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式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在哪里?

莫忘欢 上海转型发布
2024-10-21


想了解城市更新相关动态、政策、

信息、案例和方法吗?

欢迎关注“上海城市更新”



       

——正文共2987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星舰、脑机、ChatGPT…美国的科技正在迎来新一轮井喷。
14号晚,马斯克的星舰第三次发射,33台猛禽发动机齐齐喷射火焰,将目前地球上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送入太空虽然在重返大气层时任务失败,没能实现预想中的地面回收,但与传统火箭的“有来无回”相比,星舰已经遥遥领先。每当星舰发射,国内吃瓜群众总会将美国航天和中国航天拉出来作对比。不可否认,我国也有成功的地方。这些年来,中国航天通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全球头部太空强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变得越来粗壮,而且成功率非常高;宇航员出征太空也越来越频繁,频繁到都算不上大“新闻”;我国的空间站还在太空上飘着……然而,就像中国航天官方所言,我国和SpaceX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吃瓜群众不认啊,每次很多人只关心星舰是不是最后爆炸、闹笑话,对于它的革命性意义视而不见

图源:网络

星舰的革命性意义在哪?‍‍‍‍‍‍‍‍星舰的强大之一在于运载能力强。可以一次性携带150吨载重奔赴太空。说的更形象点,星舰可以一次把100人送上太空,普通火箭一次只能精打细算送几个人星舰的强大之二在于成本低。别看块头大,由于制作粗犷,疯狂使用廉价耗材,导致星舰每次的任务成本控制在1亿美元之内。作为对比,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成本约在1.7亿美元,但载重只有25吨。星舰的强大之三在于可以回收。目前世界上的运载火箭全都是一次性产品,发了一次火箭就香消玉殒零落成尘,而未来的星舰可以完成任务后返回地球,有效提升了产品使用率,并进一步摊薄成本。现在制约各国太空战略的关键问题说白了就是成本高、运载能力差,星舰刚好对症下药解决了这些问题再加上星舰恐怖的进步速度,一年前的时候刚飞没多久就炸成烟花了,如今已经开始进步到摸索回收阶段。而火箭回收是SpaceX另一个拳头产品——猎鹰系列火箭的看家本领了,所以马斯克星际航行的梦想竟然有点未来可期。一旦技术成熟,星舰很容易就靠着极高的性价比包揽全球火箭发射任务,人类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大航海时代。而这次的“海”,是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
还有哪些独步全球的突破?‍‍星舰只是美国这波技术井喷的代表作之一。自从互联网科技迸发以来,人类的科技树再次如历史的大多数阶段一样,陷入平平无奇的瓶颈点。当科技无法为生产力带来突破,人类社会只能在现有技术手段下陷入存量搏杀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几乎所有行业越来越内卷,出现一个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所有的内外行恨不得一拥而上。从去年年初以来,事情开始出现了新变化。Chat-gpt横空出世,打响人工智能革命的第一枪,今年Sora代表的文生视频继续接棒,让人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之于人类社会的无限可能。

图源:Pixabay

与此同时,马斯克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硬核科技生态,涉及到新能源汽车、星际探索、太空科技、脑机接口等方方面面。以上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给世界带来一点不一样的色彩,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发生在美国翻了一下去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公司中,美国独占七家,并且全都是科技公司。由此可见,美国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霸主地位依旧不可动摇。这么多年来,我们可能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的科技水平可以独步全球,难道只是因为综合国力全球第一吗我想从星舰的技术发展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作为一家民营航天企业,SpaceX能够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NASA的一路扶持。SpaceX的核心团队中随处可见NASA的影子,挖来了有不少资历深厚的国家队航天专家,这些全成了公司安身立命的技术支柱。而在SpaceX发展早期,火箭炸裂更是家常便饭,但即便是这种关头,NASA依然源源不断的为其提供研制商单,不仅为这家公司提供技术打磨的机会,还变相给予了资金链的支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不是马斯克灵活拿捏了NASA的命门,实际上是刚好赶上了NASA国企改造的风口马斯克在搞SpaceX的时候,正好遇上NASA的至暗时刻,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自此之后,美国政府就非常不情愿在给航天飞机这种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长周期烧钱事业投钱。这下好了,NASA积累数十年的航天技术怎么办?成千上万的航天科技人才产业链怎么办?星辰大海的梦想怎么办?情急之下,NASA开始摸索航天科技的商业化,这才让马斯克们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如今的美国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用科技体系政府顶层架构负责产业设计,国会负责立法保护,政府专业机构负责重大科学研究,顶尖大学负责高水平基础研究,企业侧重于应用研究,此外还有大量私人机构负责补充研究。由此形成分工明确、主体清晰的终极闭环。具体到航天层面,NASA负责更为庞大也是更为综合的太空研究,而SpaceX目前承接的就是载人运输这一细分环节而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美国航天走了一条和举国体制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由更具颠覆性、灵活性以及创新力的民营企业冲锋陷阵


为何美国总有原始创新?‍‍‍‍‍‍‍‍‍‍‍最近,有一张图在刷屏。新闻联播在介绍国产大模型探索之路时,有个画面一闪而过。敏锐的吃瓜群众很快发现了亮点,国产大模型的第一大挑战在于gpt系列模型闭源。这就是当下我国在尖端科技行业的痛点,过于依赖国外先进科技的开源别人出了一项科技闪光点,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超越、而是上哪儿去抄作业,这本质上还是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无论是制造业也好还是科技研究也罢,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内卷能力可以说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具体到原发性的创新能力总是和一流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更谈不上开一代技术先河。出现这种局面的内因已经老生常谈,我想要谈的是美国为何能够持续保持创新之源其实,所有创新的本质基本都可以归结于对世界的好奇心,只有不断对世界发问,才会产生向前探索的驱动力,而这一切又需要自由、包容环境的呵护。图源:Pexels举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案例。我们都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拉开工业革命的大幕,而就在这项天才发明出现三十年前,万里之外的大清也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苏州城内的纺织工匠不堪忍受老板们的残酷剥削,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罢工事件,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典型劳资冲突。那么大清是咋做的呢?当地商人联合苏州城官吏直接工人们的合理诉求进行严厉打击,并且直接宣布永久禁止工人罢工,还立碑铭记。从此工人成牛马,这等于变相掐灭了脆弱的资本主义萌芽。我们不排除大清也有瓦特那般智商的天才,然而他们所有关于世界的好奇心都在密不透风的高压之下熄灭。而美国在开放、包容氛围这方面的营造能力,也算非常极致。比如催生出无数经典创业故事的车库文化,成为各种成功学的必备鸡汤,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自由解放。就像有人问比尔·盖茨:什么是你最大的恐惧?盖茨回答:“我最恐惧的是那些正在破车库里没日没夜捣鼓新名堂的年轻人。除了高效稳定的创新体制、自由奔放的创新氛围,乃至允许失败的教育系统,说到美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实。图源:Pexels目前全世界的科技行业,有三位当红炸子鸡,SpaceX的马斯克,OpenAI的奥特曼,以及英伟达的黄仁勋。马斯克土生土长的南非人,22岁才去美国读大学;黄仁勋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的台南市,9岁那年便被送到美国的亲戚家。只有奥特曼算是正儿八经的名义美国人,但他却出生在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三个引领美国科技浪潮的领军人,几乎没人来自美国本土集天下英才而用之,能够容纳不同智慧和文化的碰撞,这也是美式创新的不竭动力之源。

来源:米宅(作者:莫忘欢)

编辑:黄思德审核:夏   雨
       

  






往期回顾READ MORE

上海各区频抛“橄榄枝”,抢人大战风生水起

03-26


从香港“大排档”人气经久不衰,看文旅产业怎样练好“慢功夫”

03-25

“速成爱马仕”:热得快,冷得更快

03-2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转型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