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鑫虽被永久“禁言”,但是她留下的四个问题依然需要解决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4-11-26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6年前,在日本发生的一场情爱悲剧,导致女孩江歌不幸殒命,江歌母亲江秋莲和刘鑫这两个女人对簿公堂,许多中国网友也陷入深度撕裂和对立。

近期,江秋莲公开向某社交媒体表示“抗议”,要求禁言刘鑫。因为刘鑫被法院民事判决赔款之后,在该社交媒体公开寻求网友募捐,且几天内有成千上万的网友支持刘鑫,公开打赏她,这一系列行为,严重刺激了江歌母亲。

在诸多网友的呼吁和主流媒体的声讨之下,刘鑫的账号及其新设账号旋即被禁言,号称“永久禁言”。

看起来这件事“到此为止”,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围绕刘鑫,围绕江歌事件的争议并不会因为一方被“永久禁言”就此真正消停下来,相反可能会变得更加碎片化、去中心化。

为何这一事件在六年之后,依然甚嚣尘上?

围绕刘鑫的网络争议,为何很难一锤定音?

为何看起来明明就是有错在先的刘鑫,会拥有那么多所谓的“脑残粉”?


这是在刘鑫被禁言之后,值得社会大众思索的问题。在我看来,围绕这一事件,至少有以下四点,是值得社会各界深思的,在这几点没有得到重视之前,刘鑫和其留下的争议,恐怕还将继续发酵:


重大创伤当事人如何走出来:

“死”掉的人,不仅仅是江歌


江歌事件发生距今已经6年,这期间发生了许多社会悲剧事件,大多已经被人们淡忘,但是江歌事件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般。

更重要的是,一般来说,一个重大创伤事件,应该遵循越来越走向平淡,当事人渐渐退出社会舆论中央,回归自己生活的方向发展,但是江歌事件并非如此,几个主要当事人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在社会舆论中,而且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发展到如今的势如水火、你死我活。

法律本来的功能是定分止争,但是围绕江歌事件的法律判决完全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让分歧变得更大,甚至成为一场又一场“论战”的导火索和引线。


本次刘鑫公开的募款,在我看来,就是对判决本身的“不服”,甚至是“赌气”,更是借由如此多的人公开打赏来宣誓

法律虽然可以判决我输了,但是在社会舆论的范畴中,我依然有许多支持者,自己并没有全盘输掉。

这样的结果,很令人尴尬,也很为难,因为本来被寄予厚望的法律途径,已经失去了作用,反而可能被人利用,成为相互攻击的武器。

我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创伤问题,需要回归心理创伤疗愈的逻辑来看待

江歌事件,导致江秋莲失去了女儿,对她来说,是巨大的精神创伤。六年来,她是借着对抗凶手陈世峰、对抗“毒闺蜜”刘鑫幸存下来的,但是,这种幸存策略也导致她一直深陷这一事件,很难重获新生。

同样,对刘鑫来说,这样的事件,以及随后陷入其中的舆论争议,也让她陷入巨大的精神创伤中。看得出,她是希望尽快从这一事件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如其改名为刘暖曦等行为,均是这一逻辑的自然延伸。

但是,事情恐怕没有那么容易真正结束。从外因看,是江秋莲在一直“纠缠”她所致,从内因看,这件事其实从来没有被真正“处理”好,所以她才会一波一波卷入其中,最终“配合”江秋莲,成为了这六年里的主要“反派”角色。

而与江秋莲共情,或者与刘鑫同频的网友们,也在一波又一波的论战中,代入自己的角色,也深陷在这一巨大创伤中。

谁都没有真正从创伤中走出来,反而愈陷愈深。

这才是本次事件的最大悲剧。

可以说,这一事件,“死掉”的人,不仅仅是江歌,也是江秋莲,也是刘鑫,还有卷入其中的所有人,他们都活在六年前,陷入了一场“死局”。

因此,如果不从心理创伤修复的角度出发,江秋莲和刘鑫的命运“纠缠”,以及围绕两个人的网络喧嚣,将继续下去。而且,每一次的喧嚣,都会增加创伤的深度和广度,让创伤扩大化和复杂化。

无论是江秋莲还是刘鑫,亦或者深陷其中的网友,恐怕首先要处理的,不是各类法律和舆情,而是回归自己的内心,是如何抚平这一事件的心理创伤。


当然,心理创伤不容易处理,有时候怪罪一个人,把所有的矛头指向这个人,是宣泄内心痛苦比较简便的途径——事实上,江秋莲怪罪刘鑫,刘鑫怪罪江秋莲,正是沿着这种路径的自然演绎。这并不稀奇,也不是什么“道德问题”,正是两个人心理创伤的外在表现,绝大多数创伤事件当事人也是这么做的。

然而,须知,这种路径看似可以在当时减轻一些痛苦,但是从长久的角度,只会让自己与另一个人的命运高度绑定,并且失去自我疗愈的主动权。

事实上,江秋莲和刘鑫的关系,在六年内变得更加“紧密”,她们高度敌视对方的所有做法,都暗含了一个心理逻辑:只要你“高抬贵手”,我就会好一些。

然而,两个有严重问题的人,如何可能“拯救”对方,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而这恰恰也是两个人愈陷愈深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最初的创伤,来自于陈世峰的毒手,亦或者来自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那么之后的心理创伤,更多还是来自于没有摆脱这种路径依赖的结果。

江秋莲和刘鑫能否打破这种路径,我目前看不出什么苗头,但是希望围观这一事件的你,可以从她们的悲剧中获得一些警醒,不再继续泥足深陷。


为何刘鑫这样的人也会有支持者:

撕裂的舆论场缺乏倾听者


无论是江秋莲,还是众多愤慨的网友,对于刘鑫的支持者估计都有些看不懂,也会特别愤慨,怎么刘鑫这样的公开募捐行为,也会有那么多人在背后支持。

难道,世道人心变得如此这般?

可以说,也不仅仅是这一事件,近年来的舆论场上,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撕裂、对立常常发生。

好像,谁都觉得自己是很有道理的,而另一方是无知的,是被忽悠的,是有严重道德问题的,双方陷入骂战之中,从一开始的摆事实、讲道理,进而发展到人身攻击,甚至有些人原本在生活中认识,关系还可以,也因为陷入不同的“阵营”,闹得很僵,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通过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去观察一个人的三观、认知水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能在相亲等决定个人重大决定的关键时刻,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但是,更重要的是,走出判断是非的逻辑,我们会发现,类似撕裂的舆论场背后,往往有这样的共性问题

谁都想说服对方,让别人听自己说话,但是没有谁想要认真去倾听对方,特别是去倾听对方的“画外音”

如果纯粹进行事实、道理层面的争论,我认为是很难理解彼此的,因为在互联网这个高度复杂的舆论场上,事实和道理太多了,很少有人能真正全面地掌握全部的事实、道理,每个人是根据自己的偏好、信息接受渠道获知了部分事实、道理,因此,以此作出的判断,往往也其来有自,而另一方也如此(至少自认如此)。

然而,这些事实和道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至少对绝大多数网友来说,这些事实和道理,更像茶余饭后的谈资,过一阵,也就忘光了。

真正关键,但是又不怎么被看到,更不容易被提及的,是这些事实和道理背后的担忧、恐惧、顾虑。

这些情绪性的内容,往往才是决定他们站队的更关键因素。

在我看来,除了那些道德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可能所谓的刘鑫支持者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人,其实是借着这一事件,在表达自己的担忧、恐惧、顾虑,而这一部分,显然没有人认真倾听过。

比如,像刘鑫这样陷入比较复杂的男女关系,并成为“红颜祸水”一般的存在,这种舆论声讨力度,势必会让一些男女感到害怕,他们也担心自己因为陷入情感问题,最终被人如是指责。而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又比如,他们通过刘鑫看到,一旦舆论声浪起来,一个普通人想要进行辩驳是很困难的,如果自己是被人冤枉,也可能无人声援、无处喊冤,陷入只能坐以待毙的境地,这也是他们不希望在自己身上重演的。而这种恐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在撕裂、对立的舆论场上,这样的“画外音”,恐怕没有人会认真思量,并进行积极的对话,而这会导致进一步的撕裂、对立。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些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时,请不要随便贴上那些人就是“怪咖”的标签,也不要任意进行道德评断,这些做法其实都是拒绝倾听的表现,只会导致自己变得更加狭隘,听不见不同的“声音”,也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


隐身的真正凶手:

为何罪魁祸首反而神隐?


6来,江秋莲和刘鑫站在第一线“打擂台”,双方的支持者则在舆论场上奋力搏杀,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这一场悲剧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因为谁才发生的。

是江歌吗?

显然,绝大多数人不会认为是她。

是刘鑫吗?

显然,目前很多人认为,没有这个“毒闺蜜”应该不会发生。

但是,并不是刘鑫杀死了江歌!

真正杀死江歌的人,是陈世峰,是关押在日本牢房里的那个人。


虽然目前刘鑫方面指责是江歌做了一些什么,激化矛盾,而江秋莲方面指责刘鑫做了什么,导致事情愈演愈烈,但这显然都不是这场悲剧的真正关键。

真正关键人物,始终是陈世峰,是陈世峰的过激情绪和过激行为,导致了悲剧。

他是一个成年人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难道不知道吗?

难道那么容易受到另外两个女人的影响吗?

如果那么容易受到影响,也是自己的问题吧!

然而,如此清晰的责任归属,却在这6年里,被人有意无意地遗忘在脑后。

他就像宫斗剧中的皇帝一般,隐于身后,在前台的,是两个女人在那斗来斗去,争得你死我活。殊不知,真正导致这场争斗的,就是这个隐藏起来的狠角色。


认为刘鑫做点什么或者江歌做点什么,陈世峰就会(不)怎么样的想法,高估了刘鑫和江歌,也低估了陈世峰。

我认为,无论如何,需要让陈世峰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也是化解这一悲剧的关键所在。

只有彻底清算陈世峰,包括梳理其犯罪逻辑,才能真正疗愈所有人的创伤,否则都是隔靴搔痒。

当然,让男性犯罪者在这一事件下“隐身”,让女性当事人在那撕扯,这是否背后有男权社会逻辑作为支撑,是另一种男性崇拜的表现,也值得女性主义者进行思索。



“给工作机会”的背后,刘鑫们想告诉大众什么?


在公开募捐的同时,刘鑫也向公众,包括江秋莲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希望:

希望有人给她介绍工作,让她有能力自食其力来偿还。


有不少人对此说法嗤之以鼻,但是我倒是认为,刘鑫的这番表达背后,其实有一种迷茫,也是一种期望和解的信号,是可以被善意倾听的。

迷茫在于,她想重归现实生活,想要工作,这不是坏事,但是她如何才能工作,是她目前迷茫的。

舆论场容易认为,找一份工作很容易,不需要这样公开求工作机会,但是易地而处,以她特殊的身份,以及网络舆论的高压,她想要找一份正常一点的工作,其实是很困难的。哪有企业愿意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再加上,这6年来,陷入这种舆论战和心理创伤中,她还有多少工作能力,也未可知。

她希望有人介绍工作,恐怕并非是一种挑衅,而是真的困在其中。

期望和解在于,她既然表示愿意工作来偿还,可以视为她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是一种愿意“回头是岸”的婉转表达,考虑到她过去的乖张言行,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了。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谁,犯了错,只要罪不至死,都需要给人重新做人的机会,而这恰恰是目前舆论场非常缺乏的,也是导致许多矛盾迟迟难以化解的另一重原因。

舆论场更希望看到的是,坏人被惩罚,坏人被打倒,追求的是看一个人如何落魄,至于这个人如何生存,如何重新站起来,如何从坏人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漠不关心的,甚至有很多人也不愿意看到。

然而,把人逼上绝路,而不是试图改造一个人,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功能是欠缺的,气量是狭隘的,自净水平是低下的。

一个人“坏”掉了,就丢掉,再“坏”一个,继续丢掉,这样择菜式的简单粗暴处理方式,最后只会导致人人自危

谁能保证自己这辈子就什么错都不犯?

另外,把人逼上绝路,对自己来说,也是很危险的。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有些人会走上自我灭绝的道路,要么自我消亡,要么同归于尽,对于社会来说,是重大威胁和不安的来源。


事实上,给予刘鑫“给工作机会”这样的生存空间,是让她不至于走极端,同时也是促进其反思自己问题的一种办法:

一个人是不会因为被严厉惩罚,就知道如何好好地对待他人的,相反只有被人好好对待过,才会去真正彻底地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自己该如何好好地对待别人。

当然,刘鑫能够继续“活下去”,对于江歌母亲江秋莲来说也是有其意义的:

如果刘鑫真的被打倒了,走上绝路了,江秋莲又将如何自处?

社会舆论,又会如何评价江秋莲之前的所作所为?

失去了主要的“对手”,江秋莲的余生又该如何面对自己?

很难继续想下去了。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有91%的人,在1月19日前放弃了|新年计划,如何顺利完成?
重塑心态的16句话:只要重复一些东西,就会得到积极的结果
“果不其然,我又被拒了”| 三种方式对抗被拒绝带来的痛苦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早鸟倒计时!<心理治疗师的成长>30年经验笔记研修课招募
早鸟倒计时|心理研修课<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2年度目标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杯咖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