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题 | 慕晓东 | 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的研究框架

慕晓东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3年第3期 P33-41


慕晓东.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J].风景园林,2023,30(3):33-41.

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


慕晓东

男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评论


作者写作心得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摘要:【目的】风景园林批评学因自身复杂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境况,在当前尚未得到系统的理论建构,亟须建立一套可供参阅和讨论的研究框架。【方法】研究拟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主体论5个方面展开论述。【结果】1)本体论主要界定风景园林批评的定义、内容、思维、类型、步骤和功能;2)价值论主要从学科、社会、生态和文化4个维度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3)认识论在四位一体(批评、历史、理论与设计)的认知基础上,深入理解风景园林批评的理论范畴;4)方法论依托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和设计科学3种研究和批评范式,进而尝试重构风景园林批评核心方法论(即山水之境);5)主体论介绍了批评家的职责和呈现风景园林批评的多重媒介。【结论】这份研究框架旨在推动风景园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以期在学科层面、教育层面、行业层面、社会层面和时代层面均发挥相应的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批评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主体论


在当前,风景园林批评(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又叫风景园林评论,批评即评论,皆是criticism)的知识范畴尚未得到系统的建构,这使得LA的批评学没有得到发展,LA的评论亦少之又少。建立风景园林批评学有5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学科意义,风景园林学的学科自主性(disciplinary autonomy)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且完善的理论体系,而批评学是构成风景园林理论的骨干知识;其次是教育意义,批评学在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中能发挥关键作用;再次是行业意义(professional value),批评能推动项目实践的反思和纠偏,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然后是社会意义,批评能让风景园林全面介入公共事务,从而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最后是时代意义,风景园林批评能有效促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蓝图。以下分别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主体论这5个层面展开论述,在讨论之前,先来看下风景园林批评的现状和困境。


1 风景园林批评的现状与困境

总体来说,批评的现状有两面性:一方面,在近40年中,国内外同仁都逐步意识到批评学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严肃且高质量的评论文章并未真正遍布学界和行业。但国内外同仁做出的努力仍不可忽视:
1) 国内外的核心期刊在近年来皆组稿了批评的专题:1991年北美的《景观学报》(Landscape Journal)、2006年的《园林》、2008年的《中国园林》、2017年的《景观设计学》、2018年欧洲的《风景园林学报》(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8年荷兰《卷轴:建筑与建成环境学报》(SPOO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当然也包括2023年《风景园林》的这期,以及下半年《中国园林》的评论主题。
2) 不少学者已尝试建构风景园林批评的知识体系,有讨论批评方法的;有表达建立批评学的愿景;有讨论批评是什么;有讨论批评的认识问题;还有试图建构系统的批评知识,这研究有价值,也有不足。
3) 一些数量可观的批评文章零星地出现在刊物上。除了国内杂志外,还有美国的《风景园林杂志》(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德国杂志《园林+风景》(Garten+Landschaft)和《场所》(Topos)、法国的《风景之篇》(Pages Paysages)和《访问者》(Le Visiteur)、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城市建筑学报》(Catalan Journal Quaderns d’arquitectura i urbanisme)、荷兰的《景:风景园林与都市国际学报》(Scape: The International Magazin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意大利的《荷花国际》(Lotus International)、澳洲的《景观评论》(Landscape Review)、英国的《景观研究》(Landscape Research)都会不定期发表一些批评类的文章。
无论是宏大的体系建构,还是单篇的评论文章,都不能掩盖风景园林批评处于总体匮乏的境地,有5个方面的潜在因素:
1) 人们看到批评的字眼而惟恐避之不及(但批评不是讥讽、挑错和指责,而是一种客观公正的知识创造!!!),同时,景观的概念过于复杂,前者让人们心理排斥批评,后者让人们难以把握景观,使得风景园林批评不能深入人心。
2) 风景园林的学科起源,Landscape来自于艺术,而 architecture来自于建筑,使得艺术批评和建筑批评渗透到LA的批评,而使其没独立发展;
3) 景观/风景广泛出现在人文社科研究中,亦会不同程度压缩风景园林批评的独立性;
4) 风景园林的实践范围从小型的街头绿地,到十几万平方千米的国家公园,尺度弹性极大,类型极多,会削弱批评的聚焦性,使得自身处于离散的话语状态;
5) 当前的风景园林丢失了前辈的知识分子担当,长期闭门造车于象牙塔,失去介入公共领域的格局与担当。


2 风景园林批评的本体论

风景园林批评的本体论主要讨论“是什么”(what is)的议题,主要涉及批评的定义、内容、意识、步骤与类型:
1)理解风景园林批评,首先要区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联系和差异。批判性思维只是批评的必要条件;批判理论则特指法兰克福学派(Frankfort School)的理论阵营,主要从事社会与文化批判。因此,批评需要批判性思维,且批评与批判理论属于2个话语体系。
2)风景园林批评的定义主要可用3个关键词进行界定:批判性思维、评价性判断(evaluative judgement)、有价值的(valuable),即风景园林批评指的是通过批判性思维展开景观作品的评价性判断,从而呈现其多重的价值。批评的意识包括危机意识、怀疑意识、理性意识、历史意识、创造意识。
3)风景园林批评分为不同内容,以生产知识(knowledge)与设计意图(intention)为参考标准可分为5种:第1种是描述性品评(descriptive comment),侧重即兴的点评,夹论夹议,常常以自身的判断标准进行富有洞见的评述;第2种是原真性阐释(authentic explanation),试图还原设计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创作的语境(contextualization),也尽可能呈现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意图;第3种是分析性解读(analyzed interpretation),通过类比、比较和关联的方式力求进一步挖出深度线索,以强化和巩固原有作品的知识结构和内涵;第4种是建构性诠释(constructed hermeneutics),它把作品看作动态的调整和补充过程,既可舍弃设计意图,又鼓励以全新视角精读且重构作品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更立体地领悟作品的内在生命力;第5种是典范性知识(paradigmatic knowledge),追求的是具有范式性的知识类型。
4)具体的评论可分5个步骤:沉思(contemplating)、分类(categorizing)、辨析(analyzing)、诠释(reinterpreting)和定位(repositioning)。沉思强调评论家以感性主义的直觉(intuition)和想象(imagination)来触碰和领悟真实的景观空间;分类指的是以严谨规范的方式进行信息归档、加工、阅读和思考;辨析指的是以按图索骥和精读的方式,有选择地介入具有潜在价值的细部和局部,精确地分辨出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要点;诠释则试图勾连作品原有信息和外部理论以建构新的观点;定位把那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重新置于历史谱系或现实情况下进行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
5)根据评论家的身份,风景园林批评可以分为学院派批评与大众性批评;根据评论家介入的时间顺序,还可以分为前置性批评和常规性批评。在具体的功能上,风景园林批评够针砭时弊,揭示隐藏秘密,回溯历史,改变现状,引导未来。

3 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论

价值论主要以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风景园林的价值可分为4个部分:学科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
1)在学科价值的维度,风景园林批评更应在学科遭遇严峻危机的关口,为重塑风景园林学的合法性而添砖加瓦。学科的合法性长久处于一种辩证模式的图景中,一方面是知识的内核(core),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交叉。知识的内核,归根结底,是追求自主知识,让风景园林能区别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临近学科,又能根据自身媒介的独特性而搭建出一套系统性的自主理论。
2)社会价值指的是批评活动能在社会邻里关系、健康、安全、福祉和经济等方面发挥相应的价值。
3)环境价值指的是批评能促进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环保意识和土地伦理的意识,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巨大的效应价值。
4)文化价值指的是批评能够在当代重新挖掘和强化风景园林审美的永恒性,在此基础上提供多维的情绪价值,还能在日常景观中重构场所精神以塑造民族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性。


4 风景园林批评的认识论
风景园林批评的认识论主要处理“如何理解”(how to know)的议题,尤其聚焦于营造(规划与设计)、历史、理论与批评的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1)以四位一体的原则认识营造(规划与设计)、历史、理论与批评之间的整体关联。评论不能独立于历史、理论与营造,它们是一种互惠的、系统的、关联的整体关系。因此,风景园林的历史研究、史学史研究、理论范式、概念建构与景观营造的空间品质,都直接限制风景园林评论的发展。
2)批评与规划设计的关系,犹如飞机的“一体二翼”, 机身是规划与设计活动,一侧机翼是史论与批评,另一侧机翼则是工程与技术。
3)批评与历史的关系,大概有4重:历史是批评的参照坐标;历史是批评的基础;历史是批评的创造动力;历史即批评。总之,批评依赖历史,回溯历史,重构历史,置身历史。
4)批评与理论的关系,可分2个层级:第一层级,理论滋养于批评,主要体现在外部性和内部性2个维度;第二层级,批评滋养于理论。所有的理论都能为批评提供支点,但不是所有的批评都能通向理论。因此,批评与理论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保持差异。
5)批评与批评自身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特点上:第一,视差性(parallax),指的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间隙(gap),评论景观作品时,选择不同的立场便会得出迥异的结论;第二,动态性(dynamic),指的是批评又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性中,此时与彼时可能看待一个作品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看法。

5 风景园林批评的方法论
人文主义(humanism),注重感性,依靠智识,凭借灵感,追求想象,通常使用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来质疑现实,其特点在于可理解性;实证主义(pragmatism),注重理性,依靠实验,凭借数据,追求精确,具有解释特定实验现象的普遍的、可重复性的功能,善于使用解释模型(explanatory model)以界定现实,其特点在于客观性;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是人类的第3种文化形态,主要通过应用性实践活动和探索性模型(exploratory model)来加强或挑战现实。这3种研究路径可形成风景园林批评的3种方法论体系:
1) 人文主义的批评方法论,主要借鉴哲学、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性概念从事评论,主要包括符号学(semiotics)、现象学(phenomenology)、类型学(typology)、后现代性哲学(post-modernity)、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社会性参与(social participatory)、生态批评(ecological critique)和其他的人文批评类型。
2) 实证主义的批评方法论,主张依据的是循证评论(evidence-based criticism)。无论是调查问卷、实验或程序,目的皆是以数据作衡量标准。这些评价系统有视觉评价、景观特征评价、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评价、景观绩效评价(landscape performance)。
3) 设计科学的批评方法论,主要以问题、行动、过程为综合性导向,在2种科学之外找到另外一条可靠的知识生产途径。落实到风景园林上,主要以“通过设计进行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为表现形式,当然,还有海平面上升、韧性设计、可持续性设计、智能设计、碳排放等皆能从设计层面实现特定的评论。
4) 风景园林批评的核心方法论:我们不得不叩问一个安身立命的学科问题,倘若批评方法论总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那么,风景园林能为批评学提供什么方法论吗?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指向了另一个核心议题:风景园林的最核心理论是什么?笔者给出的临时性答案是“山水之境”(后续正在撰写的论文有局部修正),一方面,维护造园(gardening)作为风景园林的核心,一方面,把生命主义(vitalism)的概念当作风景园林的自主性理论。

6 风景园林批评的主体论
风景园林的主体论主要讨论“谁”(who)的议题,即哪些人(还有风景园林批评的历史论有待梳理)或者哪些媒介可以成为风景园林批评的主体,本研究拟从3个内容讨论:
1) 以写作为主的风景园林批评家:既要当作专业人士,更须超越功利主义,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独立的、超越社会利益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介入社会现实,改变现实。
2) 以作品为主的风景园林师:把具有巨大创新性的作品也看作批评的组成部分,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当斯维尔公园(Downsview Park)、“阻隔之城”(Stop City)、青翠园(Jade Eco Park)、荣耀公园(Les Glòries),它们分别开启了后现代主义、景观都市主义、批判性抵抗、知觉现象学的批评话语。
3) 以图像为主的风景园林师:图像的再现(representation)也是创造性批评的载体,图绘(drawing)、地图术(mapping)、拼贴图(collage)、摄影、点云(icloud),皆能发主动的创造能动性(agency)。

7 展望
系统性框架与具体而微的评论是同等重要的,无论是充满自信和憧憬的愿景,还是提纲挈领的研究框架,都无法替代脚踏实地的评论活动。在更广阔的语境下,风景园林评论不仅是学科的知识,也绝非具体的观点,还涉及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状况:
1) 景观如何与历史对话?
2) 景观如何与现实沟通?
3) 景观如何与未来互动?
4) 景观如何与自身交流?
5) 景观如何利用思想撬开自身的神秘性,又如何通过自身揭示时代性,发挥其巨大创造性?
正是在一篇篇将要涌现的评论文章中,才能澄明地瞭望自我、文化、社会和景观的真义。甚至,只有涓涓细流汇合成大江大河之时,才是风景园林批评学真正建立之日!





致谢:

朱育帆教授那充满智慧的点拨、含蓄的鼓励和无私的包容,是《风景园林批评学研究框架》得以完成的最重要保障。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MCAVIN M, MEYER E, CORNER J, et al. LandscapeArchitecture and Critical Enquiry[J]. Landscape Journal, 1991, 10 (2): 155-172. 

[2] 胡 玎,王越.风景园林评论的功能[J].园林,2006,13(3):16-17.

HU T, WANG Y. Fun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alCriticism[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cademic Journal,2006, 13 (3): 16-17. 

[3] 王绍增.风景园林评论[J].中国园林,2008,24(10):5.

WANG S Z.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J]. Chinese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8, 24 (10): 5. 

[4] 俞孔坚.论景观评论[J].景观设计学,2017,5(6):6-7.

YU K J. On Landscap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2017, 5 (6): 6-7.

[5] CZERNIAK J. Thinking it, Doing it: Landscape Criticism’s Range and Agency[J]. 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8, 13 (3): 5-7.

[6] DIEDRICH L, WIT S D, AVERMAETE T. The Vicissitudesof Criticism in the Landscape Metropolis[J]. SPOOL: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2018, 5(1): 3-6.

[7] 宋本明.描述·诠释·判断:现代景观设计批评方法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7(5):106-108.

SONG B M. Description, Explanation and Judgement: The Research on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 Method[J].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2007 (5): 106-108.

[8] 李景奇.建立当代风景园林批评学[J].中国园林,2008,24(10):1-7.

LI J Q. Establishing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8, 24 (10): 1-7.

[9] 陈雪娟.风景园林作品评论本体初探:以《风景园林杂志》(LAM)“自由评论”栏目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CHEN X J. Primary Research on Ontolog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Criticism: Case Study on “ Critic atLar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3.

[10] 慕晓东.景观与批评:可见与不可见的交错[J].景观设计学,2017,5(6):8-27.

MU X D. Landscape and Criticism: The Crossing of Visibleand Invisibl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2017, 5(6): 8-27.

[11] BOWRING 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M].London: Routledge, 2020.

[12] 余树勋.浅议当前园林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园林,1986,2(4):39-42.

YU S X. Primary Discussion on Several Vital Issues in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6, 2 (4): 39-42.

[13] 慕晓东.辰山矿坑花园:一个多重性体验的风景容器[J].中国园林,2021,37(4):36-40.

MU X D. Quarry Garden in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A Landscape Vessel for Multiple Experience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 37 (4): 36-40.

[14] BEARDSLEY J. Critic at Larg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 1998, 88 (4): 15-19.

[15] HELLEMONDT I V. Landscape Critique as aNecessity[J]. 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16(2): 4.

[16] BLANCHON B.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of Scholarly Reading of Constructed Landscape. Or the Difficult Art of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11(2): 66-71.

[17] 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7-98.

WILLIAMS R.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Society[M]. LIU J J, translation. Beijing: SDX JointPublishing Company, 2005: 97-98.

[18] KELLEY D. The Art of Reasoning: An Introduction to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13: 68-96.

[19] WOLSCHKE-BULMAHN J. Twenty-Five Years ofStudi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Dumbarton Oak[M].Washington, D. 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1996: 78.

[20] WYLIE J. Landscape[M]. London: Routledge, 2007.

[21] WELLER R. An Art of Instrumentality: Thinking Through Landscape Urbanism[M]//WALDHEIM C.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Princeto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76-77.

[22] HINES S.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 2004, 94 (3): 109.

[23] TAFURI M. 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M].London: Granada, 1980: 1.

[24] WELLER R. The Crit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Project[J]. 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8, 13 (3): 20.

[25] ANDERSON P.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M].London: Verso, 1979: 96-100.

[26] BASSHAM G, IRWIN W, NARDONE H. et al. Critical Thinking: A Student’s Introduction[M]. Boston: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10-12.

[27] CARROLL N. On Criticism[M]. London: Routledge, 2009: 13-15.

[28] 泽尔尼克.景观设计评论写作[J].景观设计学,2017,5(6):37.

CZERNIAK J. Writing Landscape Design Criticism[J].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2017, 5 (6): 37.

[29] TREIB E B M. Mean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Four Essays and Four Commentaries[M].London: Routledge, 2011: 22-31.

[30] 钱伯斯.东方造园论[M].邱博舜,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2.

CHAMBERS W. 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M].QIU B S, translation. Taipei: Lianjing Publishing Co. Ltd.,2012.

[31] 朱光亚.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J].建筑学报,1998(8):33-36.

ZHU G Y.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Garden[J].Architectural Journal, 1998 (8): 33-36.

[32] CONSTANT C.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M].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2: 48.

[33] FLAM J. Robert Smithson: The Collected Writings[M].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158.

[34] FEZER J, SCHMITZ M. Lucius Burckhardt Writings.Rethinking Man-Made Environments: Politics, Landscapeand Design[M]. Dordrecht: Springer, 2012: 239.

[35] 莫拉莱斯.差异:当代建筑的地志[M].施植明,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83.

MORALES S. Differences: Topographi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M]. SHI Z M,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Water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03刊首语 | 曹凯中:缺乏评论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2023-03目录 |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3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风景园林》2023-03专题导读 |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LA专题 | 青锋 | 花园的意义:以布里昂墓园为例谈一种景观评论路径

LA专题 | 慕晓东 | 风景园林批评学,到底是个啥?

LA专题 | 秦雯 章明 | 寄生到共生——依附于工业巨构的新城市景观演化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3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邓泽宜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玉霞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