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亚隆《叔本华的治疗》:当代年轻人如何走出三重心理困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阅读杂志 Author 陈鼎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本文已刊发于《新阅读》2022年08期,可在知网等平台查询,此系一杯咖啡平台转载。
欧文·亚隆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心理咨询师、作家,在国内也有许多“拥趸”,他创作的《当尼采哭泣》《爱情刽子手》等书,是许多人了解心理咨询为何物的“入门”书。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叔本华的治疗》是不容错过的存在。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怎样的书?
叔本华是德国知名的哲学家,据欧文·亚隆研究考证,叔本华的思想对弗洛伊德创立“潜意识”学说具有启发性的影响,可以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开启了现代心理治疗的先河。
但是,叔本华的哲学却没有帮到他自己,他与家人关系疏离,终身未婚,不与外界往来,生活态度悲观消极,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脾气古怪、一心钻在书斋中的“怪人”,这引发了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亚隆的同情心。
他希望用自己的笔触“跨时空”来治疗叔本华,这就是《叔本华的治疗》写作缘起。
(叔本华像)
在实际创作中,考虑到叔本华生活的年代(19世纪上半叶)还没有心理治疗,为他安排一个心理咨询师有点过于“违和”,他便创作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身世、性格、言行与叔本华如出一辙的人物菲利普,为“叔本华”提供治疗的人,则是一个方方面面和亚隆本人很像的心理咨询师朱利亚斯,而朱利亚斯为菲利普提供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团体心理咨询”。
如果有人希望学习团体心理咨询,《叔本华的治疗》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教科书。当然,《叔本华的治疗》的“野心”,并不止于一本教学书。
当代年轻人,有哪些与主人公相似的心理困境?
亚隆笔下的叔本华,即主人公菲利普,是一类我们在现实中会感到有些熟悉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当代年轻人的共同心理困境。
1、遭遇系统性的原生家庭困扰。
叔本华的父亲严厉,强力干预子女的未来选择,母亲则习惯将夫妻关系的冲突“转嫁”给子女,导致家庭关系极其疏离。
这些年来,许多年轻人谈及心理问题,总会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有些社交平台甚至常年有“父母皆为祸害”的讨论,认为家庭是自己许多痛苦的源头。
2、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叔本华有句名言,被称为“刺猬效应”,书中也反复引用: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怎么样的人际距离是合适的,他们常常用“拉黑”“宅家”等方式处理,与不跟外界往来的叔本华有一定相似性。
3、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非常优秀,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为此许多年轻人陷入了抑郁状态中。
心理学家徐凯文对此提出“空心病”概念,其实叔本华可以说是“空心病”的鼻祖,他对人生意义提出了自己的“钟摆理论”: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
面对这三重心理困境,叔本华采用了以下的方式来应对。
1、面对痛苦,及时行乐或理性应对。
既然生活有如此多的烦恼,那么,何苦让自己沉浸其中?
要么及时行乐,要么提升认知,用理性的“大彻大悟”来面对。
叔本华早年耽于男女关系,后埋头书堆,用大量的理性分析好像找到了应对心理困惑的“答案”。
2、减少人际交往,选择独立生活。
人际关系那么复杂,远近很难拿捏,何必如此烦心?
叔本华选择回避一切关系,此举好像真的少了很多人际困扰。
现在许多年轻人崇尚独立,言必称“社恐”,尽量压缩人际活动,并认为这是解决人际问题的“出路”。
3、面对无意义感,沉溺“虚拟世界”。
叔本华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世界,并沉浸其中。
现代娱乐社会,许多年轻人不知不觉跌进了一个又一个“虚拟世界”,他们或沉溺电子游戏,或者追逐明星面孔,然而,一旦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各种羁绊。
亚隆开的心理“药方”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叔本华好像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依然感到痛苦。
许多年轻人也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已经找到一些处理办法,为何依然没有快乐起来,没有感到真正的解脱。
那么,问题究竟该如何破解呢?
亚隆在书中开出了三个“药方”。
1、人际的问题,总要依赖人际去解决。
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人终究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谁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佯装“不需要别人”,或许就是非常需要别人的体现。
亚隆认为,既然一切问题来自人际,那就还是得回到人际中去解决,这就是“团体心理咨询”:
一群同样有着人际困惑的人,聚在一起,在咨询师带领下,交流各自的问题。
当然,不同于生活中的朋友聚会,人员经过专业人士选择,以平等、坦诚为基本原则,没有谁是领导,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并给出反馈。
通过这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呈现问题,处理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2、痛苦总会再现,关键是要获得“修复性经验”。
心理学并不认为痛苦感是需要回避的,甚至回避本身会造成更多的苦难。
回避本身意味着痛苦真实存在,然而回避并不能让痛苦真正消失,它只是躲起来,总会暗中使劲。
在亚隆看来,团体可以赋予痛苦以一种“修复性的经验”,即事情会以一种治愈性的方式发展,让当事人感到原来事情还有其他的可能:
可以做过去做不到的一些事,说过去不敢说的话,理解过去无法理解的观念,而这一点才是避免痛苦重复性的根本。
3、被认可、被需要、被人爱,可以抵偿人生的无意义感。
人活着有何意义?这是终极哲学命题,亚隆给出了颇具启发的观点:
既然生命是短暂的,种种哲学的求索依然陷入虚无,那么我们不妨接受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是可以通过关系,我们人与人相互的依存,创造其意义:
在人与人真诚的互动循环中,我们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我们,我们爱别人,别人也爱我们,我们需要别人,别人也需要我们——我们感到被人认可、被人需要、被人爱,是人类在“痛苦和无聊”中真正赖以慰藉的所在。
书中菲利普获得治愈性的时刻,是一个憎恨了他20年的前女友对他说,“我本可以爱你的”“你是我见过最出色的男人”。而之前,他对别人逢场作戏,别人也这么对他,他从来没有真正被人发自内心地爱过、认可过。
这何尝不也是许多陷入心理困境中的人,同样期许的治愈性时刻呢?
参考阅读: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浅韫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