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3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
《风景园林》2023-03 | 212 Vol.30
专题: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曹凯中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指的是作为第三方的学者以特定的学术观点对已有实践作品进行相关评论与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塑造出实践知识(knowledge in practice)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也是风景园林设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的一座桥梁。广义来看,风景园林设计评论分为理论导向型和行业导向型2种类型。理论导向型评论将本专业的历史和理论与当下的设计实践进行了强有力的关联,这一类型评论往往从风景园林学及相关学科的历史和理论出发,将评论案例放置于特定历史视角和理论议题中,其目的是以更深邃的历史视角和更系统的理论思维提升当下风景园林的设计创作的智识性(intellectual dimensions)。这种智识性产物是某些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特定知识,后续的学者和风景园林师阅读这类文章能有效扩展设计理论的知识维度,加深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深度,增进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全面理解。行业导向型评论以风景园林的行业动态、现象和特征为基础背景,以当下的创作视角为根本出发点,其目的是通过评述具体方案以反馈行业背后的机制,进而期待促进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专题: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 花园实践:一种对“安静”美德的理解
著:(英)戴维·库珀 译:曹凯中 张楚晗 校:青锋
摘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花园的实践往往被赋予道德的诉求。对花园实践所体现与孕育的美德进行重点探讨,区分了花园外在、伴随而来的美德与内在、核心的美德。后者所包含的谦虚、关怀等品质,是花园实践繁茂不衰的必要条件。这些内在的美德被称为一种“安静”的美德,因为这些美德往往与安乐、平和、无为而治等一系列古典哲学理想所联系。正是对安静美德的关注,促使花园成为苦难的庇护所与智慧的源泉。对花园是特定美德的理想孕育环境的原因进行探讨。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在花园里人类的劳作与自然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使得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的伟大之处,也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对自然的敬仰进一步培养出诸如谦逊这样的美德。
关键词:花园实践;美德;谦逊;安宁
| 花园的意义:以布里昂墓园为例谈一种景观评论路径
青锋
摘要:【目的】景观设计作品的评论有不同的评论路径,本研究以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为例,讨论其中一种以“意义”为线索的评论路径。【方法】斯卡帕的设计极为独特,如何理解与评价这样的设计一直是令人迷惑的问题。对斯卡帕过往作品、演讲以及对话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析布里昂墓园很多景观设计要素的意义。通过这些要素,斯卡帕启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也就赋予整个作品超乎寻常的意义深度。【结果】这种以意义为核心的评论路径,实际上与德国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所倡导的图像学研究方法类似,都强调解析具体元素背后的意义,而且这些意义不仅仅是指符号指代的内容,还指代现象背后的哲学基础。【结论】以上讨论说明,图像学分析的模式可以运用于景观设计评论中,它所形成的以“意义”为线索的评论路径,是揭示景观设计深层价值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评论;卡洛·斯卡帕;布里昂墓园;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意义
景观中的墓地
| 寄生到共生——依附于工业巨构的新城市景观演化
秦雯 章明*
摘要:【目的】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城市发展和文脉延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方法】将生物学概念拓展至建筑学范畴,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以“寄生”“演化”和“共生”的概念阐释“旧”工业遗存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从创作理念、设计手法、建构表达3个层面解读民生码头水岸贯通项目。【结果】探讨了民生码头水岸贯通项目在城市更新层面对于公共空间营造和公众文化价值塑造的重要意义。通过类比SteelStacks艺术文化园区、首尔路7017、杨树浦水厂栈桥和高线公园4个代表性的线性空间改造案例,揭示城市景观在新一轮城市更新背景下所发挥的“新陈代谢”作用。【结论】进一步说明了工业建筑与后工业景观相互结合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跨领域的融合设计不仅促进了学科内核的进步,更拓展了类型学边界。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评论;巨构;城市景观;线性空间;寄生与共生;新陈代谢;城市有机更新
新陈代谢派的城市“巨构”设想——矶崎新的空中城市(1962年)
延伸阅读:
[1] 麦克奈特,克雷默.SteelStacks 艺术文化园区的骨架:胡弗梅森栈桥[J].风景园林,2018,25(7):55-64.
| 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
慕晓东
摘要:【目的】风景园林批评学因自身复杂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境况,在当前尚未得到系统的理论建构,亟须建立一套可供参阅和讨论的研究框架。【方法】研究拟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主体论5个方面展开论述。【结果】1)本体论主要界定风景园林批评的定义、内容、思维、类型、步骤和功能;2)价值论主要从学科、社会、生态和文化4个维度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3)认识论在四位一体(批评、历史、理论与设计)的认知基础上,深入理解风景园林批评的理论范畴;4)方法论依托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和设计科学3种研究和批评范式,进而尝试重构风景园林批评核心方法论(即山水之境);5)主体论介绍了批评家的职责和呈现风景园林批评的多重媒介。【结论】这份研究框架旨在推动风景园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以期在学科层面、教育层面、行业层面、社会层面和时代层面均发挥相应的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批评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主体论
延伸阅读:
[1] 恩杜比斯,惠伊洛,多伊奇,等.景观绩效:过去、现状及未来[J].段律乐,张雪葳,译.风景园林,2015,22(1):40-51.
[2]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20(6):26-33.
| 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设计评述
曹凯中
摘要:【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该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知识,可以令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效扩展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风景园林设计评论也增进了全社会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知理解,是风景园林设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的一座桥梁。【方法】通过图纸还原、访谈设计师本人、现场体验等方法,以日常性和仪式感这2个议题作为评论路径,对朱育帆近期的作品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进行评论。【结果】与朱育帆其他纪念性景观的实践不同,探索如何建立一种日常性与仪式感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是林卡景观空间设计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设计策略的介入,使得林卡景观空间不仅成为本地居民日常游憩的栖居之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到访者想象的朝圣场所。之后以林卡景观空间的2个核心部分——“林卡花园”与“经幡广场”为进一步讨论的对象,从动线、形式及材料3个研究范畴出发,探究了“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最终可以看到,对九寨场所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克制的设计语言让林卡景观空间成为实然和应然、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并成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想象的复合体。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风景园林评论;林卡景观空间;仪式感;日常性
逐级递升的幡布
| 当代中国园林艺术输出的具身转向——基于海外中国园林视角的探析
赵晶 沈子晗
摘要:【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体验;具身认知;景观评论;园林文化;海外中国园林
洛克菲勒花园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
孟兆祯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在江苏徐州举行,丰富多彩,精彩焕神。徐州沃土,又放青春。古木新花,蕴藏不尽。徐州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秉性安舒,兼江苏、安徽、山东三古文化省地利。园博园南有3.5 hm2 良地划为园内公共绿地供游客游息。何昉大师恳请我与他们合作提出总体方案。我在“敢当”的感召下慨然应允,昼夜深思,尽全力完成重任,唯恐难成。
清趣园鸟瞰
何昉 王筱南 罗茹霞 谢晓蓉*
摘要:【目的】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第十三届中国园博会)可为全国城市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范例,以激发众多非省会城市投身园博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将徐派园林发展经验向世界展示。【方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总结梳理区域特色文化体系,结合相关规划解读与实地调研研究分析出场地优劣势与问题挑战,经过多轮方案推敲,探索第十三届中国园博会园博园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结果】第十三届中国园博会园博园通过“1+1+N”模式联动全城,构建起创新共享、多态联动的全城园博。规划设计以“生生不息,大美大舒”为主题理念,从水土严重流失地区的整体修复开始,构建融合绿色生态和文化传承思想的“三廊一心”空间结构;以马道、电瓶车道、无人车道等多道交互,展示特色游览方式;全园建筑贯彻四新应用,体现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利用植物修复场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整体生物多样性;展后践行可持续利用,实现园博会的永不落幕。【结论】第十三届中国园博会园博园选址巧妙,“三廊一心”布局特色鲜明,借助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依山就势营造出了一流的精品园林工程,实现了采石宕口废弃地借助园博会重焕生机,带动了区域复兴。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徐州;宕口生态治理
运河文化廊端点北京园回望
延伸阅读:
[1] 何昉,叶枫,王劲韬,等.园博会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16,23(4):16-21.
[2] 王向荣,林箐.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J].风景园林,2019,26(4):61-72.
锁秀 沈悦 马晓玫 何昉*
摘要:【目的】绿色建造是新型可持续建造理念,顺应了生态文明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而园博会是示范绿色新型建造方式的良好平台。【方法】对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简称第十三届中国园博园)设计及建设全过程进行记录梳理和总结。【结果】以绿色建造为手段、宕口重生为目标构建园博园技术设计体系的特征:1)通过生态修复土壤、水系,构建安全韧性的生态基底;2)从边坡治理、微地形调整、土壤基质改良、构建自稳定复合植物群落4个维度修复山体宕口,实现废弃地的绿色重生;3)采用“小群落,大混交”的补植方式进行林相改造,使纯林向混交林演变,稳定森林生态环境结构;4)在材料选择上,大量应用维护管养成本低的乡土植物,利用场地材料、建筑垃圾、废弃材料打造艺术空间,节能创新;5)首度示范装配式园林景观,引导低碳、经济、可持续的新园林建造模式。【结论】第十三届中国园博园从策划设计到材料选择、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等过程,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四新”理念融入园区设计,始终践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造方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绿色建造;宕口重生;技术设计
水土修复与林相改造后的秀满华夏廊
延伸阅读:
[1] 何昉,叶枫,王劲韬,等.园博会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16,23(4):16-21.
[2] 李存东,赵文斌,王洪涛,等.心象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总体规划设计创新性探索[J].风景园林,2019,26(4):51-55.
[3] 何昉,夏兵,梁仕然.景观水保学: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探索[J].风景园林,2013,20(5):27-30.
贺风春 杨家康* 杨明
摘要:【目的】恰逢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是向公众展示徐派园林的好机会。【方法】徐派园林展园(即徐州园)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展现出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特色。【结果】总体设计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第一篇章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第二篇章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州汉代庭园堂榭高悬的景观特色;第三篇章以叠石假山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州宋代园林的天然与雅致之美。徐派园林展园造园艺术特色鲜明,园林建筑采用新汉风风格,叠石理水技艺高超、富于变化,植物配置古朴写意,园林小品极具徐文化特色。【结论】徐派园林展园旨在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独特造园艺术特色。希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徐派园林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类地域性代表园林。
关键词:风景园林;徐派园林;徐派园林文化;两汉文化;造园技艺
徐派园林展园鸟瞰
夏成钢 张英杰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徐州)园林博览会于2022年在江苏徐州举行,主会场(简称园博园)位于徐州东南的吕梁风景区。徐州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中段的重要枢纽,因此园博园特设“运河文化廊”景区。该景区由沿岸城市展园组成,北京园列于其中。北京园园址处于景区西端点、园博园悬水湖东岸,面积4 500 m2。
徐州北京园鸟瞰
研究
| 构建中国园林康养职业化体系
李树华 康宁
摘要:【目的】应对快速城市化和新冠病毒疫情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森林园林康养师作为国家认可的正式职业已于2022年7月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这给风景园林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方法/过程】以学际交叉的视野明确园林康养师的定义、主要工作任务与知识结构体系;以融古通今的角度分析园林园艺、中医药和养生文化等对中国园林康养的指导意义;以中体西用的方法归纳总结美国和日本的认证培训体系。【结果/结论】未来风景园林行业应深入开展园艺疗法与园林康养科学研究、制订园林康养师职业标准、加强相关院校园林康养人才培养,建立并完善园林康养师认证体系,并为其提供高质量培训实习基地和相应就职单位,同时进行业务督导,从而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完善中国园林康养职业化体系。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康养;园艺疗法;园林康养师;培训认证体系;全民健康
园林康养师知识结构体系
| 契合与协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
赵秋璐 曾穗平* 曾坚
摘要:【目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对生态空间的高效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生态要素缺乏统筹以及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当的问题,是当前规划学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研究热点。【方法】以契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生态系统服务多目标协同为导向,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城乡规划学理论及系统协同的决策方法。【结果】提出了协同“过程-格局-尺度-功能”的规划理论架构,并从“体系—流程—关系”3个维度建构了协同生态系统服务目标的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技术框架,厘清了GI规划编制流程,提出了刚弹结合的管控措施,完善了功能协同与供需平衡的GI规划逻辑。【结论】该研究成果将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并可作为市级GI专项规划编制的技术依据,因而具有理论借鉴研究及规划设计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框架;规划管控
城市化进程下生态供给减少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失衡
延伸阅读:
[1] 张炜,艾亨,刘晓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展评述[J].风景园林,2017,24(2):101-108.
| 基于 L-system 算法的植物信息模型构建和三维绿量分析
张炜 郝佳雪
摘要:【目的】当前广泛使用的三角面网格模型并不能全面表达植物模型特征,探索行业内植物信息模型构建与三维绿量计算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梳理L-system植物生成算法发展背景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本科宿舍区的规划情景,使用L-system算法,基于24种植物的分枝结构和形态特征,生成参数化的L-system植被模型。【结果】构建出研究区域建成初期绿地规划模型与植物成熟期绿地规划模型,并提出了4项三维绿量的评估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对场地建成初期和植物成熟期的绿量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建成初期三维绿量13497.08 m3,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为12.25 m3/m2;植物成熟期三维绿量可达215097.42 m3,单位面积三维绿量达到195.00 m3/m2。【结论】在规划设计领域,基于L-system算法的植物模型建模,可实现模型构建的参数化和便捷化,并适用于不同的细节层级,在规划设计算法模型标准制定、植物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和生态效能评估方面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信息模型;三维绿量;参数化建模;体素模型;L-system
规划方案中不同树木的 L-system 算法模型(建成初期)
| 基于体验过程的公园品质概念框架构建及其应用路径
李大同 王耀武 张婧远*
摘要:【目的】随着空间品质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与新数据的引入,公园品质的概念产生了相应的拓展。为厘清和重构公园品质概念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在实证层面的发展,需要构建系统性强、覆盖面广的公园品质概念框架。【方法】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检索并筛选出与公园品质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献述评和概念框架构建。【结果】基于现象学的体验概念与环境心理学中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理论,将公园体验过程拆解为感觉、知觉和认知3个阶段。依据体验过程各阶段的特点对既往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提炼出基于体验过程的公园品质概念框架。【结论】上述框架的建构有助于解决因公园品质概念不明确而导致的测量方法和数据使用混乱的问题,同时兼顾系统性和准确性,以便在不同体验阶段评估公园品质。并且该框架有助于从环境特征要素的完善、环境特征要素组织的优化、环境的可供性的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出发,精确制定公园的微观更新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品质;体验过程;概念框架;精细化测度;微更新策略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图示
延伸阅读:
[1] 周向频,陈路平.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历史公园更新策略[J].风景园林,2021,28(6):50-55.
| 视障者参与的城市公园景观感知与体验
谢秀丽 刘冰*
摘要:【目的】探究视障者在城市公园的感知与体验,了解视障者理解和诠释景观的方式,这对提升公园无障碍环境品质十分重要。【方法】组织视障者在广州市云台花园进行景观漫步游览体验,依据其行为模式、感知和体验,分析视障者的公园游览行为、特征与情感。【结果】研究发现:1)视障者景观感知过程表现为“景观符号—经验感知—心理表征—自我想象”;2)视障者景观感知以游、感、思3个阶段的景观体验为重要内容,表现为物象、知觉、想象与情感的推进过程;3)视障者对过往的回忆与将来的想象情感反映强烈,景观情感更为突出。【结论】研究构建了视障者景观—感知—体验的关系,可为包容性公园景观及无障碍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健康景观;视障者;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景观体验;无障碍设计;残疾人事业
视障者景观—感知—体验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陈筝,孟钰.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9):50-56.
[2] 罗雨雁,王霞.景观感知下的城市户外空间自然式儿童游戏场认知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3):73-78.
| 浙江北部平原水乡城镇群的组织机制
孙源 王竹 邬轶群 裘知*
摘要:【目的】在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中,历史上的江南水乡城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激发并推动了地区发展。研究旨在厘清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城镇要素和水要素的双向作用关系,进而揭示地区城镇群组织的在地智慧。【方法】基于地图资料的梳理、归纳和分析,使用地理信息空间工具对民国时期浙江北部平原水乡城镇群的地理分布特征、河流组织逻辑和“镇-水”关系进行推演。【结果】在宏观区域尺度,将组织机制归纳总结为“中心-边缘”“聚落-河流”“城镇群-水网”3个方面的特征。【结论】在历经百年的环境变迁和演化过程中,水乡城镇不仅是地区历史文脉的物质延续,也是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双向选择和互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可在未来环境适应和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发挥集群协同的地域优势。
关键词:区域人居环境;浙北平原;水乡城镇;人地关系;集群协同;组织机制
浙北平原水乡城镇的历史变迁脉络
延伸阅读:
[1] 汪芳,胡文颖,高晨舸.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J].风景园林,2021,28(7):31-38.
[2] 李帅,刘旭,郭巍.明代浙江沿海地区卫所布局与形态特征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1):73-77.
| 区域视角下的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阙晨曦 邓双 金云峰 兰思仁*
摘要:【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区;村落形态;地理分布;ArcGIS;闽西客家
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本期引文格式
2023/03
[1] 戴维·库珀,曹凯中,张楚晗,青锋.花园实践:一种对“安静”美德的理解[J].风景园林,2023,30(3):10-17.
[2] 青锋.花园的意义:以布里昂墓园为例谈一种景观评论路径[J].风景园林,2023,30(3):18-25.
[3] 秦雯,章明.寄生到共生:依附于工业巨构的新城市景观演化[J].风景园林,2023,30(3):26-32.
[4] 慕晓东.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J].风景园林,2023,30(3):33-41.
[5] 曹凯中.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设计评述[J].风景园林,2023,30(3):42-47.
[6] 赵晶,沈子晗.当代中国园林艺术输出的具身转向:基于海外中国园林视角的探析[J].风景园林,2023,30(3):48-54.
[7] 孟兆祯.徐州园博万众享 清趣昂然人民赏:记清趣园[J].风景园林,2023,30(3):55-58.
[8] 何昉,王筱南,罗茹霞,谢晓蓉.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述论[J].风景园林,2023,30(3):59-64.
[9] 锁秀,沈悦,马晓玫,何昉.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技术设计解析[J].风景园林,2023,30(3):65-70.
[10] 贺风春,杨家康,杨明.探究源流,守正创新:徐派园林溯源之旅[J].风景园林,2023,30(3):71-75.
[11] 夏成钢,张英杰.巧于因借: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营造[J].风景园林,2023,30(3):76-80.
[12] 李树华,康宁.构建中国园林康养职业化体系[J].风景园林,2023,30(3):81-87.
[13] 赵秋璐,曾穗平,曾坚.契合与协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J].风景园林,2023,30(3):88-95.
[14] 张炜,郝佳雪.基于 L-system 算法的植物信息模型构建和三维绿量分析[J].风景园林,2023,30(3):96-104.
[15] 李大同,王耀武,张婧远.基于体验过程的公园品质概念框架构建及其应用路径[J].风景园林,2023,30(3):105-112.
[16] 谢秀丽,刘冰.视障者参与的城市公园景观感知与体验[J].风景园林,2023,30(3):113-121.
[17] 孙源,王竹,邬轶群,裘知.浙江北部平原水乡城镇群的组织机制[J].风景园林,2023,30(3):122-129.
[18] 阙晨曦,邓双,金云峰,兰思仁.区域视角下的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J].风景园林,2023,30(3):130-137.
延伸阅读
[1] 麦克奈特,克雷默.SteelStacks 艺术文化园区的骨架:胡弗梅森栈桥[J].风景园林,2018,25(7):55-64.[2] 刘宇扬.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水岸贯通三部曲[J].风景园林,2020,27(6):63-67.[3] 恩杜比斯,惠伊洛,多伊奇,等.景观绩效:过去、现状及未来[J].段律乐,张雪葳,译.风景园林,2015,22(1):40-51.[4]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20(6):26-33.[5] 何昉,叶枫,王劲韬,等.园博会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16,23(4):16-21.[6] 王向荣,林箐.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J].风景园林,2019,26(4):61-72.[7] 李存东,赵文斌,王洪涛,等.心象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总体规划设计创新性探索[J].风景园林,2019,26(4):51-55.[8] 何昉,夏兵,梁仕然.景观水保学: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探索[J].风景园林,2013,20(5):27-30.[9] 张炜,艾亨,刘晓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展评述[J].风景园林,2017,24(2):101-108.[10] 周向频,陈路平.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历史公园更新策略[J].风景园林,2021,28(6):50-55.[11] 陈筝,孟钰.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9):50-56.[12] 罗雨雁,王霞.景观感知下的城市户外空间自然式儿童游戏场认知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3):73-78.[13] 汪芳,胡文颖,高晨舸.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J].风景园林,2021,28(7):31-38.[14] 李帅,刘旭,郭巍.明代浙江沿海地区卫所布局与形态特征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1):73-77.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03刊首语 | 曹凯中:缺乏评论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2023-03目录 |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3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玉霞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