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专题 | 社区公共空间真的可以共建共享吗?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7年第9期 P16-22
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
——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景观设计与社区营造
尹科娈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研究助理,泛境设计设计师
魏闽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泛境设计合伙人
范浩阳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泛境设计合伙人
摘要:作为一种城市绿地形式,社区花园对于高密度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分别介绍了社区花园在城市开放空间和住区私属空间的营造过程,并对这2种不同空间属性的社区花园在不同的阶段上的参与主体和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基于作者团队为期3年的实践探索,旨在为促进城市社区花园的多元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向。
1 引言
近年在中国兴起的都市社区花园起源于欧美国家绿地组成形式,指闲置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廉价租借或是分配给个人和家庭用于园艺或农艺。高密度城区的社区花园不限于用地性质,着重在于借助园艺作为催化剂,以花园为空间载体培育社区,追求更广泛的社会效益,有助于发挥每一片土地的潜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收益,同时又降低了商业高密度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上海作为中国高密度城市的代表,开始探索在放缓城市扩张速度以及中心城区开放绿地空间的增量骤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生长。在此背景下,存量土地更新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有不同的发展动力和驱动机制,社区花园像是游击队,虽没有独立的阵地,却与各种性质的绿地空间更新相互结合,形成活力和个性化的营建手段——她不改变用地性质,但确是一种独特的空间生产方式。
社区花园要想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除了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联系外,更应渗透到市民的生活中,并在公共绿地中培养他们的公共交往习惯以促进社区邻里之间的交往,提升街区活力。社区花园为各年龄各阶层尤其是少年儿童提供自然环境教育机会,在培养市民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及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同在上海市杨浦区由企业支持的“公共开放街区型”——创智农园和由街道支持的“住区内部自治型”——百草园作为典型案例,以对比分析“公”与“私”的公共空间下社区花园在参与主体和发展概况方面的异同点,来探讨在当下高密度中心城区中的社区花园营造策略。
创智农园居民日常活动
2 “公”与“私”的社区花园决策期
社区花园的建设目标是让城市居民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公共街区型社区花园适用于由政府或者企业出资、位于城市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拥有更大的面积更复合的功能;住区自治型社区花园适用于由街道出资或者社区自筹、位于局住区内部自治的社区花园,拥有更高的居民参与性和自治性。
2.1 社区花园实现要素
以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的2类社区花园有3个核心的要素需要被确定:
1)土地权属的确定:街区型社区花园面积相对较大,周边用地性质较为综合复杂,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建设权管理权会有区别;住区型社区花园面积相对较小,土地所有权是全体业主,由居委会或业委会管理。之所以需要确定土地的权属是因为居民长期没有形成自觉的空间参与管理意识,不了解自己的权责,自然也就拱手将绿地托管给物业或是居委,“集体所有”就成了“集体没有”。
2)资金预算的到位:街区型出资方一般是政府和企业;住区型有2个重要资金渠道,一是街道出资,居委会负责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二是业委会使用自筹金或是自治金建设(上海众多没有业委会的老旧小区居委会代行这一职能)。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宽集资渠道,例如企业的社区责任部门、基金会的资助、社区商家的反哺、居民个人的出资等。
3)营造主体的分工:社区花园的营造主体各不相同,街区型花园一般是由出资方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住区型社区花园则可以以居委会、自治组织或者社区积极分子来作为主导进行运营管理。
2.2 创智农园建设背景
创智农园(以下简称农园)占地2200m²,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天地园区内,周边有丰富的商业和多样性的人口结构,农园东侧是江湾翰林住宅小区,西侧是和上海财大老旧小区相隔的围墙边界,南侧紧邻时尚的大学路和办公居住一体化的SOHO社区创智坊,北侧是正在建设的复旦管理学院。
创智天地鸟瞰图
2.3 住区型社区花园建设背景
百草园(一期)占地200m²,位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小区(以下简称鞍四三)内,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密集型居住区,是作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和杨浦区四平街道联合建设景观提升与社区营造基地来进行合作的,选址在鞍四三有如下几点考虑:
1)公共活动空间缺乏质量较差:鞍四三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23m²,中心广场缺少活动空间组织,造成绿地被踩踏损坏,维护状态差。
2)小区老龄人口比例高:鞍四三总人口68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占比23.5%,人口关系较为稳定,邻里关系和谐。
3)小区自治基础较好:居委会组织能力较强,社区内已经存在园艺自治社团组织,小区园艺爱好者较多。
百草园所在鞍山四村片区鸟瞰图
3 社区花园的共同设计与建设
居民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认识到社区土地和情感背后的价值,了解接受社区花园建设的整体方向和目标,并理解设计需要权衡不同个体的利益关系、平衡社区资源的分配进而相互妥协与接纳,这是社区共治景观的基础性工作。
3.1 跳出传统思维的禁锢共同设计
对社区进行基础调研和资料整理是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的前行工作,文化、人口、设施调研为花园设计提供依据。对于开放型街区型复杂的环境,根据其用地性质将人群进行分类,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较为积极的对象;对于住区型单一的环境,首先从楼组长开始着手,搭建设计团队与居民的交流平台,实现专业知识和在地化的生活经验相互辅助。
创智地区的社区公共空间和自然教育空间比较稀缺,深入社区了解之后,将农园定位于都市中的自然学校,将可持续理念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实践和科普融入到农园的各个细节中:如垃圾分类箱、雨水收集、螺旋花园、一米菜园、香蕉圈、厚土栽培实验区、堆肥区等。
集装箱外的DIY雨水收集系统
社区儿童参与花园打理(身后为社区堆肥站)
创智农园社区居民采摘自己种植的蔬果
农园北区的一米菜园
百草园,是取百家之花草,造千人之园地之意。反复的居民沟通让设计团队逐渐理解社区花园建设的基础标准是不增加居民的生活压力,留给居民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未来更多的变化空间。
百草园初春景色
百草园花友会与小小志愿者团队联合举行的社区植物漂流活动
“小小景观师”的讨论现场,给予孩子们表达愿望和诉求的机会,同时小朋友们进行了设计,绘制了方案图。
百草园“小小景观师”现场
3.2 发动积极力量参与建造
深入社区的宣传、适合社区操作的工程步骤拆解工作、体验丰富的活动组织、学习型社区的营造,这些都是将设计方案落地实施的重要步骤。
创智农园的社区参与体现在不同维度上,个人层面:创智园区内设计师在农园墙面上创作的魔法门墙绘,创智社区花园展上律师个人出资建造的“律草园”再到农园分布各处的认养植物都是社区个人参与农园建设的体现;学校层面:靠近复旦同济2所高校,寒暑假的志愿者常为农园出谋划策;企业层面:创智花园展中来自不同企业打造的迷你花园,如知名园艺公司建设的“小小梦花园”等。政府层面:绿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区、街道一级单位在农园建设的过程中给予过政策上和物资上的帮助。
个人出资的“律草园”
企业出资的“小小梦花园”
百草园的花友会在百草园营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会长梳理了花友会名单,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色特长以及施工阶段所需要的能力,制作出施工排班表等。开放建设模式以及花友会的号召,带动了更多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共同参与。
大小朋友齐动手
4 社区花园的激活与运营
城市公共空间中参与人群的多元化意味着稳定的社区关系,社区花园需要挖掘与其价值理念一致的多元化内涵来创造交流对话的可能性。
4.1 挖掘社区达人,培育兴趣小组
可持续性的活力空间依赖于内生力量的产生,而这股力量的源头是“社区达人”或“社区领袖”。当志愿者队伍人数增多,面临需要制度规则来管理、规范成员的行为时,兴趣小组或者社区自治组织的雏形开始出现,并形成意识共同体来为社区花园和社区群体服务。开放街区面积较大,边界不确定,社区领袖的挖掘依靠组织网络宣传、线下活动等形式来观察选择社区达人;住区面积较为确定,并且有居委、业委会等明确的协助,可采取居民推荐、居委干部走访等形式来选取社区领袖。
4.2 多方合作社区培力
社区营造活动借助公众关系的议题,在高校、企业、政府和居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让居民更真切地感受到社区花园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增长,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的兴趣是其发展的根本。为了探讨社区花园——以创智农园为例的多方参与机制在同济大学举办的“Mapping联合工作坊”。社区花园空间服务于学习型生活型社区,包括跨学科讲座沙龙、植物漂流、公益志愿项目、跳蚤市场等。
Mapping工作坊关系分析图
5 社区花园的管理与维护
公共空间是公共生活方式培养的空间载体,在公共空间的维护过程中结合公众的兴趣爱好,对社区居民进行再组织和再培训,挖掘社区达人,建立社区内部的人才库,鼓励让居民去影响居民。社区花园的成熟标准是是否形成拥有自治能力的群众社团组织,社团数量越多、活动内容越丰富、管理制度越规范,包容性就越大,居民的参与性就越高。
下图分别是创智农园与百草园的社区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图。社区花园建设的初衷是建立这种相互学习的机制,使得花园成为学习型花园,这是真正使得社区居民从小开始,由单纯的消费者逐渐变成积极的参与者、生产者。
创智农园社区活动的空间分布
百草园社区活动的空间分布
6 结语
社区边界越模糊,人口构成越复杂,社区花园内容越丰富,营造之初的参与度越低,反之亦然。已拥有熟人社区环境的群体可以在专业的指导咨询下从一开始参与到社区花园的营造中,而缺少熟人社区环境的社区则需要运营团队通过长期的社区交流、社区活动来帮助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关系,在管理维护甚至空间更新中逐渐提高参与性。2种模式殊途同归,在建造运营初期的策略需要结合各自社区的特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2种类型的社区花园目标都是让更多的居民有意愿有能力有规则地参与到公众事务中,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治组织,实现共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区花园是为了实现在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中能源可持续、社区睦邻友好、自然教育而进行的尝试。去除学术的外壳,空间本质上的核心就是人,社区花园是现代风景园林转变为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中重要的一环。站在使用人群的角度,关注他们所关注的话题,通过满足并引领他们的社区生活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使社区民众对空间产生情感并有内在的参与动力,这才是社区花园背后可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敏,叶昌东.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及全球分布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1):38-45.
[2] 钱静. 西欧份地花园与美国社区花园的体系比较[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1):86-92.
[3] 陈可石,崔翀.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8):49-56.
[4]刘悦来.社区园艺——城市空间微更新的有效途径[J].公共艺术,2016(4),10-15.
[5]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从可食景观到活力社区——四叶草堂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实践[J].景观设计学,2017,5(4):74-83.
[6] Jacqueline Lanier, Julie,Schumacher, Kerri Calvert. Cultivating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ty Health Through Community Garden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2015, 23(3-4): 492-507.
[7] LIU Juanjuan, Sarah Horowitz, ZHANG Wein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unity Gardens[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 (Z3): 47-48.
[8] 刘佳燕,谈小燕,程情仪.转型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以北京市清河街道Y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2):23-28.
[9] 郭美锋.一种有效推动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公众参与[J].中国园林,2004(1):81-83.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17-09 专题导读 | 社区花园和可食景观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7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王一兰
校对:张雯娟
扫描二维码进入《风景园林》杂志社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