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放映电影《袁隆平》,送别袁老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遗体送别仪式,将于2021年5月24日(星期一)上午10:00在湖南长沙举行。
2008年3月,“2007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大学举办,袁隆平院士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领奖时,袁隆平院士说:“终身成就奖就是要奋斗终生的,我要争取更多的成绩。”今年4月初,袁隆平院士转入湘雅医院治疗,住院时他还在时时刻刻关心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好不好。这位以“奋斗终生”为信条的科学家,在奋斗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为缅怀袁隆平院士,北京大学将于明晚(5月24日)6:30,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免费放映电影《袁隆平》,让我们一起送别袁老(领票方式及时间详见文末)。
2008年3月29日晚,袁隆平院士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获得“2007年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袁隆平院士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誉满全球的大师,一直以来坚持亲自带博士,坚持定期组织课题组研讨和会议,坚持亲自给研究员、普通学生等讲解最新的前沿科技。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如今,在他的身后,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担当起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教授回忆自己与袁隆平院士的交集多在稻田之间。2000年左右,刘春明在三亚荔枝沟的一个实验田里第一次见到袁隆平老先生本人。瘦小的身材、黝黑的肌肤,喜欢背着手,在田间走来走去。刘春明的实验田紧邻袁隆平的实验田,每年三、四月份,刘春明常会在实验田看到袁隆平院士的身影。“三亚的天气比较热,所以老人很早就会到田里去,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一个人,他经常在地里一待就是半天,太阳顶到头顶,老人也依旧没有离开地里的意思。”
刘春明说,袁隆平将一生献给我们国家杂交水稻育种事业,他自己加入这个领域与袁隆平一路的引领是分不开的,“袁隆平的梦,也是每一个做杂交育种人的梦,我们会不断努力,接过袁老先生的接力棒。”
公益放映活动得到湖南省电影局和潇湘电影集团的大力支持,影片放映所用电影拷贝硬盘紧急通过空运方式送抵北大。
电影《袁隆平》讲述的是袁老在30岁至60岁阶段的故事,以杂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为主线展开,再现了这位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等高尚情操。
在影片的结尾,袁隆平曾亲自出演老年的自己,用英语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那时的他讲述了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激动说道:“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生命不息,我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许多年以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
领票方式:北大师生凭校园卡到讲堂售票处领取(每人可领2张)
领票时间:5月23日 18:00-21:00,5月24日 9:30-17:00,领完为止(为便于学生领票,将为院系提供部分票源,具体可关注院系通知)
谨以此片再次表达我们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切哀悼,对不朽精神的瞻仰与继承。
主办:北京大学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中心、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
鸣谢:湖南省电影局、潇湘电影集团
图片: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人民日报、新华社
编辑:刘文欣、杨宇熙
责编:王嗖嗖
北大是她人生的“最优解”,读书是她的最爱
北京大学·国家大剧院梦幻联动!
一脉文心,不朽盛事|莫言、谢冕任顾问,曹文轩任所长,北大文学讲习所成立
许渊冲的诗意世界
一百年,正青春!电影《1921》主创团队走进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