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野千鹤子在中国“塌房”的24小时,我见到了人性的阴暗与光芒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4-11-26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近期,在中国大火的日本知名学者上野千鹤子老师终于迎来了她的“塌房”时刻。

这场“塌房”维持不长,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发生了“翻转”,但是这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非常值得被记录下来,更值得引人深思。


上野千鹤子“塌房”的四幕剧


如果将来有人想拍摄上野千鹤子老师的传记片,那么她在2023年的这番遭遇,很适合以这一的四幕剧来表达:

第一幕:看她起高楼,看她楼塌了。

上野千鹤子老师90年代就在日本出名,这些年来,一直以女性议题成为日本学界的知名人士,她鼓励女性做自己,抨击压榨女性及少数人士的不合理制度。

在个人生活中,上野千鹤子老师一直没有结婚,但她同时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经营得很好,她一头红色标志性的短发,成为富有生命活力、不理会世俗眼光的象征。

就在上个月,她和国内一些人的对谈,让更多人知道了她,也看到了她思想的光点,她在中国获得了良好的名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她被爆,与一个教授秘密结婚,而她本人也撰文,承认自己确实结婚,并且在撰文中声明,自己并非是什么“一人教”、独身主义的教主。

镜头给到那些嘲笑和抨击上野千鹤子结婚的人。

他们首当其冲的是针对上野本人:

对他们来说,上野千鹤子的结婚,无疑是一种“背叛”粉丝的表现,是说一套做一套,明明自己也回归传统家庭,却高调地跟别人说不结婚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当然,更多地还是借这件事嘲讽一下上野的支持者:

你看,你们多么傻,别人蒙骗!而我就不会上这种当!

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洞察了人性,一个人不是为名就是为利,亦或者两者兼得,去相信那些“大话”,无非是一种天真。

第二幕:家庭伦理狗血戏码。

在嘲讽完上野结婚的事后,这幕戏进展到“探究”上野千鹤子为何要走进这段婚姻的猜想中。

上野千鹤子自述这个老人晚年是她照顾。

于是,猜测的方向便是,上野千鹤子犹如高级保姆,成了“蔡根花宝贝”日本分贝,其目的,就是为了结婚,然后谋得遗产。

在他们认知里,结婚必然是要得到什么实惠的好处才行,否则,为何要结婚呢?

至此,上野千鹤子已经从一个高级学者的形象,蜕变成一个为了满足物欲没有底线的人。

第三幕:上野已故丈夫的床头。

以上,都是部分中国路人的视角,我们的主角上野的镜头还没真正出现过。既然烘托了那么久,是该让上野出现了。

这一幕,我们设定在上野丈夫过世之前。那时候,他已经90多岁,垂垂老矣,因为摔伤,不良于行很久,身边没有亲属照顾,幸好有朋友上野千鹤子照顾他的起居。

现在他即将离世,身后一大堆事,该托付给谁?

想托付上野,但是上野和自己非亲非故,没有法律上能认可的身份为自己操办一切。

这是日本许多老人,也可能是许多中国低龄老人进入高龄之后,都会面临的处境:

没有子女,亦或者和子女的关系并不太好,亦或者子女也无力照顾自己,老后的照料便成了一个很现实也令人叹息的难题。


这种处境之下,能够有一个朋友愿意帮忙已经很好,但是这个朋友即便愿意帮忙,也会受制于一些现实障碍,好像老了,不管用了,就被这个社会嫌弃、遗弃了。


第四幕:上野千鹤子去日本民政局领证。

镜头终于主要给到我们的主人公。

自己进入暮年,且是一个人生活,看到比自己岁数更大,无法独立照料自己的老友一个人生活,伤心难过,更想帮助对方做点事,于是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照顾。

在老友进入生命末期之际,生活上的照料即将告一段落了,接下去是“送终”、“善后”。

但是,这一步,不能仅仅因为是朋友就可以代劳,必须要是法律上的亲属关系才行。

于是,摆在她面前的,就是一个选择:和这位自己照料多年的老人结婚,以获得这种“身份”。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她要放弃自己70多年“单身”的“身份”了。

她考虑了一下,然后带上资料,前往日本民政局办证。

领证后15小时,她的这位丈夫离开了世界。


(影片收尾)




不要让他人左右你的“议程”

完整看过以上这四幕剧,肯定会体会到很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是我们很常见的“先抑后扬”写法,最终突出一个人在现实困境中,作出一个自我牺牲式的选择。

但是,现实中,往往不会给你机会那么完整地看过这四幕剧,往往前两幕有人看,后面两幕你就没有机会看到,也不会有太多人关心。

事实上,这次国内上野千鹤子老师限定“塌房”事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一开始传播此事的媒体,刻意忽略了后两幕的细节,把上野“秘密结婚”摆在了更突出位置,这就是“议程设置”:

我想让你看到什么,讨论什么,我就往我希望的方向告诉你“事实”。


这种“议程设置”还体现在对上野老师的定位:

“一人教”、“独身主义”的教主,并借此抨击其之后的“秘密结婚”。

“议程设置”很容易让一个人不自觉地陷入到别人给你框定的范畴之中,这是我们需要引起警惕的。不管设定议程的人是自己不懂,片面理解,还是别有居心,上野老师的此次事件都足以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相信任何“议程”,而要多追问一下“是什么”、“为什么”,还有哪些是应该知道而没有知道的,概括化的形容是否合适等,这样就不太容易被“议程”诓骗。

事实上,上野老师的回应文里,首先就对“议程”设置做了回击:

她明确表示:

我从来就不是所谓“单身教的教祖”之类的存在,也从未组建、发展过所谓的“单身教”,这是一个嘲讽性质的词。


我们应该向上野老师学习,遇到议题,不要先不自觉地落入别人设下的议程中去讨论,而是反思这个议程本身是否有问题。


不要犯了“因人废言”的错误


其实,即便没有第三、四幕,也不能认为第一、二幕的结论就是可以接受的。

先说第一幕,说到底是得出了一个上野千鹤子的观点和她本人所为不一致,所以她的观点也是很可笑,连自己也不相信的结论。

一个人的观点,确实常常与一个人的经历、生活背景有关,但是并不见得生活是什么样,就会得出一致的观点,甚至可能就是相反的观点。

因为生活有很多无奈,亦或者经验教训,正是这些促成了一个人得出一些相反的观点,就像有不少人年轻的时候沉迷于工作,然后得出了结论,趁着年轻还是要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多谈几场恋爱,你能说因为这两者的不一致,就觉得他的观点可笑吗?

观点是观点,个人就是个人,千万不能犯了“因人废言”的错误。即便这次上野真的“塌房”,也不代表她阐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值得引发大家的思索。



故事是别人的,照见的却是自己

这24小时内,我们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言论,有的趾高气扬地嘲讽,有的摆出一副“先见之明”,还有的为自己看穿上野的“谋财”沾沾自喜。

殊不知,这些言论,与其说是在分析上野及其支持者,毋宁说是在照见自己:一个人怎么看问题的逻辑内核暴露无遗。

比如说,一个人看别人结婚,只会想到分家产,大概是自己的世界观里对情感生活也只能想到这一层罢了,他们是想不到上野即便这两年在中国大陆的版税,就已经是天文数字,这样的人,何必那么辛苦照顾老人三年来“赚钱”?

所以,不要以为你伸出手指向的是别人,其实很可能最终指向的是你自己。




真正的言行一致,真正的做自己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很难没有杂音,越是名人,受到更多人追捧,你一言一行就更容易被放大解读,而有不少人就在等着“翻车”、“塌房”,并以此为乐。

当然,也可以因此就什么都不做,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的生存之道:

既然很容易被人说三道四,索性不做可能会引起议论的事情,一切循规蹈矩,毕竟不做就不会错。

我想,很多抨击上野的人,很可能就奉行了这一套生存逻辑

对上野老师来说,不会想不到自己的“秘密结婚”会被人翻出来作为议程,也不会想不到会有各种扑面而来的议论,对她来说,什么都不做,并不妨碍她的身份地位,但是她还是去做了。

她的书,教育很多人什么是女性主义,也就是要尊重弱者的权利,为弱者争取平等对待。


而现实中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在为弱者——更年长的人的照料一日复一日,并且用日本婚姻制度来完成最后的“善后”,这其实也是一本“书”,而且和她的书形成了完美的闭环,让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做可以更好地践行女性主义。

就我个人来说,她的这个选择,比她写的书,更让我受教匪浅。

这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才是真正在做自己。


延伸阅读: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自恋和高自尊的区别
每一段婚姻,都存在三种关系
“我把女儿的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吃药还是咨询,这是个问题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星期一线上心理研修课<与情绪和解>,让内心重归平静
总在怀疑自己,很可能是“冒名顶替综合征”|4月心理研修报名
传递爱、治愈和希望的声音:一杯咖啡音乐治疗研习小组招募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2年度目标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杯咖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