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长眠于北大未名湖畔……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1-09-15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85年前,一位美国记者特别想到陕北去看看,到苏区去看看,看看真正的共产党是什么模样。埃德加·斯诺到了陕北革命区,用亲身见闻汇成《红星照耀中国》,用新闻文字编成和平与正义的橄榄枝,向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长眠于未名湖畔的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北大校园里属于他的那方墓碑,联系着斯诺与燕园、与中国的不解情缘;也联系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过去与未来!
 ↓点击视频,走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点击视频,看斯诺探访毛泽东内幕↓ 

未名湖南畔,正对着“慈济寺”山门的小丘上,树立着一方白色大理石制的长方形墓碑。碑上镌刻着叶剑英亲笔题写的金字“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方注有英文。墓旁松柏森森,绿草如茵,石径蜿蜒而过,迎面是一湖碧波荡漾,让人更觉幽静肃穆。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第一个进入陕北苏区进行深入采访并向世界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的作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就在此长眠。

埃德加·斯诺

1973年,斯诺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未名湖畔。正如他生前所愿:“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象我活着时那样。”

01

感受最真实的中国
1928年,刚刚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斯诺辗转抵达中国上海,任职于《密勒氏评论报》,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记者生涯。23岁的他,正是一名喜欢冒险和旅行的青年。

埃德加·斯诺

1929年,斯诺沿着铁路线做旅行采访。7月,他第一次到达北平。虽然只稍作了停留,但是北平金色的琉璃瓦屋顶、青灰色的大理石祭坛、苍松翠柏掩映的庙宇、高大茂密的刺槐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习惯称作是朱红色的宫墙,在斯诺笔下则被形容为浪漫的玫瑰色。

1931年,斯诺与来到上海的美国姑娘海伦·福斯特一见钟情,两人在1932年的圣诞节举行了婚礼。1933年,斯诺成为美国“统一新闻协会”驻北平代表,携妻子海伦一同赴任,在北平煤渣胡同21号安家。

埃德加·斯诺夫妇

还原事实真相,秉承正义使命,这是斯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恪守的职业操守。他一方面经常外出采访,为“统一新闻协会”供稿;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报刊,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过着“介于新闻与学术之间”的生活。

起初,斯诺只能阅读英文版的二手材料,但总觉得不全面、不可靠,担心受到其中有倾向性的观点的影响。因此,斯诺决心学习中文。当他熟练掌握了近1500个汉字时,忍不住高兴地说:“这已使我能够阅读一些白话文作品了,我不完全是一个‘瞎子’了。”

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驻华记者的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教授“新闻撰述学”“旅行通讯”等课程,还请在新闻系读书的萧乾等一起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爱戴。为了方便上课,斯诺夫妇将家搬到了学校附近,新家周围居住的多是中外学生、教师和记者,大家常常在斯诺的家里聚会,讨论时政、研究学问。

02

他的小小客厅与“一二·九”运动

斯诺的家,被进步学生们称为“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窗口”

1935年夏天,斯诺被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聘为自由投稿记者,遂辞去了燕大的教席,但却没有因此割断与进步学生们的联系。

斯诺在燕京大学的住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般喷发。

此时,斯诺家的小客厅,成为了“一二·九”运动的一处策划地。进步学生们在这里商量游行活动的具体步骤,并将游行的路线和集合地点都告知了斯诺夫妇。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走上街头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斯诺夫妇联系的外国记者们进行跟踪采访,希望借助报道引导舆论支持学生运动。

这次运动,让斯诺特别想到陕北去看看,到苏区去看看,去看看真正的共产党是什么模样。他在书中写道:

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
关于红军,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


03

推开红色革命区域的大门

1936年,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之下,斯诺得到了去陕北采访的机会。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辗转到达斯诺手中,告诉斯诺先行前往西安,那里会有人护送他到陕北。

收到信件的斯诺欣喜若狂,他带上照相机、摄影机、胶卷和笔记本,还有简单的常用药品和生活用品,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他在书中写道:

北平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景。

是年7月,斯诺抵达陕北,苏区军民热烈欢迎这位登门造访的美国朋友,并赠送给他一套灰色红军军装。斯诺几乎不相信中国红色区域的大门竟然如此便利地向一个外国记者敞开,但事实很快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诚意。

斯诺在陕北活动的日程表

斯诺一到达百家坪,就遇到了一位军官,他以温和文雅的语气用英语同斯诺打招呼,斯诺立刻意识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周恩来,在书中,他写道: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周恩来对斯诺说:“任何一位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对你的考察我们会提供一切帮助。”

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在武昌珞珈山和斯诺在一起

离开百家坪之后,斯诺来到了保安。在这里,斯诺和毛泽东在黄土窑洞里面进行了一夜又一夜的谈话,内容涉及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判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等等。

在这样的交往中,斯诺对毛泽东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不仅见识了一位领袖的英明睿智,还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生活,他写道: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

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椒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


斯诺与毛泽东在一起

有一天,毛泽东告知斯诺可以去前线采访了。斯诺对毛泽东说,我拍过了四百多人的照片,唯独没有你的,我能不能给你也拍一张。毛泽东平时是不戴帽子的,斯诺就把自己的那顶红星八角帽戴在了毛泽东的头上,一张珍贵的照片就此诞生。


1936年,斯诺在陕北保安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

在出发之前,斯诺就对红军长征充满了兴趣,他写道: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到达陕北之后,斯诺终于找到了答案。在368天的行军之中,红军的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向着抗日前线进军,与祖国的存亡生死相系。

在斯诺看来,“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经由斯诺之笔写出的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红军长征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

  1936年,斯诺(右一)在陕北采访途中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三十卷相片和数不清的记录满载而归,安全地回到了家中。妻子海伦看到的斯诺“胡子拉碴,又累又饿,香烟、咖啡、鸡蛋、牛奶没有一样不馋,但是却洋洋得意,咧着嘴笑——酷似一只在吞咽金丝雀的猫。”

一回到北平,斯诺就热情地向进步学生们介绍在陕北的见闻,他在燕大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和照片,让国统区的青年们第一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随后,斯诺决心“隐居”起来,整理采访材料,埋头写作,用数月时间完成了约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书稿在爱国知识分子们的努力下被译成中文,虽几经易名、查禁、销毁,却依然不断地在爱国人士手中传递,促使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书影

《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相,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污蔑与丑化,吸引了白求恩等国际反法西斯战士不远万里来华支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吸引了爱泼斯坦等更多的外国记者来到中国,继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忠实地传递给全世界。

1938年,毛泽东在接受一名德国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斯诺的评价和感激:

当我们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只有斯诺来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并把这儿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将永远记住斯诺对中国的巨大帮助。

白求恩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04

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的关心也没有分秒的停止,将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决策者的思维传递给美国政府和人民,弥合中美两国之间的鸿沟成为了斯诺新的使命。

斯诺曾在1960年、1964年、1970年三次访问中国,他不知疲倦地重游曾踏足的每一寸土地,亲眼目睹并忠实记录下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向世界展示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如何自力更生地进行着建设。

毛泽东邀请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

如同一只报春的燕子,在斯诺1970年访华之后,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小球带动大球”,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重要影响。

终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但是很遗憾,斯诺本人未能等到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因病在瑞士的家中逝世,他在去世前嘱托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安放在中国。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象我活着时那样。

每一次来到中国,北京大学都是斯诺必访的一站,那里有他的朋友、学生,还有无数热情激荡的岁月。1960年,斯诺来到北大与师生畅谈。

斯诺在《大洋彼岸》一书中说:

从前最重要的是国立北京大学,在那里,培养了共产党最重要的创造者,到如今,北大还是雄心勃勃的艺术和科学系学生以及毕业的研究人员向往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深情厚谊和特殊的缘分,1973年,埃德加·斯诺长眠于未名湖畔。

1993年3月4日,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开始系统地组织研究和介绍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的研讨会、纪念会;发表和出版研究国际友人的论文和著作;开展同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关机构、团体及人士的友好往来与交流活动。

“斯诺的一生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美关系,与北京大学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说:


85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世界,特别是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相。

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85年前斯诺做到了,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做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使更多友好的目光投向中国。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向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越来越多不同颜色的眼睛将目光投向这片古老广袤的土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斯诺精神仍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

编辑:吕思婷、隋雪纯

图片:人民日报、新华社、《红星照耀中国》、央视新闻

视频:央视新闻、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

排版:杜金莹

责编:昭花花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北京大学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用声音开启这段岁月……
你已被北京大学录取!
北大图灵班——欢迎来到计算机王国
最强大脑Dr.魏教你选专业
习近平给北大留学生回信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