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题 | 蔡佳秀 秦西贝 郭巍 | 图析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回顾性重构

蔡佳秀秦西贝郭巍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11期 P12-20


蔡佳秀,秦西贝,郭巍.图析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回顾性重构[J].风景园林,2022,29(11):12-20.

图析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回顾性重构

蔡佳秀

女 / 博士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 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形态学、模式语言、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

秦西贝

女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图析与城市设计

郭巍

男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 本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水文导向的区域人居环境


摘要:围绕经典形态学派研究时期、城市重构与新城发展研究时期、当代全球化多元主题研究时期 3 个阶段梳理了图析(mapping)的发展历程。聚焦全球不同地区,分阶段分析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的制图语境、制图者身份与代表人物、研究方法与技法、对城市认知与设计的意义。研究发现:1)人类对城市在认识论层面,由城市作为建筑向城市作为复杂系统转变;2)制图者早期主要为设计师,如今主要为跨学科学者共同体与多元利益主体;3)mapping操作方法与技术有地图剖解、比较、拼贴与组合等多样方式;4)mapping在城市认知与设计过程中,可作为处理空间信息的管理工具、呈现与交流的工具以及启发设计的工具。通过呈现mapping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近百年图景,以期为城市设计科学研究提供系统方法,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从认知向设计转化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学;图析;设计工具;综述


图析(mapping)被看作是建立在地图制图学基础上的“图示化设计实践”与“创造性表达”,是一种解读与设计并行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式。中国学者对mapping的关注相对较晚,已有概述回顾性文章多以随机时间片段上的知名设计师或研究团队的mapping实践为分析案例进行分类概述,很难探寻发展脉络。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mapping的应用也有了更多的形式,需要进一步梳理归纳。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城市设计领域,以期梳理mapping的发展历程,探寻该方法的演进、传承与革新过程。


1 研究框架

研究围绕mapping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3个发展阶段展开,并从4个方面分析mapping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图1)。最后总结提炼人类在时间维度上对城市在认识论层面的转变、制图者角色的转变、mapping操作方法与技术的方式,以及mapping对城市认知与设计作用的转变。


1 研究框架


2 mapping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回顾

2.1 经典形态学派研究时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2.1.1 意大利形态类型学中的mapping

意大利学派从建筑设计出发,对现代主义总体规划方式进行反思,审视历史变迁并寻找建筑及其类型演变规律。学派代表人物以Saverio Muratori等建筑师为主。制图者以建筑对象与住宅区为研究单元,基于文化历史地图进行地图重构,寻找转型过程中建筑形态连续性的规律,以便辅助新建筑的设计(图2)。


2 威尼斯城市历史研究

2.1.2 法国多学科城市研究中的mapping

受空间生产理论的影响,法国学派更注重理解城市演进背后的机制,评估理论实现、城市形态和空间模式,进行“设计批判”。研究者包括来自哲学、建筑学、城市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在进行mapping操作时,制图者在不同尺度上进行历史序列的重构,分离城市空间元素,比较空间类型,并纳入三维轴测图和图片分析。

2.1.3 英国城镇规划中的mapping

英国学派起源于地理学领域,侧重分析城市是如何和为什么以某种方式建造,也会结合用于规划决策的影响检验以及城镇规划理论的构建中,强调历史信息和当代行动之间的连续性。mapping技法以描述和解释为主,在城镇尺度重点分析“规划单元”及其组构关系。在影响方面,除了确立城市形态学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框架,英国学派所提出的相关概念也成为规划设计领域广为使用的术语。

2.1.4 荷兰分层与减构中的mapping

荷兰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在于深刻理解并探讨城市如何与自然和工程景观协同发展,同时也注重对城市历史的关注和研究,代表人物有Rein Geurtsen、Han Meyer等。制图者们将mapping过程作为理解现状并指向设计的一种方式,探讨各尺度上的空间组织逻辑和尺度间的联动。在贡献方面,荷兰学派为城市设计更好地协调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系统化视角,其分层的mapping方法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对城市设计“全域、全要素”的新要求提供了认知方法与操作路径,而减构制图为提炼空间特征并指引设计提供了过程路径。

2.2 城市重构与新城发展研究时期(20世纪70年代—2000年)

2.2.1 欧洲国家城市重构中的mapping

20世纪70年代,为了回应欧洲各国因为不同地域情境而带来的领土散布和城市碎片化的问题(图3),学者们通过mapping理解城市蔓延的条件和过程,以及新、老城区在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形态关系与起源。此时mapping更注重描述和记录,但mapping的对象从老城中心拓展到包含城外,且情景规划也是第一次运用在规划设计领域。


3 基于城市蔓延的领土 mapping 实践


2.2.2 美国郊区扩张与城市设计实践中的mapping

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于北美的郊区扩张趋势,有关城市空间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郊区、社区的转型和发展。随着技术发展,研究者开始将mapping与城市设计创作结合,叠加量化工具,并以具有规划和设计艺术性的手法揭示了不同城市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开始探索mapping作为认知与设计生成工具的方法框架。

2.3 当代全球化多元主题研究时期(2000年至今)

2.3.1 欧洲国家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的学者传承了尊重历史的态度,采用新技术挖掘提炼历史城区非物质空间的优质属性。制图者通过mapping对同质区进行归纳,也会联系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在取得研究进展的同时,学院派们通过学术交流探讨更新mapping术语、标志和图例等(图4),在方法论层面学者们认为mapping是理论和设计、假设和结果、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转译工具


4 不同视角下形态学图析的交流研讨


2.3.2 美国

美国的研究注重探讨城市空间如何应对全球多元挑战,包括日益增长的移民现象、热岛效应、城市衰退、种族分异等问题。制图者在mapping过程中会结合GIS与物理环境模拟等新技术,用于对城市绿地(图5)、微气候的评估,也会涉及对文化要素的呈现及分析(图6),并探究如何通过建筑和空间设计回应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城市设计的多元融合性和科学性。


5 对底特律景观和城市空间的图析

6 迈阿密语言使用分布图析


2.3.3 中国

中国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层面对mapping的概念与方法进行了初步介绍;在应用层面多作为多学科交融的城市研究中的可视化与评价工具;在设计创作层面多被用于解读场地与启发设计。随着可视化形式的不断创新,制图者基于卫星地图利用mapping在景观格局尺度进行数字地图建构、景观评价及描述分析等(图7)。同时,城市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介入时也会通过mapping连接不同维度要素来完成对场地和城市叙事的建构。


7 基于图析的高速铁路区域景观规划分析


2.3.4 全球横向比较

基于全球化背景,相关研究通过mapping横向对比全球城市,探索复杂的城市环境和应对策略。制图者选取多个城市,在集合性思维框架内调查城市形态和演变(图8),对其地方身份、政治冲突、交通流等进行全尺度上的城市多元素横向对比(图9、10)。在融合多元主体的参与式规划过程中,mapping也作为利益相关方表达其意愿与诉求的工具(图11)。



8 对应全球各城市特色进行不同主题的图析


9 多尺度的城市密度、混合度、可达性图析


10 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形态多样性横向比较

11 公众参与下的 mapping


3 发现与讨论

3.1 制图语境提炼

本研究通过对3个不同时期的mapping进行回顾,总结出人类在认识论层面上,对城市的2种不同态度:城市作为建筑与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即从关注城市空间本体到在研究中更注重其他维度要素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1)城市作为建筑。在经典形态学派研究时期,设计师们将城市作为建筑看待,讨论空间本体、空间组织关系和设计原则。出于对“二战”后现代主义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反思,学者与设计师通过mapping讨论城区演进历史与战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期理解历史城区建设逻辑并寻找空间原型作为重建的设计原则与参考。

2)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在城市重构与新城发展研究时期,设计师们开始突破城市空间本体,考量其他维度要素,试图通过更大尺度的系统要素来统筹城乡发展。在当代全球化多元主题研究时期,学者们将城市空间看作复杂系统中的一部分,考量其他维度要素及其所形成的子系统,并探讨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预测复杂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过程。

3.2 制图者角色转变

在经典形态学派研究时期和城市重构与新城发展研究时期中,建筑师、城市与社会学者、地理学家、工程师与景观设计师是主要制图者,大家在相关学科内探讨城市空间与城市发展问题。在当代,多学科学者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如客户与使用者等均可参与制图过程,mapping也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

3.3 mapping操作方法与技术的提炼

在上述3个时期,mapping的操作方法与技术主要呈现出以下3种方式

1)地图剖解。指通过选择和减构的方式探寻空间模式。一种剖解形式是由制图者筛选并提炼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出带有再创造解读的结论地图;另一种剖解形式以荷兰形态学派为代表,通过mapping将城市系统分为几个图层综合分析,识别城市隐藏的潜力与挑战。

2)地图比较。指通过mapping识别多个对象在空间性质、发展主题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异性。例如,对比并总结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政策、经济等因素与城市化模式之间的规律,这在当代全球城市横向比较中广为使用。此外,地图比较也可指对同一个地区进行历时性空间演进分析,帮助设计师生成符合发展规律的设计,这在经典形态学派中广为使用。

3)地图拼贴与组合。拼贴指将专题地图与统计信息、照片、图表、剖面图等信息结合起来,组合指将地图与使用者的活动或反馈结合。地图与交通、气候、地形等信息结合,有助于提高mapping效率和准确度;地图与艺术、文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的信息层拼贴有助于启发设计灵感;将使用者实际行为活动与空间信息的叠合使mapping成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媒介。

3.4 mapping对城市认知与设计的作用

在上文回顾中可见,在城市设计领域,mapping是一种在不同尺度上全面解读、高效呈现、合理设计复杂环境,并指向基于地域文脉干预的方法与工具,其角色与作用可拓展为3个方面。

1)处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工具。mapping可分析、整合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数据,并将其集成在同一平台上,通过图形符号完成多维度信息的空间表达,辅助多学科交互。

2)呈现与交流的工具。mapping将现实世界的具象信息和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空间表达,促成专业设计师之间,以及设计师与客户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3)启发设计的工具。mapping作为启发设计的工具具有三重属性:分析性体现在mapping常被用于在跨尺度间剖解复杂建成环境,以期系统理解城市物质空间特性与逻辑。探索性体现在mapping操作是一种探索性实验,设计师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创造、发展、测验,从而生成设计。理论性体现在mapping作为一种方法补充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科边界和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4  结论

研究发现:1)在认识论层面,人类对城市的态度由城市作为建筑向城市作为复杂系统转变;2)制图者早期以设计师为主体,在当代则突破了专业壁垒,容纳了跨学科学者共同体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3)mapping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有地图剖解、地图比较、地图拼贴与组合等多样方式;4)mapping对城市认知与设计的作用在早期是服务于系统理解城市从而寻找未来城市与建筑设计策略,在当代以融合多元多要素,精细化呈现并诠释城市内在逻辑,从而启发未来城市的多元发展为目标。






图片来源:

图 1 由作者绘制;图 2 引自参考文献 [24];图 3 引自参考文献 [35][36];图 4 引自参考文献 [45];图 5 引自参考文献 [51];图 6、8 引自参考文献 [53];图 7 引自参考文献 [16];图 9、10 引自参考文献 [59];图 11 引自参考文献 [60][62]。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报批稿)[EB/OL].(2021-06-01)[2022-08-15].

https://zjjcmspublic.osscn-hangzhou-zwynet-d01-a.internet.cloud.zj.gov.cn/jcms_files/jcms1/web3506/site/attach/0/526fe643e9774595afffdf818d805430.pdf. 

[2] 戴菲,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理论篇)[J].中国园林,2008,24(10):82-87.

[3]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41.

[4] 杨俊宴,朱骁,邵典.回眸历史:基于知识图谱的百年城市设计技术演进脉络与趋势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21(6):20-27.

[5] 段进,范拯熙,蔡天怡.新形势下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思考[J].时代建筑,2021(4):16-20.

[6] 金广君.城市设计:如何在中国落地 ? [J].城市规划,2018,42(3):41-49.

[7] 段进,兰文龙,邵润青.从“设计导向”到“管控导向”:关于我国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7,41(6):67-72.

[8] 唐燕.精细化治理时代的城市设计运作:基于二元思辨[J].城市规划,2020,44(2):20-26.

[9] COSGROVE D. Mappings[M].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9.[10] HALL P. Else/Where: Mapping New Cartographies of Networks and Territorie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esign Institute, 2006.

[11] 霍丹,齐康,孙晖.基于“地图术”理念的景观文化内涵空间构建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12):101-103.

[12] CORNER J. The Agency of Mapping: Speculation, Critique and Invention[M].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9. 

[13] 刘铨.当代城市空间认知的图示化探索[J].建筑师,2009(4):5-14.

[14] 王海容,叶茂华,王绍森.地图术的语境与研究溯源[J].建筑与文化,2015(8):194-195.

[15] 朱渊.基于“地图术”理念的当代“毯式建筑”之生成特性初析[J].建筑师,2012(5):12-17.

[16] 邓敬,邱建,殷荭.基于 Mapping 方法的京沪高速铁路区域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园林,2019,35(5):96-101.

[17] 斯蒂芬斯.制图技术在风景园林专业和高等教育中的发展与现状[J].风景园林,2017,24(12):58-64.

[18] 刘祎绯,李雄.基于城市景观图像学兴起的城市意象研究评述[J].风景园林,2017,24(12):28-35.

[19] 孔秋实.以地图术(Mapping)为方法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

[20] 肖美.景观视角下地图术(mapping)作为艺术实践的策略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21] 徐苏宁,陈璐露.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构建技术方法与路径初探[J].规划师,2020,36(20):20-26.

[22] 刘京一,张梦晗,李欣怡,等.复杂景观的认知与设计:Mapping的作用、逻辑与机制研究[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9(5):80-102.

[23] MARZOT N. The Study of Urban Form in Italy[J]. Urban Morphology, 2002, 6(2): 59-73. 

[24] MURATORI S. Studi per una Operante Storia Urbana di Venezia[M]. Roma: Instituto Poligrafico dello Stato, 1959. 

[25] MOUDON A V. Getting to Know the Built Landscape: Typomorphology[M]// FRANCK K A, SCHNEEKLOTH L H. Ordering Space: Types i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4: 289-311. 

[26] 邓浩,朱佩怡,韩冬青.可操作的城市历史:阅读意大利建筑师萨维利奥·穆拉托里的类型形态学思想及其设计实践[J].建筑师,2016(1):52-61.

[27] MOUDON A V. Urban Morphology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J]. Urban Morphology, 1997, 1(1): 3-10. 

[28] DIVORNE F, GENDRE B, LAVERGNE B, et al. The Bastides: of Aquitaine, Bas-Languedoc and Béarn: Essay on the Regularity[M]. London: Modern Architecture, 1985.

[29] WHITEHAND J W R. Recent Advances in Urban Morphology[J]. Urban Studies, 1992, 29(3-4): 619-636. 

[30] CONZEN M R G.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M]. London: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69. 

[31] LEUPEN B, GRAFE C, KORNING N,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7. 

[32] MEYER H, NIJHUIS S. Delta Urbanism: Planning and Design in Urbanized Deltas–Comparing the Dutch Delta with the Mississippi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Urbanis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lacemaking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 2013, 6(2): 160-191.

[33] PALMBOOM F. Rotterdam, Verstedelijkt Landschap[J]. OASE, 1987, 17: 60-63. 

[34] GEURTSEN R. Atlas of Urban Morphology[M]. Delft: Delft University Press, 1988. 

[35] SOLA-MORALES M. Capital i Ciutats en Catalunya: Una Perspectiva de Futur[M]. Barcelona: Blume, 1979. 

[36] LANZANI A S, BOERI S, MARINI E. Il Territorio Che Cambia: Ambienti, Paesaggi, Immagini Della Regione Urbana Milanese[M]. Milan: Abitare Segesta, 1993. 

[37] BERNARDO S, PAOLA V. Antwerp, Territory of a New Modernity[M]. Amsterdam: SUN, 2009. 

[38] SOUTHWORTH M, OWENS P M. The Evolving Metropolis: Studies of Community, Neighborhood, and Street Form at the Urban Edg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3, 59(3): 271-287. 

[39] MOUDON A V. Built for Change: Neighborhood Architecture in San Francisco[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6. 

[40] CORNER J. 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M].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1] 陈璐露.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42] KICKERT C C. Active Centers-Interactive Edges: The Rise and Fall of Ground Floor Frontages[J].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16, 21(1): 55-77. 

[43] BEKKERING H, CAI J, KUIJPER J, et al. Mapping Wuhan: Morphological ATLAS of the Urbanization of a Chinese City[M]. Delft: TU Delft Open, 2022. 

[44] DOBSON S. Historic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 in the Urban Domain[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2012, 165(1): 11-19. 

[45] AMISTADI L, BALDUCCI V, BRADECKI T, et al. Mapping Urban Spaces: Designing the European City[M]. London: Routledge, 2021. 

[46] NIJHUIS S.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FARINA E, NIJHUIS S. Flowscapes: Exploring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s. Madrid: Mairea Libros Publishers, 2013. 

[47] ROY A, CARLSSON C. Counterpoints: A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tlas of Displacement and Resistance[M]. Chicago: PM Press, 2021. 

[48] EBRAHIMABADI S, JOHANSSON C, RIZZO A, et al. Microclimate Assessment Method for Urban Design: A Case Study in Subarctic Climate[J].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18, 23(2): 116-131. 

[49] GORDON C. Mapping Decline: St. Louis and the Fate of the American Cit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 

[50] KELLY N A, VASSELL O. Mapping Black Europe: Monuments, Markers, Memories[M]. 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22. 

[51] THOMAS J M. Mapping Detroit: Land, Community, and Shaping a City[M].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5. 

[52] PIGA B E A, SALERNO R. Urban Design and Representa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ensory Approach[M]. Berlin: Springer, 2017. 

[53] FLORIDA R. Atlas of Citie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54] 张博雅,熊亮.城市景观设计与研究之代尔夫特方法: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斯特芬·奈豪斯博士专访[J].风景园林,2020,27(11):42-49.

[55] 张皓翔.基于“地图术”理念的建成景观资源量化评价研究:以南京古林公园为例[J].华中建筑,2020,38(5):77-81.

[56] 李正.图像研究背景下的绘图学:一种介入当代景观的媒介[J].风景园林,2017,24(12):16-27.

[57] 孟令敏,赵振斌,张建荣.历史街区居民地方依恋与制图分析:以商南西街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1):106-113.

[58] 何志森.Mapping 工作坊:重新解读城市更新与日常生活的关系[J].景观设计学,2017,5(5):52-59.

[59] DOVEY K, PAFKA E, RISTIC M. Mapping Urbanities: Morphologies, Flows, Possibilities[M]. London: Routledge, 2017. 

[60] CUFF D, LOUKAITOU-SIDERIS A, PRESNER T, et al. Urban Humanities: New Practices for Reimagining the City[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20. 

[61] YANG L, ZHANG L F, PHILIPPOPOULOS-MIHALOPOULOS A, et al. Integrating Agent-Based Modeling, Serious Gaming, and Co-design for Planni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paces[J].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21, 26(1): 67-81. 

[62] LEHN A. Atlas of Invisible Spaces: Mapping in School Environments[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2018, 171(1): 34-42.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11刊首语 | 郭巍:城市景观的设计与图析

《风景园林》2022-11目录 | 城市景观设计与图析 | 地理与地貌视角下的设计研究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11 城市景观设计与图析 | 地理与地貌视角下的设计研究

《风景园林》2022-11专题导读 | 城市景观设计与图析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1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邓泽宜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玉霞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