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北大高能人文海报,穿行文明之间

北京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这是一场特别的展览一张张学术活动海报不仅带来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感受
也传递着人文社科理念
它们穿行文明之间把知识变得十分“有趣”吸引人们驻足思考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三周年之际文研院海报展于近日开展
展览精选学术活动海报和设计作品深度剖析作品背后的设计思路展示有趣的工作流程

我们一起走近这些

活泼中不失严肃

创新中自带高端

的学术活动海报

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享受这份极具人文营养的饕餮盛宴




△海报将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的两幅油画进行拼贴,左侧是《奇尔沙治号与阿拉巴马号之战》,右侧是《卡尔萨基号在布洛涅》,两幅作品均完工于1864年,描述了在瑟堡海战前后的不同景象。


△欧盟旗帜中,每颗星代表一个成员国。表现英国脱欧的方式是将英国所处的西北角挖掉一颗星。美国国旗中,每颗星代表一个州。海报以相同的元素表示不同的主题,既能有趣形象地表现两者的外在不同,又能表现其内在的关联。简明扼要,不事雕琢,又可令人思考。


△如何把“呼麦”声音转化为海报的图像?呼麦的意思是“咽喉”,展现的是歌者身体上的技巧。设计师的脑海中产生了一幅图像:在苍茫的草原上,传来一阵像是马的嘶鸣,或是风在大地上吹过的声音。于是,海报的意境转化为男人与草原,和透过他而鲜艳起来的心中的草原。迷茫的眼神则是意外之喜,刚好贴合了题目里对呼麦归属的追问。


△二里头与陶寺,究竟哪一个可以称为最早的“中国”?这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争论之一。设计师用一个包含标题和主讲人信息等内容的白色色块,将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和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隔开,形成观点对峙的感觉。


理解主题和内容
是文研院学术活动海报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海报都形式多样,风格统一


如何将人文精神可视化?贯穿整个海报制作流程的设计思路和典型风格都是想方设法将知识变得有趣

书画元素、历史照片、光影与色块突出与异常、重组与错位、延展与融合留白、对比都是文研院学术海报的典型风格


海报制作过程中或许改动微小或许大相径庭都会呈现全然不同的效果
而文研院的学生设计师们
孜孜以求的都是最佳的视觉效果


文研院海报的典型风格


海报的制作流程


  从初稿到定稿的演变




每张海报都有自己的“灵魂”

紧紧围绕着“早期中国与中华文明族群凝聚与国家秩序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西学在中国多文明互动与比较科技、艺术与人文”六大核心议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海报设计团队的设计师们又会将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注入其中增添其活力焕发其光彩






部分文研院海报作品


每一份视觉上的冲击每一处细节里的考究都传递着人文关怀与素养这些理念在一张张海报的表达中在一场场讲座的分享里得以传扬




被勾勒修改的素材

被反复删改的原稿

无一不流露着

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文研院始终将学术、责任、精神

担在自己的肩上

他们所坚持的

亦是“常为新”的北大精神


一起来看展吧!

展览时间

2019年9月17日至12月30日(周末及节假日闭展)参观时间9:00-16:00

展览地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地下展厅

温馨提示

请凭校园卡或身份证观展(注:校外人士入校需携带身份证,入校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北京大学保卫部通知并按相关规定执行。)




相关阅读


好听!北大版《今天是你的生日》MV来了!


@北京大学 给我一面五星红旗


18张震撼大图!北大深情告白祖国


燃!北大青年的爱国宣言


请珍藏 | 从此,你的ppt中有了北大四季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张一夫

排版:孟畅

责编:以栖、昭花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