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于佳宁:元宇宙进入黄金十年阵痛期,方向始终向上|中国元宇宙100人
推荐访谈:18603851537(同微信)
从以区块链为载体的火大教育到以University of Web3命名的UWEB教育,于佳宁始终以引领者的角色,占据行业制高点。
作为经济学博士,以及他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2所长的履历,让他扮演这一角色,显得底蕴深厚,游刃有余。
他的研究本色与严谨,他的对不同关系的细腻解读,他对行业与趋势的洞察,他的一路实操实战,奠定了他的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香港区块链协会荣誉主席等的社会职务。
就行业而言,他是公认的权威;就行业教育而言,他俨然就是教父。
1.9米的大个子,匹配他作为教父的思想高度、广度与深度。
他就是UWEB创始人、校长于佳宁。
本期“中国元宇宙未来产业100人”访谈,元界(ID:Metabod)走近于佳宁,聆听他的见地。
“中国元宇宙100人”访谈计划
【指导单位】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
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
【牵头平台】
元界、央链直播、超创者
【联合发起】
元宇宙共识圈、乐生活与爱IT Plus、商业认知研究院、寻一创投、绮观商业Cstories、战略投资家、CIBA新经济
区块链、Web3.0、元宇宙、AI:互补与共生
元界:很多人对区块链、Web3.0、元宇宙、AI存在怎样的关联,一头雾水。在你看来,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于佳宁:区块链、Web3.0、元宇宙以及AI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互补和共生的关系。
区块链为Web3.0 和元宇宙的构建提供了技术基础,而 Web3.0 和元宇宙提供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AI 则贯穿其中,用来提升用户体验和实现智能化服务。这四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元界:请具体谈一谈元宇宙和Web3.0 的区别和共性。
于佳宁:元宇宙和Web3.0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是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分别对应了不同的角度和领域。
元宇宙面向用户,是一种更具象的描述,它强调的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体验、互动和实现自我,关注虚拟世界为用户带来的实际体验,包括交互方式、内容创造、社交活动等。这种用户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观感,使得人们能够在元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表达和价值创造。元宇宙强调的是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延伸和丰富,对个体的赋能和潜力的挖掘。
而Web3 更像是面向程序员、开发者、企业家等参与者的视角。Web3 主要着眼于互联网的技术和结构变革。它强调去中心化、数据所有权和用户控制,预示着一个更加民主、开放,同时也更加安全、可靠的互联网。
Web3 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改变互联网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使得互联网更加民主、开放,同时也更加安全、可靠。这是一种更抽象、更宏大的视角,它让我们能够看到未来互联网可能的蓝图,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创新的空间。
元界:请科普一下区块链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于佳宁:区块链本质上是“四位一体”的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数字金融为动力,以经济社群为组织,以产业应用为价值的全方位创新。Web3 强调数据所有权的回归,以及网络服务的去中心化,而区块链提供的就是实现这些理念的可能性。
元宇宙不是单一的数字空间,而是无数数字空间的聚合体,基于区块链才能在保证各空间独立的同时实现全体系互联互通。元宇宙的核心属性之一是开源创新,包括技术的开源和平台的开源。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协议,我们可以实现各个数字世界在协议层和价值层的互通,从而形成整体的元宇宙。
此外,基于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个人、组织甚至物体之间都可以实现高效且“无须信任”的广泛协作,所有合约自动执行,从而让元宇宙中的智能经济得以持续运转,并创造巨大价值。
元界:人工智能与这三者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于佳宁:AI与区块链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想要让AI造福全人类,让全世界共用AI价值成果,必须将AI的底层商业模式和价值分配机制,用Web3的方式改造。
人工智能的功能不仅涵盖了数据处理和分析,还延伸到了智能交互和系统安全等领域。Web3 和元宇宙环境下的数据量极其庞大且分散,只有通过 AI 的高效处理和精准分析,才能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
同时,AI 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使元宇宙中的虚拟角色拥有更为逼真的交互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元宇宙的体验质量,也为虚拟世界中的交互提供了无限可能。
最后,AI 应用中的AIGC还可以优化用于创作数字艺术、虚拟环境的场景生成、自动化剧本编写等方面。2022年开始大火的ChatGPT 就是另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语言模型,能够生成与人类对话相似的回答。
在元宇宙中,ChatGPT 可以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提供智能对话和参与虚拟世界的社交互动。它可以为元宇宙中的人机交互提供更自然、智能和沉浸的体验。这类 AIGC 为元宇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内容,丰富了用户体验和虚拟世界的创造力。
7月16日香港“Bitkoala Demo Day”做《Web3.0与AIGC结合的六大趋势》主题演讲后
有更好的长期发展预期,
以太坊可吸引更多外部资金流入生态
元界:非圈内人士对什么是 Web3公司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解?怎么才算一家Web3公司?
于佳宁: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飞轮模型是 Web3 项目业务发展的关键逻辑,也是如何定义Web3项目的核心。Web3 飞轮包括业务飞轮、金融飞轮和治理飞轮。其中,业务飞轮是通过关键资源的循环强化来实现业务的爆发式增长;金融飞轮依托资产逻辑实现生态价值的增值,并加速业务飞轮的循环发展;治理飞轮可以平滑金融飞轮的波动,降低项目业务发展的不稳定性。
以以太坊为例,以太坊的业务飞轮模型是,更多的节点和算力使得以太坊区块链更安全,更安全的区块链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更好的开发基础设施。
这将为以太坊生态带来了更多的 DApp应用,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这将引导着生态中出现更多的资产种类和规模,更多的DeFi及NFT类应用开始出现,进而带来更多的交易事务量(Transactions)以及更高的网络费用(Gas)。这将使得以太坊网络价值整体提升,进而自动吸引更多的节点和算力提供者加入,如此反复循环。
在以太坊的金融飞轮中,生态网络价值的增加反映在生态通证价格的提升上,如果同时能有更好的长期发展预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流入生态,进一步带动业务飞轮加速循环。
而在以太坊的治理飞轮里,通证的价格不仅会受到业务发展情况的影响,也会受到金融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为了项目更好的长期发展预期,就需要建立更好的DAO治理机制,来对项目的财库(Treasury)和市值进行管理,进而制定并践行更好的发展路线图,以优化并稳定预期,从而平滑金融飞轮周期性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项目业务发展的稳定性。
教育和宣传将发挥关键作用
理想的Web3公司,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元界:理想中的Web3公司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资质?
于佳宁:理想的 Web3 项目应当在技术上拥有深厚的底蕴,有效实现业务飞轮、金融飞轮和治理飞轮之间的动态互动,打造和运营出相对去中心化的应用和服务。且除了硬实力外,这样的公司应当有着更高追求,它们有高度的社区观念,重视用户参与和社区治理,而不仅仅是以盈利为目标。
在道德层面,这些公司还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的企业,遵守法律,尊重并保护用户的权益,特别是数据和隐私权,着力把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元界:目前在哪些领域出现了这类公司?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向这种理想公司的迈进?
于佳宁:目前已经涌现出一些具备这些特点的Web3公司,如在分布式金融平台、元宇宙开发者社区等方面。然而,迈向理想公司的道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影响因素: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实中,Web3 公司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Web3 的技术本身仍在发展之中,诸如区块链的可扩展性、效率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这对于那些寻求利用这些技术创新的公司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将推动理想公司的实现。
其次,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公司,Web3 公司在法律和监管方面的挑战可能更大。Web3和元宇宙的发展需要适应性强的法律和监管环境,以保护用户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创新。数据隐私、资产所有权以及跨国运营等问题,都需要 Web3 公司在快速变化的法规环境中灵活应对。
最后,尽管 Web3 的理念在一部分人中得到了认同和接纳,但在更广大的市场中,人们对于 Web3,尤其是去中心化和数据所有权等概念的理解,还很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地教育市场,提升人们对于 Web3 的认知,也是 Web3 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教育和宣传将发挥关键作用,以提高用户对这些新技术和平台的理解和信任。
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可推动创新与发展
亿计用户的Web3公司,需要这样的外在环境
元界:中国大陆或香港出现用户以亿计的Web3公司,需要创造什么样的外在环境?
于佳宁:首先,政府层面需要建立正向的认识和立场。这需要政府能理解和接受 Web3 技术,并在法律法规层面为其提供明确和稳定的规则,支持区块链、数据隐私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和用户权益。
其次,科技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也非常重要。这包括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如稳定、快速的网络;安全、高效的区块链技术和丰富的智能合约开发工具;以及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应用。
再次,社会的接受度和理解提升。这需要对 Web3 技术进行广泛的普及和宣传,提升公众对于 Web3 技术的理解和接受度,让更多的用户、开发者和企业看到 Web3 的价值和潜力,愿意参与到 Web3 的生态中来。
最后,资本的支持和市场的开放。Web3 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这就需要有足够的风险资本愿意投入;同时,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可以推动 Web3 公司的创新和发展,让更多的优秀 Web3 公司能够诞生和成长。
元宇宙大规模应用,碳排放的量级将成倍增加
一个完全成熟且丰富多彩的元宇宙世界,或至少十年以上
元界:你说,随着AIGC工具+数字人、MR设备+数字孪生、数字资产等三大支柱的初步建立,元宇宙正在迅速从理想照进现实。你对这一现实进程有什么时间维度上的预判?
于佳宁:元宇宙的形成并不是一瞬间的事件,而是一种逐渐发展的过程。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进程的早期迹象,但要想实现一个完全成熟并且丰富多彩的元宇宙环境,我们可能还需要至少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元宇宙元宇宙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创新是一切应用的根本。元宇宙的创新本质上就是云计算、分布式存储、物联网、VR、AR、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当下元宇宙发展被许多人认为“浮于概念”,就在于关键前沿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融合还在探索中,我认为目前我们还处在技术沉淀的阶段。
元界:哪些因素或技术无以突破,会妨碍这种进程?
于佳宁:首先是元宇宙的入口,也就是用户接入的层面,涉及到接入终端普及,和高速低延迟网络的建设。无论是佩戴的舒适性,还是终端自身的性能,现有的VR/AR终端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人们在元宇宙中进行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
5G网络和卫星互联网也是元宇宙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接入的稳定性和全域覆盖,但是5G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卫星互联网也还不足以承载全球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是要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空间。未来的元宇宙将是空间足够大、能容纳无数人并行使用的数字空间,数据量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现有的云计算体系无法承载,因此需要边缘计算、分布式存储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运用,实现互联网向“云+边+端”架构的转型,此一。
第二,实现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映射,需要数字孪生、三维扫描、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以及对应的基础设施实现进一步建设和突破。
第三元宇宙中应用的开发,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将成为关键。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突破限制元宇宙发展的能源约束和碳排放问题。元宇宙数字空间大规模应用,除了需要使用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空间外,也会消耗大量能源。碳排放的量级将会成倍增加,因此要发展元宇宙,也需要加强新基建,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碳中和力度。
黄金十年的阵痛期,方向始终向上
过度夸大或解读,要让位于探索打造自身特有的元宇宙生态
元界:以2021年为界,你将未来十年视为Web3和元宇宙发展的黄金十年。请描述一下这10年潜在会出现怎样的黄金局面?
于佳宁:我对Web3和元宇宙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将其视为发展的黄金十年。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预见到以下潜在的黄金局面:
更加安全可信的互联网:Web3将推动互联网从中心化模式向去中心化模式转变,使用户拥有更大的数据主权和隐私保护能力。人们将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数字身份和数据,并在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交互和交易。
共享经济的崛起:元宇宙将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共享经济机会。通过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个人和企业可以在元宇宙中共享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协作,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普惠绿色的分布式金融系统:区块链技术将推动分布式金融系统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包容、透明和高效。人们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借贷、支付、资产管理等方式,实现普惠的金融参与和更公平的金融体系。
元界:你特别将Web3与元宇宙并列在一起?
于佳宁:它们将同频迎接黄金十年。虽然 Web3 和元宇宙关注的重点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对未来互联网的重要理解和预期,它们共同描绘了一个更开放、更公平、更具创新性的互联网未来,这也是我将它们并列的主要原因。
元界:你如何看元宇宙在未来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在中国是否有被夸大的一面?
于佳宁:元宇宙并非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而是数字化生活方式发展和科技融合的必然结果。就算未来元宇宙发展变数和困难很多,但最终都会走向原本已昭示的数字化方向。
目前元宇宙技术还在持续迭代和更新,各项技术带来的改革性融合创新时代尚未到来,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随着元宇宙的发展及核心概念的普及,有关元宇宙的社会共识将逐步形成。
就像所有新兴技术一样,元宇宙的潜力和影响可能会在初期被过度夸大。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一方面,中国对新技术和创新的热情非常高;另一方面,由于元宇宙概念的抽象性和开放性,使得许多公司和投资者倾向于过度解读其潜在价值和发展速度。
本质上这源于企业对于未来产业创新升级和发展趋势的理解,虽然我们目前没有办法准确的预测元宇宙未来的具体产品形态,甚至目前探索元宇宙的公司都有可能失败,但产业创新升级就是从一个 S 曲线转型到另一个 S 曲线的过程,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已然是大势所趋,发展的方向始终向上。
如果“元宇宙”会发展成未来产业,那么更重要的是大家先建立正确的元宇宙新思维,理性看待元宇宙热潮,充分结合各自的业务优势,针对性的探索打造具有自身特有的元宇宙生态。
元界:你刚才也提到元宇宙发展被许多人认为“浮于概念”,所以很多人把2023年视作元宇宙落地年,会不会存在落地“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中国发展元宇宙是否存在某种误区?
于佳宁:早期过热的炒作,使得资本市场和大众都对元宇宙快速成熟落地有着极高的期待,甚至希望其在短期内就产生巨大的产业价值。但由于技术和生态在内的诸多限制,目前的元宇宙还远远达不到大众标准,这也使得元宇宙在近期进入了新技术趋势发展的阵痛期。
实际上元宇宙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漫长、逐步迭代、持续扩展边界的过程,这个发展进程并不是线性的,不是努力投入资源就可以实现突破,关键还需要底层性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实现。目前仍然是元宇宙发展的“奠基期”,不太可能在未来一两年之内就看到非常成功的元宇宙产品。
从新技术、新金融、新商业
到新组织、新规则、新经济、新文明
元界:你清晰地指出了从新技术、新金融、新商业、新组织、新规则、新经济、新文明的演化进程,并称这是艰险的征途。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一演化进程,及其艰险所在。
于佳宁:这一演化进程涉及了新技术、新金融、新商业、新组织、新规则、新经济和新文明的发展,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
新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生物技术等,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它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技术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使得应用和适应变得艰巨,同时也引发了隐私和安全等问题。
新金融的出现,如数字货币、去中心化金融和智能合约,正在颠覆传统金融体系。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金融选择和服务,但也带来了监管和风险管理的挑战。金融体系的变革需要平衡创新和稳定,以确保金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新商业模式的兴起,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产业格局和商业模式。这为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新商业模式需要适应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新组织形态的出现,如去中心化组织、自组织团队和跨界合作,正在重新定义组织和管理方式。这使得组织更加灵活和创新,但也带来了组织治理和协作的挑战。新组织形态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合作机制,以实现持续的创新和协同效应。前面提到的以太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新规则的制定,如数据隐私保护、数字资产管理和Web3法律框架,正在适应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制定新规则需要平衡创新和风险管理,确保公平竞争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文明的塑造,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这需要人们共同协作建设一个可持续、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这一演化进程的艰险在于需要应对技术变革、社会变革和制度变革带来的挑战。它需要人们拥抱变化、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同时,它也需要平衡创新和稳定,保障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这一演化进程朝着更加良性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新变革,需要新法律、新规范和伦理准则
元界:新文明的塑造,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价值观、伦理观?
于佳宁: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和元宇宙的出现,个人隐私和数据权益的重要性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识。人们可能会更加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价值观。这意味着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律和规定,确保个人数据的合法、透明和安全的处理和使用。
其次,元宇宙的出现将带来全球范围内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财富的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于财富分配和公平正义的关注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价值观中的公平、包容和社会责任可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以确保数字经济的发展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此外,元宇宙中的虚拟身份和数字身份的使用将成为常态。这将涉及到对于身份验证、身份权益和数字身份管理的新伦理问题。价值观中的数字身份的保护、可信度和隐私保护可能会得到强调,以确保数字身份的安全和可靠性。
最后,元宇宙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特点,也将对传统组织和权力结构带来挑战。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可能强调去中心化、开放性、共享和协作的原则,鼓励参与、平等和共同决策,以推动更加民主和包容的组织形态。
新文明的塑造将涉及到个人权益、数据隐私、财富分配、数字身份和组织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变革。这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学术界和个人,共同制定和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以确保元宇宙的发展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价值观相一致。
撰文|王俞现
作者|元界主理人、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副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元宇宙专委会高级专家
OpenDAI倡导者吴怀宇:中国不可能在别家地基上盖自家的房子
AI+AR眼镜,形成超级人机接口?专访“大视角AR光学第一人”卫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