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你好!这位北大老师对你说,北大是起点,不是终点
上世纪末至今,一批优秀的学子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他们立志学成报国,并最终回到北大教书育人。官微特推出“燕归来”系列报道。聚焦这批选择北大的优秀青年学者,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所独具的追求卓越、报效家国的情怀。
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十天的时候,让我们走近一位曾出版过《高考这样才简单——文科综合导学》的北大老师。他是2003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阎天,经历过在北大和耶鲁两所大学的学习之后,如今阎天已经成为北大法学院的一名老师。
2003年,阎天以北京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当时的他还出了一本根据自己的笔记和学习经验整理的《高考这样才简单——文科综合导学》。今天,已经成为北大法学院老师的他,在受访时,笑称这段故事为自己的“黑历史”。
《高考这样才简单——文科综合导学》封面
今天所言的“黑历史”可能恰恰是很多北大人都拥有过的往日荣光。“黑历史”的称呼可能不只是谦虚和揶揄,更是北大人之为北大人的独特体验。
每一张“北大人”的标签,都携带一份共享的喜悦、责任与独有的生命体验。
刚进北大的每个学子大概都来不及兴叹,就开始了燕园具体的日常。
在2003年,发生了伊拉克危机、“非典”等等大事,大千世界的喧嚣进入北大,成为既隐微又显彰的声浪。正是在这时,阎天进入了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实验班。
学校生活的表面是宿舍、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几点一线,而内里囊括的无数种可能与少年的心智、社会的视野一旦相接,就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对北大生活,阎天的形容是“自由”“思路开阔”。这种氛围使他开始思考原来没思考过的问题,考虑自己这辈子做什么事情最开心。
也是在跨入大学校门的2003年,社会上发生的张先著案、孙志刚案引发广泛的校内外讨论,让他意识到自己对法学更感兴趣,于是,阎天最终选择转到法学院。
这时傍身阎天两侧的,一面是强烈的时代感受,一面是丰厚的知识资源。
法学院法律图书馆
在法学院,阎天有过做交换生的经历、参加过各种比赛,获得过中国法学会“中国法治三十年网络征文”二等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最佳辩手、北京大学“挑战杯-五四”青年科技竞赛一等奖、美迈斯北京法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读书、写论文、保研、就职于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他的生活就像每个学生一样。
而看过未名湖隅的微澜、经历过模拟法庭上的交锋之后,和每个北大人一样,“学校的命运与每个在其中的人相关”这样的意识,在阎天心中也不知不觉成为一种习惯。
2010年秋,他求学耶鲁,入学第一天就收到了法学院构建“想象共同体”的院史。书中的耶鲁法学院是开放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学院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世界各地”;又是封闭的,“共同体内保有安稳如山的内聚力,学术传统一直在沉静而坚韧地生长”。
阎天译过一本《黑暗时代——再造耶鲁法学院》,是《耶鲁法学院史:一百五十周年系列讲座》中的一章。阎天说,以后希望北大的法学院也能够书写一部院史。
《黑暗时代——再造耶鲁法学院》封面
在美国找工作和生活有好处,但是在耶鲁的老师和阎天自己都希望能够回国。因为与在美国添砖加瓦相比,回到母校去融汇和传承更具意义。
回中国做学术,是因为在美国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美国学术界的一部分,是服务于美国的;在北大参与社会进程、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是阎天始终抱持的信念。
现实关怀指向对学科思想史进程的思考。历史中,法律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把法律放在什么位置,始终是阎天所关心的。在他看来,如果说80年代的法学是一门人文学科;90年代以后,法学越来越像一门社会科学;如今,法学则越来越像是工科,变得像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工作。
阎天意识到,一些法学人的身份焦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挣钱还是维护正义?是天使、魔鬼,还仅仅是凡人?这些问题都有待解答。
2014年,阎天回到北大做博士后,两年后他成为助理教授。阎天的科研方向是劳动法,他称劳动关系为“人类最玄妙的关系之一”。提起做科研的驱动力,他觉得是“对知识本身怀有敬畏”。
不因功利,知识本身的魅力和价值需要一些人去守护,这在北大这个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的地方更加可能。
博士毕业后第一次回到北大的校园,在东门附近,阎天看到学生很多,感觉到“他们看着真是年轻啊”,发觉自己“有点儿老了”。
在课堂上,当了老师才知道,站在讲台上往下看,学生做什么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一时间还有点后怕,然后涌上对当年老师们之宽和的感激。
他也理解了为什么长辈看晚辈,总觉得他们心理脆弱,但又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多希望——每一代人都会这样看下一代人,总觉得下一代像瓷娃娃,“经不起摔打,但是条件不错”。
阎天在办公室
阎天开过劳动法的本科生课,感觉有些本科生聪明又相对缺乏训练,天马行空。不同老师会展示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学生各有自己的选择和倾向性思考。因而,在一堂课上,老师要准备对不同想法的回应。
举例来说,一个学生要研究50年代的中国劳动法,认为未来的出路在于过去;也有的学生认为一切都是可以靠市场解决,一切的法律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说都不必要——这两种问题在备课时都要考虑。
对阎天来说,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在别的地方都快要绝迹的问题。但给学生以多种选项,思想自由而不偏激,可能是整个北大的精神之一。
这种精神促成北大人的反哺,不管是提出建议还是意见、不管是身处何方,北大学生总是作为这个园子的一份子,参与着她的构建。
今天,在校园里走的时候,阎天心里的感觉和学生时代一样:不会被人注意到。从北大的学生变成老师,心态有变化,但是一种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对学校的主人翁意识。每一个人在学校中都具体而卑微。同时,学校的兴衰和荣辱跟其中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
阎天,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研究员兼项目官员(2009年至2010年)。
2003年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实验班,2004年转入法学院,2007年获法学学士,保送宪法行政法方向研究生。2008年北京大学-隆德大学国际人权法硕士项目结业;2009年获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进入耶鲁大学攻读法学硕士(LL.M.,2011年)、法学博士(J.S.D.,2014年)。2014年回国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成为助理教授,研究社会法学领域。
更多精彩内容
大二进入实验室,赴美学成回归——来!与这位北大师兄聊聊科研的“苦”与“甜”!
采访:来星凡、张旭
文字:来星凡、张旭
图片:受访者提供、法学院官网
参考资料:《黎明之前:耶鲁法学院的黑暗年代-译后记》、《中国劳动宪法的兴起》
排版:筱羽
责编:以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