么办。
他确实有!
自杀干预计划
这件事发生在将近50年前,但我并没有忘记那种胃部不适的感觉,那种因为不知如何是好而产生的反胃、焦虑和无助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遇到了许多想自杀的“小洁”。我想分享我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如果需要的话,你也会知道该怎么做。
图源自大卫·布雷德霍夫博士
1、注意观察
仔细观察,认真倾听。
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都会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周围的人间接知道(参见自杀行为的警告信号)。
他们可能会说“我走了你会很想念我”或者“这真的没什么关系了。”
他们通常患有抑郁症,有睡眠和饮食问题,在工作或学习上有困难,或者突然放弃珍贵的财产或所有物,就好像他们在执行临终遗嘱。
2、不要害怕直接询问
如果你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信号,请直接询问,不要拐弯抹角或暗示。
直接坦率地说出来!
你可以直接问:
别担心,你不会把他们推到自杀的边缘。
当有自杀倾向的人被问及时,最常见的反应是有一种解脱感,“终于有人看到了我的痛苦了!”
如果对方否认自己想要自杀,那么就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解决问题。你可以协助他们制定计划,并建议他们利用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资源。
如果对方承认了自己有自杀倾向,那么你的下一个任务就是评估这个人的致命性。
3、评估致命性
真诚地表达你的担心。
你会和他们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和相互的信任。不要带入主观评价,可以提出一些能获得重要信息的问题:
“你有这样的想法多久了?”
“你有具体的执行计划吗?”
“如果有,你的计划是什么?”
“你有没有为这个计划采取任何措施?”
最终来确定这个人的致命程度(参见自杀干预计划中的致命水平)。
4、用行动计划进行干预
请根据低、中、高每种致命性遵从相应的建议指导原则。
如果一个人的致命性较低或中等,可以让他们签署一份不自杀协议书。幸运的是,大多数人都会遵守这个协议。
如果这个人的致命性很高,请拨打110或当地的自杀预防热线,如希望24热线(400-161-9995),来寻求帮助。或者,如果对方愿意,可以将其送往当地医院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当地医院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将能够评估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安排住院治疗。
此外,当自杀干预计划建议“制定计划”时,它指的是格拉瑟的计划八要素(Glasser, 1989):
计划需要是:
简单的
从小入手
做点什么,而不是停止做什么
取决于你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做什么
具体的(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做)
可重复的
可以立即开始做的
可以承诺执行的
小洁的大团圆结局
这件事发生几年后,我在机场遇到了小洁。
她已经是航空公司的空姐,她结婚了,有几个孩子,最重要的是,她很幸福。
学着每天友好地说你好,再见。带着爱、优雅和感激去做所有的事情。
想把这句话放在结尾送给你们:“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总有人守护着你。”
也希望每一个看见自杀讯息、接到自杀求助电话的人,都不要再不知所措。希望每一颗决定要陨落的星星,都能在守护着你的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引力。
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些内容,也希望你永远没机会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