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15个!
北大考古用一次次的抽丝剥茧
一遍遍的田野教学实践在“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参与了15个项目经历了100个年头不断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从未名湖的水光潋滟走向大地的扎实厚重北大考古让历史有温度,有传递,源远流长让文物有故事,有生命,活灵活现点击视频
看北大考古人透物见人、重建古史
走出教室,学生在田野课堂上实践现代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培养独立开展田野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考古工作夯实基础。也正是在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中,一代代考古师生练就了过硬的发掘研究本领,让“考古释中华”的历史重任薪火相传。
“从这里开始,接近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间倒回至1957年,9月的邯郸依旧烈日当头,可疲惫难掩大家脸上的兴奋。
北大考古专业53级本科生们正在邯郸西郊的涧沟进行实地考古发掘。在考古教研室宿白、邹衡、祝广祺、赵思训、刘慧达的带领下,他们与河北省文化局文物队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先后发掘了涧沟的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遗址,龟台寺的龙山、商代、西周、元代遗址和齐村、百家村一带的战国墓葬。
1957年邯郸实习测量
这是北大考古学子首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外出开展田野实习。除去两个半月的田野发掘,学生还要进行半个月的调查工作和一个月的室内整理,编写完实习报告,才算完成了一整套训练。
53级同学杨锡璋、贾洲杰等在邯郸涧沟进行室内整理
这次发掘对于考古学界的意义是重大的。在涧沟村发掘的龙山文化有砍伤痕与剥皮痕人头骨的材料和水井,涧沟村、龟台寺的先商时期文化遗存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发现。不仅如此,对于学习考古学的年轻人来说,这次经历也是划时代的。田野实习由此展开,成为赓续传承的北大特色。此后十年,学生们的脚步踏遍陕西华县、河南洛阳、北京昌平、河南安阳等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亲身实践,亲手触碰积淀万年的黄土,不断接近中华文明的起源。
53级同学和宿白、邹衡、刘慧达老师摄于邯郸考古资料整理室
“一部北大的考古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的考古学史”
田野考古教学实习课程是北大考古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般在三年级上半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均在野外考古现场进行。课程内容分为田野发掘、室内整理、田野调查、报告编写四部分,动手动脑紧密结合。经此完整的训练过程,毕业生可胜任田野考古的全面工作。
整齐划一的本科生探方群
从50年代最早建立,到发展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一流的考古专业,北大考古走过了光辉的历程。经过一代代北大考古人筚路蓝缕、青丝成雪、薪火相传,田野考古培养方式已经成为了全国高校纷纷效仿、借鉴的“北大模式”与世界一流的考古学实习课程。
徐天进教授介绍考古原理
雷兴山介绍工地发掘情况
在从90年代始评的“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中,北大考古团队至今获得了其中的34项,居全国高校首位;田野考古实习多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2007年,该课程获评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由北大实习带队老师主持制定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被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实习队伍在周公庙等遗址的发掘成果和该课程不断引进的先进考古技术,一直受到考古界的高度瞩目。
1998年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与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在合作办学协议上签字
北大考古的历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远。考古专业成立以来,几代学者夜以继日,建设起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学院,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做出重大贡献。
可以说,一部北大的考古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的考古学史。“支部建在考古队上——为国考古、为党育才”10月17日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临时党支部成立的第24天。这一天,张家场考古队的队员们下工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宿舍午休,而是不约而同地齐聚党员活动室,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
盐池基地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于9月24日召开
“支部建在考古队”,这是北大田野考古实习课程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创举。2006年,正在河南邓州八里岗进行田野考古实习的北大师生们首次尝试在实习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旨在以基层党组织为抓手,搭建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平台。15年来,临时党支部跟随着北大考古师生的脚步走出校园课堂、投身基层社会、扎根田间地头,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田野实习的第一现场也成为锤炼党性的重要战场。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陕西周原考古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当时正在基地进行发掘的北大师生们席地而坐,在广袤的黄土地上通过报纸共同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队员们说,“在此刻,手铲画下的线,仿佛有了清晰的方向”。
周原考古队临时党支部组织考古队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9.28”讲话精神
北京大学田野考古实习今年的课堂设在了宁夏盐池张家场,考古文博学院的大三学生房雯婧和王蕻荃是第一次参与全系统的田野考古实践,对他们而言,这是专业学习里最特殊的一环。
“从未名湖的水光潋滟走到张家场的满目黄沙,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置身田野,用双手去触摸地层、采集遗物。”尽管自己负责的第三个探方已经进入尾声,房雯婧谈起来到田野发掘的第一天,声音里还是抑制不住的激动。课堂上类型学、地层学等等概念如今化作了他们手中最真实的历史,就像王蕻荃所说的,当和同学们一起亲手将一座历经千年风沙的墙址从沙土中剥离开来的时候,才终于明白,考古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冬天,他们就要经过盐池基地党支部考察,从中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回顾两个月来的实习经历,房雯婧觉得“田野实习不再仅仅是囿于探方一角的探索,更是放眼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而作为19级本科班的班长,王蕻荃则更是对自己即将在临时党支部完成的这次重要蜕变期待不已,“扎根田野是考古人的坚守,为人民服务是中共党员的使命。挖好每一铲土,划好每一条线,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张家场考古队员正在实习基地进行发掘和采集工作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薪火不灭,文明不息,奋进不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党史,百年学科,北大考古起步于国运危难之际,膺承了“扬阐吾国文化,兼改定往史之计”的历史使命。
弦歌浩荡,无论是战乱频仍的旧社会还是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北大考古人都坚守学术报国的学科初心,肩负赓续文明、重著国史的学科使命,做“文明起源”的见证者、“中国气派”的讲述人。
责编:吕帆、杨萌
北大提醒:考研的小伙伴,千万别错过!
陈吉宁在北京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北大微信电台今晚放送
追光逐电!北大颠覆相机概念
李政道先生,95岁生日快乐!"北大杰出青年医师",来了!10位北大专家学者当“村长”!
崴脚、关节疼、运动伤?北医三院专家来帮您!
解封!芙蓉里,翻越秋冬14天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