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啃“硬骨头”的北大医学博士,也是爱摄影的阳光男孩

积极进取的 北京大学 2022-05-27

以镜头为笔,用光影作墨

他的摄影作品

北大医学部的师生一定见过

不畏失败,厚积薄发

他怀揣敬佑生命的信念

中药研究中深耕、探索

刚刚通过博士毕业答辩的他

在学生工作中细致入微

用真心换真心

在学术研究中专啃“硬骨头”

勇于攻关,迎难而上

他是邱志维

北大基础医学院

2014级基础医学(八年制)学生


一个温暖的摄影师
01



“镜头看到的画面是有限的,但镜头背后的故事是无限的。希望有更多人从我的作品中了解北大的文化,感受医学的温度。”

“厚道石”“北大医学”“北四环”“学院路38号”……这些经常出现在医学部历史陈列馆、学校门户网站、教学课件等地方的照片,北大医学人几乎如数家珍。它们的拍摄者正是邱志维。


邱志维镜头下的北大医学风光

2014年,邱志维来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学习。初入医学殿堂的他励志要通过科学研究从根源上来解决医疗难题。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邱志维发现医疗难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包括“医患矛盾”、“伪医学”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与医学文化的传播息息相关。因此,邱志维坚持致力于宣传工作,通过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向大众讲述生动的北大医学故事。


2016年,邱志维参与到北大医学部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成立工作中,并成为了平台成立初期唯一的学生摄影师。那以后,邱志维便一直致力于有关北大医学的摄影创作,拍摄了超过十万张照片。

2018年,邱志维成为《北京青年报》签约摄影师,作品曾登上央视新闻、《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并获得“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等荣誉。

2020年,邱志维将个人作品中的精华制成北大医学照片库,无偿供全校师生使用,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邱志维摄影作品

在仰望星辰大海的同时,邱志维也不忘将镜头聚焦于国计民生。2018年正值脱贫攻坚事业的重要时期,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摄影协会会长的邱志维,与其他19名协会成员一起,走进陕西省旬阳县的贫困村。在给他们带去先进医疗理念的同时,也通过镜头记录下了他们在脱贫攻坚事业帮助下的生活变化。

邱志维和同学们在陕西省旬阳县

其间,邱志维与同学们在村里开展了“人生第一张肖像照”拍摄活动。他们拿起相机走进每家每户,为村民们免费拍摄肖像照和全家福。他的相机里既有无忧无虑的孩子,也有慈眉善目的老人,细心的邱志维还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装上了打印机和相框,从拍摄到装裱,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瞬间都能及时定格。

“人生的第一张肖像照”部分作品

邱志维至今还记得在离开旬阳的那一天,有位接受过拍摄的老妇人拉住他的衣角问他:“你们会回来吗?”实践结束后,邱志维将此次实践经历制作成纪录片,并将所拍摄的肖像照归纳成摄影集,希望可以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贫困、正视贫困,让贫困户们从容面对生活的笑容鼓舞人们战胜贫困的决心,团结更多人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

尽己所能的“邱老师”
02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

除了“摄影师”的身份外,邱志维还是一名坚持为同学们服务的学生干部。2018年至今,邱志维连续4年担任基础医学院团委副书记,并曾担任基础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北大医学部摄影协会社长、北大基础医学博雅学堂班益友导师等职务。曾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迄今为止,邱志维一共参与筹备举办了超过500场学生活动。“第一届全国医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医盟杯’首都医学生知识竞赛”、“‘一堂特殊的解剖课’全球直播”……这些曾经付出过心血并获得老师同学们一致好评的活动,邱志维如数家珍。

邱志维在摄影讲座中

第九届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


2022年北大基础医学院元旦晚会

谈到学生工作带来的最大收获,邱志维提及更多的是他所见证的学弟学妹们的成长。他说:



“当看到他们从懵懵懂懂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学生骨干,并跟我一样将这些经验和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时,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院的各项学生工作安排,如何在线开展学生工作、保障学院2000余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了学院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摸石头过河。”邱志维说。

邱志维与基础医学院的老师、学生骨干们一起,尝试开展了线上疫情信息播报、线上社会实践、线上文娱比赛等活动,成功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线上活动模式,并沿用至今。邱志维还和老师们一起为疫情地区的同学开展了心理辅导工作,并通过制作视频的方式为他们加油鼓劲。其间,为了保障第二天的各种活动安排可以顺利进行,作为学生活动统筹者的邱志维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疫情期间,邱志维发挥自己的宣传工作特长,承担了部分北大医学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对北大援鄂医疗队的一线报道工作,通过讲述抗击疫情的故事来鼓舞大家战胜疫情的士气和决心。由于在疫情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邱志维荣获了“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邱志维在抗击疫情期间做的宣传工作

日常生活中,邱志维还是同学们心中温暖的“邱老师”。同学们在遇到学业、生活和感情上的困难时,总能第一时间想起邱志维并向他寻求帮助。邱志维总是尽己所能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说:



“我也曾经迷茫、无助过,所以总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以前的影子。我希望他们以后也能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把这份感情传承下去。”



失败的话,再重来就是了
03



“在形成规律的作息后,你就会发现可以做特别多的事情,学工、摄影、科研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

攻读博士期间,邱志维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开展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旨在开发可用于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药物。

在研究中,邱志维将传统中医药学观点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在古籍理论的引导下,借助计算机模拟筛选技术对数千种中药提取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筛选有望用于多囊肾病治疗的药物,并通过生物学实验对这些药物的疗效进行验证。

在科研工作中,邱志维也在导师的启发下将自己的摄影特长与科研实际需求相结合,对胚胎肾囊泡模型图像采集方案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改良胚胎肾囊泡模型

药物筛选的工作量极大,且充满探索性,往往失败多于成功。攻读博士期间,邱志维一共更换了五次课题,有两次差点就要成功,却发现相似的研究成果已被同行率先发表,只得推倒重来。

面对失败,邱志维从未气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坦然与乐观。他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花一两天的时间调整状态和思路,等到萌发出新的想法再从头开始。

囊萤映雪,厚积薄发,在啃下一根根“硬骨头”之后,邱志维发现提取自中药黄柏的黄柏酮可以有效治疗多囊肾病,并对该发现进行了严谨的科学论证。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杂志Antioxidants,并已申请了一项专利,未来有希望应用于多囊肾病的临床治疗。除此之外,邱志维博士期间还于JASNIJMS等杂志发表SCI文章四篇,并参与了三部著作的编写及一部教材的翻译工作。

丰富的学工经历、广泛的兴趣爱好,优异的学习成绩,邱志维的一天好像不止24个小时。被问及如何在众多的角色之间进行平衡时,邱志维提到最多的是从他导师杨宝学教授身上学到的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早上8点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11点,午饭后进行短暂的午休,下午又从13点工作到17点。晚上锻炼身体或在学生办公室处理事务,从18点持续到22点,这便是他繁忙而又充实的一天。

点击了解邱志维的导师——杨宝学教授


永不褪色的医学初心
04



“中药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最直接体现。把中药研究清楚,并在世界面前将它表述清楚,是我们的使命。”

这个月,邱志维已经博士毕业。回望自己在北京大学的成长经历,邱志维充满感激与自豪。他说,自己的医学初心萌生于对高中时代罹患白血病的同学的心痛,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又更加坚定了他在医学之路上迈出的每一步。

而选择中药药理学作为博士的研究方向,则来自于他心中对中药文化的情结。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有力提高了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但是对中药的误解和质疑依然存在,这在基础医学专业的邱志维心中播种下了从事中药研究的种子。

除了开展中药药理学研究外,邱志维还在导师的带领下致力于中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通过编写中药专著、开展中药科普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方式等,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和使用中药,也在国际舞台上把中药的文化故事讲得更加精彩。

邱志维参加中国中药协会灵芝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为委员会设计标识

几年的科研生涯,纵使波折,邱志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选择基础医学的初衷——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如今,邱志维已被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聘为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后的他,也将继续坚守在科研的岗位上,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文字:单丹萍、陈美瑶、赵语韵、杨映锴

图片:受访者提供

采访 | 编辑 | 排版:杨映锴

责编:李霁

北大院士挑战极限,把论文写在珠峰上!


18年,他在北大的“传奇”从每天凌晨4点开启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尽己所能,让世界发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