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海计划 | 上海,多元包容的「鱼缸理论」

时尚 NOWRE 2022-10-26




上海,汇集了全世界的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这座城市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承载着不同人的声音,年轻群体在城市中,总在寻找着表达的突破和创新,「创意」和「多元」几乎贯穿他们的思想,城市发展的另一面不全是建筑群和商业的建设,而是青年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推动。疫情下逆境生存的青年们,在解封后将活力和创新力注入新的生活中,尽管这个「巨大鱼缸」曾经颠簸混乱、浑浊不堪,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让「鱼缸」重新清澈,重现生机。


木心先生说:「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后海计划」特邀导演邵琪,决心以既是导演、演员也是观众的身份,将城市视作海纳百川的容器,借艺术展现城市生态,记录下不同的城市居民,在这样的场域之中的无序动性,在文化氛围中仰躺生活,吸取养分,碰撞出不同的声响。



「后海计划」

EPISODE 3

FEAT. SHANGHAI




视频导演邵琪



上海青年艺术工作者姚念宇 Leslie


在祖父母那代迁居上海的邵琪,在多元文化的城市中生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驱动着她用更具有识别性的艺术,来表达展现城市青年的动性和成长。总爱锦衣夜行,避开喧嚣和功利的繁华,坐上公交车,就在某个瞬间,一个念头出现,仿佛自己是一条在上海这座毫无边际的城市游荡的鱼,没有海的城市像是一个巨大的鱼缸,近乎荒诞的想法,她望着夜里的都市,想着「如果将城市的降雨汇集起来,那这个鱼缸将有多大」?这便是「后海计划」上海篇企划的开端,为了实现这个构想,邵琪以多角度的身份,邀请来艺术家姚念宇 Leslie,共同实践这样的想法。镜头拉向了古朴的咖啡店,在人声鼎沸中,两位创作者会面,邵琪一边快速手绘着设想的情景,一边和姚念宇讨论着计划的设定,跳脱采访的形式,以对谈的方式,梳理出完整的脉络,让构想更为生动清晰。而关于青年艺术创作的序幕,由此拉开。




当人们开始移居到上海这座城市,像是鱼儿游向了另一个「鱼缸」。邵琪从别的鱼缸游向了「上海」,而视觉艺术家姚念宇却是在外祖父那一辈由上海游向了另一个「鱼缸」,他们彼此有着类似的经历,却又好似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莫比乌斯」的闭环,在这座城市,鲜明的都市「符号」,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曾留学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的姚念宇,在 2019 年回国做了一个名为「噪音计划」的项目,回忆中的弄堂中的打井水、三轮车叫卖的声音,具有烟火市井气的声音都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之中,而这些信息在姚念宇的描述中,逐渐绘制在邵祺的绘本中,呈现在视频画面之中。




当邵琪抛出「自然」这样的词组,也是姚念宇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关于「人」这个主体与「自然」之间的勾连,屡屡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作为信奉以自然材料作为创作的艺术创作者,他认为从城市回到自然中创作有着必然性和使命感,而在「鱼缸理论」的计划中,「水」是贯穿整个企划最核心的元素之一,在姚念宇的作品中「水」为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当邵琪提到「怎样的自然环境会和这次的主题比较符合」的问询,姚念宇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滩」,在上海的建设历史中,这座城市曾经就是一片巨大的滩涂,这座城市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由滩涂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仿佛就像当代的青年一般,从荒芜到繁荣,从学习到创新。上海像是充满养分的「鱼缸」,吸引集结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创造出当下的这片新天地。而这场对话,以清晰的视觉画面呈现,构想就显得足够的真实。




在对谈中,邵琪仿佛灵光乍现,「我们搬个鱼缸去江滩吧」。画面中,姚念宇系上绳子拉着装满鱼和水的「鱼缸」,行走在滩涂,他们所想表达的观点,通过画面、装置、语言在表述和传递。「鱼缸作为一个容器,有着包容和汇聚的特质。它喻指着承载汇聚年轻活力的新空间,就像是让我们自由表达的上海,以及汇聚了五湖四海创意想法的后海汇一样,他们包容的汇聚了一切新鲜好玩的事物。」





被命名为「泥沼 Mire」的视觉艺术作品,描绘出一个新的想象,泥沼像是生活困苦混沌的原点,借此开启了上海的魔幻篇章,而在这样的境况中,依旧将五湖四海的我们汇聚在一起,拖着「鱼缸」步履蹒跚在泥淖中行走,不正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同境遇吗,有坦途、也有颠簸,但这就是「城市」的本质,是与「人」切合相关的「生活」的本质。正是这样的丰富的多重体验,在姚念宇的艺术创作的形式展现上,与 Z 世代的硬核生活不谋而合,也与「后海汇」的核心理念契合。



「后海汇」

展现 Z 世代青年文化

艺术创新



正是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将语言、绘画、装置和视觉融合,视角由对谈空间转换到艺术创作的实践,引导着这个时代新青年的「创新」能力。邵琪和姚念宇将「后海汇」这个词组和概念,延伸出新的层次和解读,「后」是后现代,是为爱;「海」是上海,是城市异化成鱼缸的水;「汇」是吸纳汇集一切的创新和青年精神,当这一切和两人的设想融合,在画面中强调出纯粹的艺术装置在公共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并借此隐喻城市和 Z 世代的成长与融汇。


正如木心先生提及的身份的转变,两位创作者在镜头中,从导演变成演绎「后海计划」的演员,再互相交互变成观众,注视着彼此的创作。他们端着咖啡,走上滩涂,讨论着人们「汇集」到城市,像是一场仪式,也是一种成长。在谈话间,他们想探索一片新的海域,沿着道路,步履往前,随着浪声跌入池中,像是进入到新的探索和一个新的「鱼缸」之中。




「后海汇」,将这个时代的新青年融聚,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将文化、艺术、创新、多元都投射其中,似乎能在这里找到真正能表达和沟通的空间。他们在成长,在吸取养分,更在创造。NOWRE 与后海汇打造的「后海计划」,重新定义了青年们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招徕着人们的视线,通过不同的创作形式,与人们建立有机的对话,驱动着「文明」的发展,构创新纪元。当疫情阴霾散去,解封后的城市,将青年们的创新和生命力不断聚「汇」,那些蓬勃的精神和意志,带来焕然一新的活力,「巨大鱼缸」的养分也在「群鱼」的努力下不断滋生,在未来或将容纳进更多的鱼群和新的创想。



AUTHOR  RaFion

STARRING  Emily Shao / Leslie Yao

DIRECTOR  Emily Shao

PRODUCER  Rico / Gary

DOP  YANG

B ROLL  ian Jun / Jia Hao

GAFFER  Bao Long

ASSISTANT  阿万 / 小龚

EDITOR  欣子

COLORIST  YANG

SOUND  Yichen Liu

STORYBOARD  mmkm




NOWRE 职位招聘计划

新媒体时代下,「报纸时尚」将重新回潮?

拿 TIMBERLAND「大黄靴」做实验,能变出什么花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