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会在未来10年发生四方面巨大变化吗?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指数研究所


关注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与相关大数据企业合作,聚焦城市、经济和产业转型中的社会关注点,进行相关指数的研究、分析、编制和发布,已先后编制发布“中国制造业供给指数”、“上海金融人才分布指数”、“上海互联网人才流动指数”、“上海蓝领人才流动指数”、“上海电子消费品回收利用指数”、“上海企业空间流向指数”、“上海智慧微菜场消费指数”等十余个指数,可为各级政府、产业园区对宏观经济形势,区域人才分布、流动以及企业空间导入,社区商业配套的情况等进行定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并可根据实际需求,编制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为各级政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改善营商环境,以及提高区域关注度、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联系人:张珺

电话:18918000119

邮箱:zhangjun@siitd.org


——正文共 1584字,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一、周期之变:从增量经济到存量经济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从过去的增量经济转变为存量经济,这属于“经济周期之变”。经济总量将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绝大部分行业增速都将明显放缓。地产、汽车消费等主要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将逐渐式微。每个细分市场的增长都将见顶,中国进入机会和利益的存量博弈时代,市场参与者从过去“做蛋糕”到现在“分蛋糕”甚至“抢蛋糕”,激烈竞争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过去二十年高速增长掩盖的各类社会、经济和体制问题开始逐渐暴露,矛盾风险加剧,靠发展解决矛盾、靠增量解决问题的的思路将会逐渐失效。存量经济时代,过去好挣的钱都已挣完,企业必须进行两大经营思路的转变:一是从“打猎”的投机思路转为“种地”的经营思路;二是从追求高大上的升维思路转变为市场下沉的降级思路。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人口众多决定了做生意顶天立地不如铺天盖地。



二、要素之变:从资源红利到知识红利


未来驱动企业的盈利模式将从资源红利转变为知识红利,这属于“生产要素之变”。过去中国经济的驱动主要是靠资源红利,包括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政治红利、资本红利等,未来十年要素资源的红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知识价值与技术价值开始凸显,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过去大量民营企业家都是靠资源变现完成原始积累,拥有资源就拥有生存发展的能力,大量企业是强资源弱能力型企业。但在接下来十年,政治环境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政治资源、金融资源变现难度加大,知识和技术能力开始成为新商业世界真正有效的发展引擎。中国传统政商关系的模式正在解体,政治资源不再是企业核心资源,知识红利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动力。


三、结构之变: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


经济发展从需求侧拉动转变为供给侧推动,这属于“经济结构之变”。需求端的投资和出口告别高速增长,外贸型行业和基建地产产业链增长放缓。过去十年在政府财政软约束下,地方政府基建投资狂飙突进,导致政府债务高企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行业和企业的虚胖,企业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品需要靠创新和技术驱动,更多消费者开始追求产品的高品质和深体验,导致制造业必须面临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与此同时,消费互联网的狂欢告一段落,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只造就了2C的巨头BATJ,在2B端还没看到巨头的出现。消费需求的满足对产品供给端的生产效率提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将是未来十年产业转型新的语境。



四、动力之变: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


未来十年中国将面临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的整体跃进,这属于“生产力之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过去十年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文化和体制的原因,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动力还是不足,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较多,硬科技企业较少。未来十年中国科技行业细分领域将面临全面产业化,地方政府和金融资本将会追逐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科技成为产业新贵和资本热土。科技产业化的同时,各产业也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和科技化改造。在美国,很多细小的行业都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和科技化改造,很多中小企业都有一套大数据经营系统,但是在中国由于企业大部分靠资源驱动,企业发展模式粗放,精细化管理水平低,企业信息化水平较弱。在未来经济下行期,中国更多企业将会追求效率和管理提升,追求高速增长已成过去,产业科技化的春天即将到来。


综上,未来企业面临周期、要素、结构和动力四大变化,这也恰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环境冲击时一定会经历的变化,中国企业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剧烈扰动和历史性跃迁。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写到,“自然界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四肢最强壮的,也不是头脑最聪明的,而是有能力适应变化的物种”。未来十年,中国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将重新改写,乱世枭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唯有理解环境、适应环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王文韬

责任编辑:晓东,更多交流与合作,欢迎添加微信号:Z1025983286(请注明来意)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以实操案例教学为特色,以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区域经济、科创文创、招商引资为主线,汇聚一线跨界实战专家组成的师资力量,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形成自身独特优势。现开设案例班、研修班、创新坊、研讨会、游学营等不同形式的专业课程,形成全国性的学习网络,帮助各地区培养转型人才。已为中钢集团、昆钢集团、临港集团、朗诗地产、中国开发区协会以及重庆市、沈阳市、郑州市、苏州市、东莞市、芜湖市、遵义市、金华市、佛山市、嘉兴市、湖州市等地方政府以及央企、市属国企、大型民企和行业协会开展培训。


我们的优势:


创新务实的课程体系:培训中心在方法创新、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文创科创园区建设与运营等专题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与学员分享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案例。


综合有效的后续服务:为学员提供培训后具体项目的落地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咨询服务、新型产业导入、空间运营管理、论坛活动考察、信息推介发布等模块化、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和全程顾问。


丰富的实操落地案例:有一批成功的实操落地案例,培训中心已建立了6个国内案例基地,50多个现场教学点,数百个国内外各类案例。


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培训中心拥有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各界等近百名具有丰富实际经验和理论造诣的师资队伍。


多元化的学员网络:培训中心拥有广泛的学员资源,构成了相关产业生态。并有数个学员交流活动中心,努力打造学员课外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联系人:周女士

电话:18901916846

邮箱:zhouxiuling@siitd.org



更多相关资讯,欢迎点击!

观点荟萃】对标“不眠之夜”的伦敦,国内城市“夜间经济”应该怎样因地制宜做得更有特色?

【观点荟萃】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从文创到文创+科创

【观点荟萃】从美国创新城区的衡量标准,看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应该构建怎样的营商环境体系?

【观点荟萃】从热带雨林的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看创新城区应该如何构建

【观点荟萃】大楼屋顶一一存量时代的“增量空间”:怎样让它挣钱不长草?

  ......


 关于我们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简称SIITD)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的综合性研究咨询机构。专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围绕空间调整推动转型、技术创新带动转型、资本助力撬动转型、产业政策引导转型、人才培养支撑转型五大重点,旨在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协助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探求转型路径,实现项目落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集政策理论研究、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咨询服务、新型产业导入、空间运营管理、论坛培训考察、信息指数发布,以及汇集各类优质资源的综合性、开放式、实操型、互动化的共创共享共赢产业服务平台。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汇聚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研究、策划、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专家资源,拥有规划编制、项目策划、产业导入、资源对接、企业服务、指数研究、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高水平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