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19-03 专题导读 | 历史名园和造园名家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9年3期 P8-54

园林营造与园林背后的人物密切相关。从人物身份看,中国园林经历了4个阶段,涉及4种身份:园主、诗人、画家和造园家。中国早期的园林人物多为园主,像西汉的刘武、东汉的梁冀和西晋的石崇等,他们享有园林,但未必直接参与设计。稍后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司马光,兼具园主和诗人的身份,造园更多贯穿了他们的意图。到元代的倪瓒,明代的沈周、文徵明等画家,则从绘画层面给出造园的建议。同样在明代,涌现出张南阳、计成、张南垣等一大批造园家,确立了中国造园的专业化地位。对于西方园林来说,也存在同样的现象。早期的古代园林与宗教、农业产生联系;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别墅庄园与园主、造园者的联系愈发紧密,许多园主也都曾自己参与到了设计之中,例如哈德良皇帝(Hadrian)、路易十四(Louis XIV)等。英国自然风景园时期,绘画和造园的关系更是异常紧密,许多绘画作品都成为造园的蓝本,许多造园家同时也是诗人、画家,例如威廉·肯特(William Kent)、申斯通(William Shenstone)等。 

本期专题的8篇论文都与造园家相关,同时又与园主、诗人和画家3种身份有交集。如周廷策是造园家,止园是他与园主吴亮合力打造的作品,并借助画家张宏《止园图》传世。袁枚是随园主人,又是著名诗人,对随园的研究离不开一系列《随园图》。方惠是当代造园家,对绘画与叠山有深入的思考,并将其引入造园实践中。日本古岳禅师设计了大仙院,将宋代绘画引入枯山水中。传教士将西方的绘画理念和工程技术带到中国,钱伯斯则将中国的造园理念带到西方;而文学、绘画与造园的复杂关系,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园中也有精彩的呈现。

通过以上论文可以看到,各类园林作品的背后,既有园林主人与设计师的沟通合作,又有文学、绘画和园林等各类艺术的相互影响,还有各国园林文化的交流互动,它们都通过作品背后的人物联系起来,让我们对计成《园冶》强调的“能主之人”在造园过程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期专题组稿人:北京林业大学黄晓讲师

北京林业大学赵晶副教授


望行游居:明代周廷策与止园飞云峰

 黄晓 朱云笛 戈祎迎 刘珊珊*

晚明江南造园兴盛,呈现出日益专业化的倾向,涌现出一批造园名家,周廷策即其中之一,其代表作为止园飞云峰。首先梳理周秉忠、周廷策父子的相关史料,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征;继而结合诗文绘画对止园飞云峰进行复原分析,并从可望、可行、可游、可居4个角度探讨飞云峰的营筑意匠。指出以飞云峰为代表的周氏叠山,既继承了魏晋以来“小中见大”的叠山传统,又体现了晚明画意影响造园的时代新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止园平面复原示意图,红框内为飞云峰及其周围环境

张宏《止园图册》,第六页飞云峰北侧


生境·画境·意境——清代袁枚与南京随园植物景观研究

 王静煜 薛晓飞*

自古“名家必有名园”,清代南京随园因其主是文坛大家袁枚而名声大噪,对当时江南的文人园林甚至后世私家园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乱。通过史料搜集,对园文、园诗、园图等资料进行解读,从“三境合一”出发,结合袁枚自身的性格特点,对随园植物景观进行探讨,梳理总结出随园的植物景观特色:1)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方式多样;2)植物功能多样;3)植物经营体现“生态学”思想;4)利用植物自身人格寓意,传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5)造景的同时传达生活情趣。一方面可通过植物景观窥探当时随园的盛况,饱览秀美的风光,另一方面也对江南文人园林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随园部分植物分布图

《随园图》


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 

顾凯 查婉滢

对传统叠山匠师技艺进行考察研究,既是当代的传统风格造园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术界对工匠文化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然要求。选择以当代匠师方惠的造园叠山技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他的事业历程、创作理论和营造原则3个方面,认识其叠山技艺及其理论的核心要点,并探讨他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开拓。


叠石造山的具体操作过程

扬州小云岫


古岳禅师与宋画影响下的大仙院庭园营造研究

 陈诗逸 邱雯婉 鲍沁星*

基于中国宋代山水画对日本造园产生深刻影响的普遍认识,以具有代表性的京都大德寺大仙院中山水画式枯山水庭院为研究重点,挖掘山水画在日本的传播融合与造园者的生平经历。通过文献考证、现场调研,结合流传画作与绘画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测分析宋代山水画对日本大仙院枯山水营造的影响,以期探索一种从“画意造园”视角研究日本传统园林的新模式。

大仙院庭园测绘图


大仙院东庭自西向东视点示意


东来西传:传教士参与圆明园修造研究

段建强 张桦*

研究在圆明园修造过程中传教士们的参与方式,包括将西方绘画、建筑工程与造园技艺引入中国,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同时,考察传教士们如何将中国园林的相关特质、建筑式样、造园手法与园艺植物传播至西方。探讨圆明园修造中传教士群体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年希尧《视学》中的通景画,雍正十三年刊本(1735年)

大水法铜版画


威廉·钱伯斯爵士与邱园 

朱建宁 卓荻雅

威廉·钱伯斯爵士对东西方园林艺术交流、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介绍钱伯斯生平及其有关中国的建筑、园林论著,梳理了钱伯斯对中国园林艺术认知的缘由、发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钱伯斯时代的邱园建造的背景、特征及变化,总结钱伯斯开创的“绘画式”风景园的风格特点。不同于肯特和布朗关于自然与艺术的看法,钱伯斯提出园林艺术应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并在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使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插图:江南大报恩寺琉璃塔

如今的邱园宝塔


回溯、整合、嬗变:基于情境分析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演变研究 

金云峰 陶楠 吴钰宾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园林,不同时期的园林也可上升为符号记录人类探索世界的烙印。通过对“回溯、整合、嬗变”3 个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名园与名园背后的造园名家联系起来研究,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探讨园林所在的“情境”,提出园林演变的规律及其本质原因,即园林形式的演变追寻文化的发展。园林史是一部藏在风景中可触摸的人类发展史,研究这种规律有助于我们“继承发展、与古为新”。

园林形式演变的情景分析图

欧洲社会变革、文化发展历史与园林变迁关系图



18世纪上半叶查尔斯·布里奇曼和威廉·肯特对英国罗斯海姆园的改造设计研究 

赵晶 段凯彤 杨雅红

罗斯海姆园是18 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的早期作品,主要由查尔斯·布里奇曼和威廉·肯特改造设计,是早期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代表作之一。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布里奇曼和肯特改造罗斯海姆园的2 个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改造设计的内容,发现布里奇曼奠定了罗斯海姆园的整体布局,肯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视线的处理、建筑小品的运用、哲理氛围的营造等几方面进行改造。从布里奇曼进行的改造设计到肯特对景观的提升,罗斯海姆园的发展演变也展现了英国自然风景园从不规则造园的孕育期到真正风景式园林形成期的特征和发展历程。

罗斯海姆园鸟瞰图

罗斯海姆园空间布局变化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19-03 刊首语 | 王向荣:园林与造园家

《风景园林》2019-03目录 | 历史名园和造园名家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19-03 历史名园和造园名家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9年3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程秋爽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风景园林》服务号

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

微信号:LAvision201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