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专题 | 张杰 贺鼎 | 景德镇瓷业历史景观研究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7年第6期 P36-41
景德镇瓷业历史景观研究
张杰
约克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贺鼎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摘要:景德镇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而著称的城市,其独特的手工制瓷传统延续千年以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景德镇旧城区的历史景观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山水形胜、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自然环境要素,并将旧城区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瓷业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对瓷业历史景观的空间布局、建筑模式和定位朝向进行讨论。瓷业历史景观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
1 研究背景
2011年第36届UNESCO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后文简称《建议书》),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将其定义为“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其中,更广泛的城市背景主要包括:“遗址的地形、地貌、水文和自然特征;其建成环境,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其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其空地和花园、其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安排;感觉和视觉联系;以及城市结构的所有其他要素。背景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做法和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多样性和特性有关的遗产的无形方面。”
景德镇是中国历史城市中因产业而具备特殊地位的城市,对于景德镇这种特殊类型的历史城市进行研究,能够揭示产业城市历史景观中自然要素与功能要素、文化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从而探索《建议书》中“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内在镶嵌关系,揭示两者之间丰富的功能性与文化性关联。本文在探索城市尺度的功能结构关系和文化模式特征基础上,将城市单元当作整合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工具。对于景德镇瓷业历史单元的论述,有可能发展出空间布局、定位朝向、建筑模式的分析方法,从而丰富城市历史景观的分析方法与价值内涵。
特别要说明的是,景德镇历史城区从宋代形成市镇,在元、明、清各时期的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都有重大发展,但由于没有形成县以上建制,明清以前的建设材料匮乏,目前的考古发掘揭示出的信息也非常有限,所以本文的分析对象是以晚清民国的历史城区为主要对象,这样可以使分析建立在对大量晚清民国的地面建筑考察的基础上,形成比较确凿的分析。对应于瓷业生产的不同环节,景德镇历史城区形成了御窑行政和生产区、民窑生产区、原料物流区、商贸包装区等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在不同分区中聚集了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并形成了相应职业群体的瓷业信仰空间,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讨论集中于对瓷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分析。
2 山水形胜与标志性建筑
景德镇镇区处于山环水绕的地形中,由此形成了自然环境与标志性文化建筑彼此镶嵌的城市背景。镇区西侧被昌江包围,北侧和东侧被五龙山、马鞍山等丘陵、台地和陡岩包围,镇区南侧是南河冲刷形成的一级台地,经常受到洪水淹没。因此镇区的对外道路仅在向北和向东两个方向延伸,其山水交汇的险要处就形成了具有关隘性质的城市门户。镇区向北往浮梁县的道路经过显教山的地方是景德镇的北门户“观音阁”。在镇区向东往乐平县的方向,南河与凤凰山支脉交汇,形成景德镇的东门户“里村”,因此,因此景德镇自古有“观音文昌镇阳台,里村独造一长城”的地名歌诀。
景德镇有俗语云“五龙串珠御器厂”,镇区东北的五龙山对景德镇的衙署与寺庙选址有重大影响。实地踏勘表明,五龙山之名暗示5条隆起的地脉进入旧城区,形成18个以“山”、“岭”命名的微地形。其中,主要5组山体名称从北到南依次是杨家山、雷峰山、饶家山岭、猪婆山、马鞍山。中央一脉经饶家山岭继续向前延伸到珠山,珠山继续向前分出左右2个支脉,西侧为公馆岭,东侧为土地岭,珠山之前、两岭环抱之中是明清御窑厂衙署所在,由此御窑厂形成左右各3道护沙的形态。公馆岭前建有县公馆,土地岭上建有同知署,两侧的4组山脉入地之处建有4座庙宇,依次是水星阁、雷峰寺、观音庙和新社公庙。
昌江沿河分布着6个渡口、9个非渡口类码头和7座水神庙。这7座神庙祭祀三闾大夫、泗王、哪吒、晏公、龙王等不同的水神,成为不同船帮或移民团体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场所,也成为定义昌江沿线景观的地标性建筑。
景德镇城市景观示意图
3 自然地理限定下的瓷业功能布局
上文分析表明,自然环境与文化建筑的选址建设有紧密的关联,由此形成了自然意义系统与文化意义系统之间紧密镶嵌的意义网络。不仅如此,自然地理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分产业的选址和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结构及其功能单元,是产业类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的功能系统被锚固在城市自然和文化结构之中,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历史景观图景。
3.1 三级阶地与功能分区
在昌江的常年冲击下,景德镇镇区所在的地段形成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范围包括昌江沿河到前街附近,岩性为填土,高洪水时会受到部分淹没;第二级阶地范围大致包括前街到后街的范围,地势稍高,岩性成分复杂;第三级阶地范围大致包括后街到五龙山、马鞍山的山坡地带,下伏第三系红色岩系。
这三级台地在区位和自然属性上的差异,意味着交通便利性和固定资产面临水患威胁的不同,因而造成了用地功能的不同。昌江沿河的一级台地由于靠近码头、水运便利而成为瓷业物流与包装业和生活服务业聚集的区域。远离昌江、靠近山岭的第三级台地上分布大量作坊、窑房,这样既能利用地形变化筑窑生产,又能远离水患。二者之间的二级台地兼有交通便利和远离洪涝的优点,因此混杂了居住与陶瓷贸易功能,其中,御窑厂正位于二级台地的中央。
景德镇三级阶地和功能分区示意图
3.2 瓷业地理单元
景德镇旧城中的地形地貌和水文要素已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湮没不存,通过对这些历史性的自然要素进行考证,可以将镇区划分为不同的瓷业地理单元来认识。
五龙山是划分城市地理单元的首要依据,5条山脉形成4个山间小盆地,这种地形被当地居民称作“坞”,包括茶园坞、薛家坞、江家坞、杨家坞,是瓷业生产作坊、窑房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区。窑业选址在“坞”中,不是景德镇独有的现象,在浙江建德窑所在的地区,窑业选址也处在带“坞”字的地名附近,例如高塘坞有大白山窑址、窑坞有窑坞遗址、梅塘坞有后山窑址。在浙江龙泉东区窑址,当地人将山峦中河流冲刷出的河谷小盆地称为“垟”,而众多龙泉窑址也正位于垟上。
山坞中分布有水塘和冲沟,为制瓷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从山坞中缓缓流出的小溪,经过第二、第一阶地而汇入昌江,因此,溪流成为划分下两级台地的自然要素。笔者收集镇区现存的含有桥、沟、堧的12个地名,并结合文献对其考证,分析得出历史上4条溪流的位置,从而将景德镇第一、第二阶地划定为11个地理单元。
自然要素限定下的瓷业地理单元
4 瓷业单元示例:山坞型生产单元
对于不同单元的内部结构与形态进行讨论,能够在微观尺度上揭示城市历史景观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下面就景德镇最为重要的一类单元进行分析,这种类型的单元位于三级台地的山坞地带,集中了大量从事瓷业生产的窑房和坯房等建筑。下面将从空间布局、建筑组合模式、建筑定位朝向三个方面,讨论城市单元中自然、功能、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同时拓展城市历史景观的价值内涵。
4.1 基于瓷业用水的空间布局
瓷业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用水,但坯房、窑房等生产性建筑为避水患不会就近分布于地势低洼的水塘,而是分布在谷底地形中略微隆起的部分。由于高峻的山体和塘的存在,使得地下水位较高而坯房院落中的晒架塘常年有水。山岭等顶部标志性位置则被寺庙等公共建筑占据。因此,窑业生产单元中山、岭、坞、塘的自然要素和窑房、坯房、寺庙等建成要素形成了顺应瓷业生产和用水方便的空间布局。
瓷业要素的空间布局
4.2 窑房等建筑的定位与朝向
窑房的定位和窑门朝向常常与山岭有关。进坑村东南方的国山下宋代龙窑遗址符合十字天心的堪舆模式,而明清镇窑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当地窑工介绍传统窑址会根据四象八卦定位,例如徐家窑窑炉的门朝向珠山,窑房位于饶家山岭和珠山连线、雷峰山和土地岭连线的中心交叉点。其他位于罗汉肚的窑址多以珠山为朝山,比如有徐家窑、易山窑、健班窑、老罗汉肚窑、樟树下窑等。位于胜利路以南的窑址则多以风筝山、木鱼墩等为镇山,例如新老木匠窑、新老磨鹰窑等。
窑址、码头的定位朝向与山体的关系
许多重要公共建筑和码头也以珠山为重要的参照物,位于薛家坞的准提阁以五龙山为镇山,以珠山为朝山。都昌会馆以莲花岭为镇山,以珠山为朝山。湖南会馆、湖北会馆以珠山为镇山。徽州会馆以珠山为护山。珠山西侧附近的昌江沿岸有8处码头,这些码头在珠山到昌江的垂足处最为密集,向北和南则逐渐稀疏起来,8个码头与珠山之间的连线夹角均在13~15°之间。
5 讨论
城市历史景观特别强调城市种种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在结构层面的“层层积淀”并由此形成关联,但这些要素具体形成了怎样的关联,这种关联性是否具有内在化的结构与模式特征,仍需要在具体案例中进行深入讨论。
景德镇案例表明,产业历史城市中,产业功能布局与形态特征应当纳入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瓷业城市历史景观是陶瓷行业紧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会支配瓷业的原料、生产、物流、贸易等要素,形成特定的城市功能区和瓷业地理单元,自然特征也会决定陶瓷神庙、水神庙、衙署建筑等重要文化建筑的选址,从而形成自然环境、瓷业功能、文化系统高度整合的城市历史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 2011.
[2] 景德镇市地名委员会编.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88.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景德镇文史资料[M]. 景德镇:景德镇新华印刷厂,1984.
[4] 贺鼎,张杰,夏虞南. 古代景德镇城市空间变迁及其机制研究[J]. 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5(13):94-100.
[5] 江西省景德镇市城乡建设局. 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图册. 1985.
[6] 建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编. 建德古窑址:建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著. 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8] 张杰,贺鼎,刘岩.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复兴——以宇宙瓷厂区的保护与更新为例[J].世界建筑,2014(8):100-103.
[9] He Ding, Zhang Jie. Vernacular Us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Heritage: Trade of Antique Fragments in the Chinese Porcelain Capita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6, 22(10): 844-856.
[10] 陈海澄. 景德镇瓷录(中国陶瓷增刊)[M]. 景德镇:中国陶瓷,2004.
[11] (清)陈育. 浮梁县志[M]. 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
[12] 张杰.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3] 钱云. “城市—风景—遗产”一体研究视野的价值与应用——以“北京三山五园景观格局重塑”教学探索为例[J]. 风景园林,2016(1):62-69.
相关阅读: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7年6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张雯娟
校对:任京燕
扫描二维码进入《风景园林》杂志社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