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闫龙的选择:北大情怀是他行动中最大的影响因子!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05-03

编者按

上个世纪末至今,一批优秀的北大学子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他们立志学成报国,并最终回到燕园教书育人。今年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新闻中心特推出“燕归来”系列报道,聚焦这批“两度”选择北大的北大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所独具的追求卓越、报效家国的情怀




“生活是充满随机性的”

“生活是充满随机性的”


“从社会学研究来看,很多时候人们对记忆的叙述,其实是自我在对过去进行无意识的重构。”


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张闫龙选择了“巧合”二字为其作注。“我们以为人生的很多抉择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其实不是。生活就是充满随机性的。”



新世纪之初,随着毕业学生出路的市场化不断凸显,学生的心态也面临着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1998年从陕西省考入北大,张闫龙恰巧赶上了理想主义的末班车。没有过多思考就业前景,懵懵懂懂进入社会学系学习,他在北大的生活由两件事贯穿——在书窗前阅读原典,关注历史中提出的伟大问题;在田野里走南闯北,调查和研究中国基层真正的问题。硕士毕业后,张闫龙面临的选择接踵而至。


“我当年最重大的随机性,就是两通电话来的顺序不一样。”那是仅仅相隔两小时的两通来电——第一通是邀请他担任世界银行北京办公室的助理,第二通则是邀请他前往某省做一项社会大调查的督导员。


如果第二通电话先响起呢?在深度参与项目之后,张闫龙极有可能会进入体制内开始另一番事业。然而,先一步应下世行办公室助理邀请的张闫龙,决定跟随项目组老师前往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专业研读,随后又选择在杜克大学继续深造。



如今,已是张闫龙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教的第六年。“北大人是喜欢和北大人待在一块儿的。大家都是性情相投的人,这里的文化环境让人觉得亲切。”


在张闫龙看来,北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于眼光和品位:“他们都有分辨的能力,什么是有价值的事,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事,什么是高级玩家应该玩的事儿。”在变动的、随机的可能性中,这份独特的眼光,成就了他生活碎隙中乍现的灵感。


 张闫龙在光华“一带一路”高级外交官项目中授课




“生满

“我们需要辨识真正的问题”

得益于八十年代费孝通、孙立平、王思斌、王汉生、杨善华等老师对中国社会演变、社会分层、乡镇企业发展等现实问题经世济民的关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形成了极为浓厚的学术传统。一方面,扎根于实际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关注并思考社会重大问题——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本科训练深刻影响了社会学系一代代学子,张闫龙亦在其中。


在导师王汉生和大师兄周飞舟的带领下,张闫龙在硕士期间多次深入基层做经济组织的课题研究,近距离接触中国体制下的各方经济部门。他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对当时社会运作深层现象进行洞察的绝佳机会,也正是在那时,他才真正理解了中国财政体制是什么样子,辨识了“真正的问题”与“虚假的问题”。



“换句话说,我需要找到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


这份理念,一直伴随着张闫龙来到了杜克大学。事实上,若想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研究语境下立足,为了降低承受的风险,寻找一个学界主流关心的问题才是稳妥的做法。然而,张闫龙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在美国社会学界并不受重视——他们认为这是美国之前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问题,是已经讨论过的问题。


张闫龙却认为,中国的制度变迁给地方政府提供了不同的机遇,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机遇等重大的中国问题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究竟是为了活下去,做一个别人关心的问题,还是站着把钱挣了,承担一定的风险,做自己喜欢的课题?”张闫龙选择了后者。


在学生眼里,张闫龙一直关注着与现实相关的宏大问题。“他始终跟从自己的内心,做觉得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社会学背景带来的那份经世济民的情怀,至今仍是他行动中的重大影响因子。


张闫龙在光华MBA公开课长沙站




“生满

“把自己感动了,就行”


在光华管理学院新楼墙面上,一张“光华思想力”的蓝图格外抢眼。“光华思想力”这一平台的建立,旨在用扎根中国经济社会的政策研究和前沿商业实践研究反哺商学教育。张闫龙试图从中寻到自己的“意趣”。


在一次畅谈中,张闫龙与周黎安教授、姜万军教授一拍即合,“企业家口述史”的想法由此而生。改革开放40年,是风云激荡的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这是中国真正的商业文明。


“改革开放这40年,是谁推动了社会进步?在记录的历史中,底层民众是没有声音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缺失。从亲历者的角度去看企业和政府如何互动,企业和行业如何成型,如何给行业的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等等,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记述企业家的口述历史,是商学案例研究的一种模式,更是为这个时代的商业立传。“历史大多数是由别人书写的,但真正的亲历者才是一手材料,他们的信息和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宁夏葡萄酒产业是张闫龙开始的第一个口述史项目。“我父亲年轻时在贺兰山西边沙漠附近当兵,从小告诉我的就是,19岁那年他到那儿,一下车,周围一片荒芜,眼泪都要掉下来了。”2016年一个偶然的契机,张闫龙随北大光华西安分院院长姜万军教授赴宁夏考察葡萄酒产业,他惊喜地看到,如今那里已经孕育出一批享誉国际的葡萄酒品牌。


为了探寻这片荒漠中的“紫色奇迹”,张闫龙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扛着机器,马不停蹄地前往宁夏贺兰山酒庄,开始了高强度的纪录片拍摄。“每天喝的不是水——是酒。”张闫龙笑侃起那段泡在酒庄里的日子。每天早晨6点起,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中间不用喝咖啡,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如今纪录片已经制作完成,片子以俯瞰贺兰山山麓一座座宏阔的酒庄开头,仿佛那一个个拼搏开拓的故事即将拉开大幕,而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上的一个个“小人物”,在这里留下了永久的背影。


张闫龙在宁夏贺兰神酒庄


“我在想,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回顾时,我们在自己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之间做一个权衡,同时把自选动作做得自我感觉有价值、把自己感动了,就行了。


张闫龙的“自选动作”仍在继续。贺兰山葡萄酒产业研究讲述的是中国GDP故事,而下一步,他将为我们讲述中国的GNP故事。“GDP从定义上就是讲一个区域是如何火起来的,当然这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还有一个概念叫GNP,就是讲某个区域的人是如何赚钱的。”沙县小吃是张闫龙选择研究的第一个GNP故事。在他看来,中国的某个县域经济成为了中国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解释,沙县小吃的研究将会带来答案。



张闫龙的下一个中国故事将如何讲述,我们期待着。




个人简介


张闫龙,首批“日出东方-光华青年人才”获得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中国CEO”项目学术导师。2002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组织理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创业、制度扩散等。



相关链接:

燕归来|董彬:十一载后,重回北大

燕归来 | 易莉:学问无遗力 工夫为生民

燕归来 | 孟杰:燕园内外的科学情缘

燕归来 | 北大心理又一男神:“Dr昕理学”的幕后人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交叉的奇才,这位北大师兄了不得!

精准编辑生命密码!这位北大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基因“剪刀手”!

燕归来 | 李晴:常为不置,常行不休

北大光华沈俏蔚——温柔而坚定,自由而中立,她是学生眼中的女神教授!

这位北大教授,是才华横溢的“摄影家”,更是打破学科边界的帅气科学家!

从大二发“核心”到执教北大法学院,章永乐告诉你:学术与人生,拼的都是热爱

人物 | 许晨阳:数学是我最好的选择





采访:杨李佳、赖珏

文字:杨李佳、赖珏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赵雅楠

责编:园中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